浅析中国特色扶贫的时代经验和策略

2019-02-21 23:14:44毛小扬翟霖森
关键词:精准

毛小扬,翟霖森

1.四川美术学院,重庆401331;2.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三河065200

扶贫,扶助贫穷、摆脱贫困。贫困是人类生存权与发展权最大的挑战,不仅是在物质生活上,而且在精神生活上困扰人类,因此,“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1]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就从执政使命、历史担当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进解决贫困问题。

一、我国扶贫工作取得的辉煌成绩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中国社会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发展到强起来的历史阶段;在“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下,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质的提高,其中的“短板”与“弱项”——贫困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贫困现象、贫困问题、贫困人群已经大面积的消除。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最后一公里”,依据“木桶原理”,扶贫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到了最难啃的深度贫困的地域和人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最繁重是在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扶贫开发的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形成了新时代中国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这些是扎实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行动指南。2015年党中央提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为确保扶贫工作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精准”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其中,“六个精准”是指“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见效精准”。“五个一批”是指“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截至2018年3月,全国各地扶贫步伐加快,脱贫目标临近实现,贫困群体的生存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水平获得显著性改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2]这在人类发展史上,在治理全球性问题(贫困)的经验方法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率先实现比例减半,2014年又下降到4.2%,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二、我国推进扶贫工作的实践经验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扶贫显然是题中之义。即通过外在扶贫、内在脱贫实现“先富带后富”;在扶贫的路上,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一)党政推动“扶贫”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尤其是贫困人数大幅下降,以及2020年实现消除贫困,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创设的政府主导扶贫模式,政府切实担职尽责,无数干部、组织参与其中;用尽千方百计政策、资金、产业、项目支持,切实解决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首先,在政治上坚定意志、统筹布局,坚持党对扶贫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充分调动地方党组织、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压实责任、明确任务目标、细化举措,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结合。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等制度,保证了人民充分行使扶贫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调动了全社会对扶贫工作的关注与帮助,增强了脱贫群体的自主意识与自强行为。其次,通过大调查、大数据、大分析,认准扶贫对象、“贫根病灶”和解决路径等,保证快速、科学地决策;通过社会监督、纪律监察、政绩考核等方式保证高效的执行;以专门项目、专项资金推动扶贫“开花结果”,如易地搬迁扶贫、文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科技扶贫、生态旅游扶贫等。按照“先富带后富”的制度要求,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乡抓落实的管理体制。聚合多方力量,健全东中西部协作,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融合多种举措,对口支援的省市党委、政府、军队、企业,贫困地所在党委、政府,派驻村书记及工作组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与贫困户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做到了集中力量改善生产,提高生活,扎实地实现2020年目标,打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党政主导型协同扶贫模式,彰显出体制的动能性、机制的高效性、制度的优越性。充分运用现有发展成果助力扶贫的外在“输血”,在“两不愁”的物质性保障上,更加注重扶志与扶智,发挥教育在脱贫地区“造血”的独特功能,唤醒和激活摆脱贫困的动力与愿望,鼓舞起全体贫困人口撸袖子加油干的勇气与信心,切实完成“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确保“一个也不落下”。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实现了物质生活不断富裕,精神生活不断富有,人民对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由然而生,增强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的信心与勇气。不断巩固我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执政威信,建构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措施得力的扶贫体系。

(二)民众主动“脱贫”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充分地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虽然,扶贫工作不是“给点东西、帮点小忙”,不能一厢情愿。“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3]既注重外在“输血”式扶贫,又注重内在“造血”式脱贫。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周围人群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媒体平台上对美好生活的传播,各种奋斗生活的刷屏,产生出生活的比较,激发了贫困群体内生动力和主观能动性,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此外,政府杜绝“等靠要”思想的滋生,全社会对“懒人”的抵制,使贫困民众更加积极、主动了解扶贫政策和举措,树立脱贫志向和脱贫雄心,振作精神面貌,多方密切配合,共商脱贫之策,早圆脱贫之梦。通过对先进的观摩、自身的剖析,精准识别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找准“人穷”原因,诊断“志短”病灶,不讳疾忌医、不躲避遮掩,破除了自身存在的“破罐子破摔”等落后被动观念,打开了贫困群体闭塞的“心结”,通过教育让自身精神觉醒和文化的开发,以先进精神文化铸魂,以科学思想、道德观念润心,以现代知识技能塑能,从而正确认知贫困的根源,更新观念,以观念开启思路,思路引导改变,把志气鼓起来,把能力强起来,增进脱贫动力,获得脱困能力,真正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三)方法有效“精准”

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进入到了最后攻坚的深度贫困地区及群体,其既有着先天性的外在原因(地理环境、生产条件),还在于后天性的内在原因(思想观念、知识技能)。由此,我国政府在扶贫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这三个方面因素的辩证统一:第一,通过细致调查、实地走访、数据甄别,精准地识别扶持对象,以建档立卡的方式进行全程帮扶、过程监测。依据脱贫标准,达到条件及时“摘帽”。第二,项目资金安排精准。其一,解决基础设施问题。我国交通条件已经根本性深层次改善,现如今交通全面进入“补短板”,解决高山峻岭深处深度贫困地区“最后一公里”交通。其二,解决自然生态问题。地处自然生态脆弱的贫困区,一方面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停止粗放式开发,加速生态的修复;另一方面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打造生态产业,实现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而地理环境恶劣的贫困区,则在充分尊重当地人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性的基础上,要么近地搬迁,要么异地搬迁,在条件更好,空间更广阔的地方发展、聚拢起来,一体发展、一体进步,亦可以保持共同生活的原样,也可以进行分散性的发展。其三,通过专项化的教育、科技、文化资金项目,实现“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改变认识、刷新看法,“在以往的扶贫中,人们往往更加重视物质层面的扶贫,而对精神层面的帮扶有所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脱贫的实际成效。俗话说,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一旦脱贫的志气扶起来了,摆脱贫困命运的意识唤醒了,干劲和热情有了,想法和点子自然也就多了。”[4]这也就增强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第三,人员措施成效精准。派驻优秀干部组成工作队,既有比较可行的思路,又有比较合理的举措,关键还有扶贫的执行力,体现为“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济贫资源的充分利用,脱贫主体的自主自觉”。做到持之以恒、滴水石穿,实现“扶贫目标明确,济贫过程清晰,脱贫结果满意”的相互呼应关系。那么最终的效果则体现为微观上脱贫人口实现精准脱贫,中观上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权得到根本性改善,宏观上全体人民实现全面小康,即“微观——中观——宏观”的达成。

三、我国推进扶贫工作的影响效应

(一)注重扶贫的内外联动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扶贫)的辩证统一,以经济建设为先导,奠定物质基础,不断改善民生(扶贫);又通过改善民生(扶贫),催生发展活力,推动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上层建筑政治的稳定、文化的繁荣。显然,这提升了国家的“软实力”,吸引其他国家对“中国制度”的关注与兴趣(特别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政治号召力、经济变革力、文化凝聚力、社会向心力、生态护佑力等引人注目),成其为学习的榜样与可参考的方案。扶贫作为中国政府执政的重要行动计划,改善民生的“控制性”工程,凸显出制度的优越性。现如今,正紧紧围绕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充分调动各类人力禀赋,调用各样财物资源,聚合各方社会力量,分享国家发展红利,补齐深度贫困地区短板、强化贫困人群贫穷弱项,为贫困地区、贫穷人口兜底,既凸显公有制度的优势性“互帮互助”,又昭示分配制度的创新性“缩小差距”,这必将赢得发展希望,赢得复兴未来。

对外,一方面注重经验交流与学习互鉴,“中国政府以开放的态度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反贫困经验,广泛利用国外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国际多边组织的援助,在扶贫开发领域中积极开展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5];另一方面,推进“共享”理念,注重分享自己的扶贫成就和反哺经验,对非洲等贫困国家加大对外援助力度,并大幅减免到期债务,支持其将贷款用于推进扶贫等民生项目。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支持沿线国家改善滞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自然会受到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欢迎。各国聚合发展已有优势,集中力量办发展大事,摆脱落后贫困劣势。这显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经验分享与扶贫协助。

(二)注重脱贫的过程行动

扶贫工作的特殊性,脱贫任务的艰巨性,决定着既要有铁一般的决心和意志,又要坚持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即事前的调查研究,事中的脱贫办法,事后的成效检验。

第一,事前的调查研究。既要发现贫困,找到贫困的根源,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深入阐释政府扶贫的意义、内容、方法,让贫困人群有充分的自我认知、了解、理解,同心同向、同心同行。既有下一步发展的动力(更加美好生活的实现),又有不脱贫的压力(拖后腿不思进取的舆论)。

第二,事中的脱贫办法。要建立强有力的政府实施体系和监督问责方式。首先,扶贫作为专项工作,要成立专门团队、专人负责,实现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三者横向协同,形成从上至下层层纵向压责;建构上级考核、群众反馈、舆论考察、多元监督的压力机制。其次,坚持把脱贫的办法作为脱贫的关键。采用实地化调查研究,网络化运算数据识别、监测贫困人口,通过多纬度分析“贫因”,对准“贫根”,通过人员派驻、资金派送、技术派遣、知识派达等提出解决的办法。既采取物质性的生产和产业“输血”带动就业增收,又通过精神性的激励和教育“造血”带动扶志扶智,激发“人定胜天”信念,具有改变落后命运的毅力。

第三,事后的成效检验。就是进行检验扶贫的成效、脱贫的实效。既要看吃穿住行等生存要素的改变,运用定量化的数据监测;又要看人思想观念改变、受教育程度提高、知识技能提升等,进行定性化的状态分析,最终,内外因有机结合协同脱贫。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的达成和目标的实现,以及所累积的经验与实践的智慧,足以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扶贫方案,从根本上推动人类生存发展与生活进步。

猜你喜欢
精准
精准助企,为高效冲“红”护航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1:58
深化精准执法 维护长治久安
高邮市紧扣“一三五” 深化推进精准执法
精准扶贫连着我和你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贯彻精准扶贫要求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1:52
精准扶贫的多维审视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