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木帮
(中共盈江县委党校,云南盈江 679300)
昔马镇位于盈江西部,与缅甸第二大邦克钦邦毗邻,国境线全长18.3km。自古就是南方古“丝绸之路”的最后出境通道,也是明朝戍边所建“八大关”之一的巨石关遗址所在地,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距县城仅54km,距州府芒市206km,是盈江县主要边境口岸之一。全镇海拔1655~1695m,年平均气温17℃、降雨量170天3750mm、日照1060h,属典型高山亚寒带气候,全镇辖3个村委会,23个自然村,37个村民小组,主体民族有汉族、傈僳族、景颇族三种。2017年末,全镇经济总收入9906万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74元。
2018年6月,云南省地质调查院出具的《云南省盈江县昔马镇水稻种植区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报告》指出,盈江县昔马镇土壤以水稻土、红壤土为主,从土种划分属黑泥田(俗称马粪田图),有机质含量高,根系土壤以富硒为主,且镉、汞、砷、铜、铅、锌、铬、镍等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为绿色富硒土壤,具备种植绿色有机食品的优良条件。
昔马高山红米属糙米的一种,因特殊的地理气候,造就了独特的昔马高山红米,360多年前,人们发现了昔马坝子,选用当地野生麻谷移植栽种,沿种至今,从未进行过改良,产150~175 kg/667m2之间,是全国现今产量最低、品质最好的红米之一。2017年1月13日,经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昆明)检测发现,昔马高山红米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铁、镁、锌、铜、钾、钙、磷等微量元素,尤其是含有人体必须的抗癌元素“硒”(0.038mg/kg)。此外,昔马红米还含有丰富维生素C、氨基丁酸、粗纤维、粗脂肪,且含糖量仅为0.0742%,比一般大米(74%)低,特别适合糖尿病、孕妇和减肥群体食用。
昔马镇的高山红米一般每年5月至6月期间播种,到11月至12月间收成,每年一季,生长周期一般为6个月。2018年,昔马镇共种植高山红米500hm2,按照产150kg/667m2计算,预计总产量达1125t。进入2019年镇党委、政府计划实现种植高山红米666.67hm2,预计产量将超过1500t。由于红米富含各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昔马镇将其打造成营养品,全面树立为该镇品牌,高山红米的市场前景将非常广阔。
刺竹又名方竹,竹笋于9月份上市,可腌制、烤干、鲜食,是低糖低脂肪高纤维食物,含粗纤维较多,有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解便秘之效,所以又被称为“刮油菜”,是一种有效的减肥保健佳品,昔马镇现在拥有6666.67hm2天然野生刺竹,每年的8月至10月是刺竹生长旺盛季节,在此期间进行鲜笋采摘。
近年来,昔马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断培育野生刺竹并实现了人工套种栽培,目前全镇人工栽种刺竹面积已达333.33余hm2,平均产500~1000g/667m2,现每年总产量达到1250~2500万kg,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刺竹笋产品越来越供不应求,价格不断呈现出上升趋势,鲜笋售价为3.2元kg,腌制烤干加工后的竹笋现售价40~45元/kg,收入更为丰厚,年均产值1600~3200元/667m2,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金笋”产业。昔马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刺竹产业发展,大力推广林地套种刺竹产业,力争在未来5年内套种666.67hm2以上,产量将会达到25000~50000t以上,届时昔马镇刺竹年产值能够达到8000万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
昔马小洋芋,又称昔马老品种洋芋、小马铃薯,该产品口感软糯,蒸炒煎煮皆有风味,是昔马镇及周边老百姓最喜欢的家常菜之一。昔马老品种洋芋采用最传统的种植方式,人工施种,以猪粪、牛粪、羊粪等农家肥填肥,手工除草,不喷洒任何农药和添加剂,是真正的纯天然生态农产品。昔马小洋芋一般是每年的1月份播种,到5月至6月份丰收,生长周期为5个月,每年只能种植一季。2018年,昔马镇小洋芋种植规模已发展到30hm2,因种植方法传统且不打农药,小洋芋产量较新品种洋芋低,产量约为350~600kg/667m2,市场价格比一般洋芋高出1倍,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优质农产品。昔马小洋芋尺寸从2~5cm不等,相较云南其他地方产出的洋芋品种,无论是外形还是口感都十分独特。2018年6月,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对昔马镇土质情况进行测量,发现昔马土壤含硒丰富,土壤里种植的昔马小洋芋就富含硒、钾、锌、铁等各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每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说明,硒被列为15种每日膳食营养素之一,具有抗癌、抗氧化等保健作用。
昔马镇的野生老树茶生长于海拔1600~2580m之间的寒冷高山上,早晚云雾笼罩,历经过“半年雨水,半年霜”的独特气候考验,带有十足的“野性”,山间空气纯净,人迹罕至,病虫害少,茶梢生长缓慢,茶性滑柔质重,香气深沉特异,口感刺激性很低,水甜回甘长且稳定,耐泡度比一般茶高2至3倍,是茶中极品,不可多得。具有减肥、明目、清心、抗癌、抗辐射、排毒等功效。昔马镇现有89843株纯生态野生老树茶,其中野生古树茶约68000株,大多在50年以上,有的甚至有上百年的时间。群众人工种植野生茶159.07hm240.72万株,2017年野生茶总产量约68000kg,总产值达320万元。由于野生老树茶生长周期长,采摘困难,每人每天仅能采摘到10~20kg左右,目前鲜茶叶收购价30~50元/g。昔马野生老树茶源自天然,生长气候独特,经过加工后茶叶价格可大幅提升,可作为中高档茶叶销售,具有较高的产品效益。
昔马稻田鱼又称谷花鱼,以德宏州本地鲤鱼、草鱼为主要品种,是养殖在稻田里吸收了稻花清香的原生态鱼,一提起昔马,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昔马稻田鱼,它已经逐渐成为昔马的一张亮丽的名片。由于昔马镇海拔高、气温低、水质清澈,稻谷品种由明朝沿种发展至今,不施用任何农药和肥料,鱼苗于插秧期放养于稻田,采用高山流动泉水养殖(俗称冷水田),秋季稻谷收割时收成,天然绿色无污染,在昔马冷山稻田间吸取大自然精华的稻田鱼,聚鱼肉本身的美味及稻花的清香、草虫的自然气息,鲜嫩可口,营养丰富,美味独特,是纯正的绿色健康的有机食品,当前市场价格为30元/公斤,现已通过邮政快递实现销往德宏全州各地,目前正在积极申报注册商标,一旦注册成功,市场价格预计能够达到40~50元/kg。
昔马镇的稻田鱼一般是每年的7月份左右放养,10月左右收成,一年一季,生长周期4个月。稻田可放养50kg/667m2鱼苗,每条鱼重量在0.75~1.5kg。2017年,昔马镇养殖稻田鱼74.73hm2,总产量51776kg,实现产值155万元。
草果喜欢温和、湿润的气候,主要适种于海拔1800~2200 m之间,平均气温一般在l6~l9℃最为适宜。干草果香味浓郁,味道香醇,在烹调菜肴时,不论烧、卤、焖、炖还是清煮,适量加入,食之别有风味,口感极好,是食品调味中的“五香之一”,同时草果还是珍贵的药材,具有燥湿健脾,祛痰截疟之功,是燥湿除寒、祛痰截疟、消食化积之良药,可用以治疗疟疾、反胃、呕吐、泻痢、食积等症。昔马镇地处高寒山区,温度适中,雨量充沛,气候湿润,且林地资源丰富,非常事宜草果生产。
总之,自2015年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昔马镇党委政府聚焦精准扶贫,按照“不求规模求优质”的标准和“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要求,利用空气清新、山泉水甘洌等自然生态资源条件,发展以刺竹、高山红米、小洋芋、野生老树茶、稻田鱼、草果等为主打的“九个一”绿色原生态产业,促进贫困群众快速增收,仅2017年全镇农民实现人均纯收入6385元,同比增长15%,全镇实现小康社会的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