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进行节俭教育的时代要求与路径探析

2019-02-21 17:34魏武斌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育人思想教育

魏武斌,张 鹏,韩 明,张 杰

(山西农业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一、对节俭思想的体认

(一)节俭思想的历史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富有哲理。节俭思想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从中国古代开始就成为治国持家的良方。比如,周公作《多士》《毋逸》,引用夏朝荒淫被商汤取代,殷纣奢靡被周武所灭的历史告诫殷商旧臣。先秦诸子都主张节用论,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孟子说“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1];墨子系统提出“俭节则昌,淫逸则亡”的勤俭节用消费观。诸葛亮曾言“俭以养德”,表明勤俭节约也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北宋司马光著《训俭示康》的家训,以古今成由俭、败由奢的实例教导儿子黜奢崇俭。曾国藩认为,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入俭,难于登天。古人认为能否做到勤俭是关系到人之成败、家之兴衰、国之存亡的大事[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坚持节俭理念。他们强调中国进行经济建设,必须遵循节约原则。毛泽东同志说过:“勤俭节约和反对浪费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和优良传统,什么时候都不能改变。”[3]他提出了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的勤俭建国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新华社《网友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和人民日报《专家学者对遏制公款吃喝的分析和建议》的文章做出批示,强调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狠刹浪费之风,使节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出台,使节俭有了严格的制度保障。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攻克一个个难关、夺取一个个胜利的重要法宝。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虽已取得巨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勤俭节约这一优良传统。

(二)节俭思想的精神自觉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遵循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的节俭原则;如今物质资料相对丰富,我们更加注重从精神层面去认识节俭。中国传统的节俭思想演化到今天,已经从物质匮乏时期的省吃俭用,发展为今天的新节俭主义,倡导要集约生产、简单生活、理智消费、爱护自然,懂得节能、享受节制的乐趣。新节俭思想不是节衣缩食,也不是拒绝享受,而是对生活方式的理性选择。过度的节俭不是新节俭主义,同时过度节俭也不利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更不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如今倡导节俭理念是建立在不降低人们生活品质的基础之上,强调的是一种适度的消费,最大化利用资源,物尽其用[4]。

国外兴起的简单主义、现代极简主义生活,因其可以避免现代社会中超负荷的忙碌而渐渐被大众所接受,是日益繁重的社会压力与人的精神追求矛盾下所呼唤的一种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其思想渊源也产生于物质匮乏时期为积累社会财富而实行的节约理念。现代极简主义主张通过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减少物质对人的刺激和异化,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5]。同新节俭思想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强调物质生活的节约和简单,追求理性、节制、高效的精神享受。追求精神满足的新节俭思想已经成为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广泛共识。

古人告诫“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在社会不良风气的驱使下,天价月饼、高端奢侈品、豪华婚礼等一些铺张浪费的现象层出不穷,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奢华消费不等同于生活品质提升。新节俭主义倡导要树立适度消费观,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在国富民强的新时代,节俭思想有助于人们在追求生活品质与物尽其用之间寻求平衡,帮助人们收获精神层面的富足[4]。

(三)节俭思想的时代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祖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不实行节约政策国家和社会都将难以为继。我国的人均资源储量占有量相对较低,并且在长期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率低,资源、能源的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对经济和社会的制约越来越突出,可是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现象却又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曾讲道:“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6]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曾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7]。

节俭思想中的资源节约正是落实习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中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其他一切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基础。当前日益严重的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地球生态危机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地球已达其能承受人类过度消费和浪费的极限,生态系统一旦崩溃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不能幸免[8]。我们应当把自然界纳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认识到生态问题无边界,认识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是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贯彻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方法。我们要坚持避免奢靡浪费,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控制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坚决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并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

二、节俭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培育大学生的节俭思想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中具有认知上的强化作用、行动上的助力作用。当前高校节俭教育还存在缺失,广大学生的节俭意识还较淡薄,甚至还存在铺张浪费的不良现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其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示范性,节俭教育有助于不断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品质。资源与能源的供需矛盾、环境压力对社会和经济的制约愈发突出,学生生态文明观念亟须增强。通过节俭教育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

(一)节俭教育是解决学生节俭意识淡薄的有效手段

当前大学生节俭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问题。一是节俭教育的地位还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节俭理念还没有渗透到各个学科教育当中,在思政课程中节俭思想教育还明显缺位;二是节俭教育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建设滞后,教职工的引领、影响作用还需增强;三是节俭教育的内容零散、形式单一、系统性不强,校园节约文化氛围不浓,吸引力不足,缺乏行为培养[9]。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存在浪费水电、粮食的情况,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交学费、生活费,将自己视为消费者,认为怎么用、用多少都是自己的事,导致出现“灯长明、水长流”的浪费现象,这是典型的缺乏资源节约意识的表现。有些同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贪图奢侈浪费,认为勤俭节约是穷、没面子;有的爱攀比、理财观念较弱、感情冲动投资较多,消费理念和结构出现了明显偏差。少数教职工在生活中做不到勤俭节约,起不到表率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节俭行为和意识的形成。少数家长过分溺爱子女,无原则地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无形中膨胀了学生对物质的欲望,淡化了他们的节俭思想等等。只有不断推进高校节俭教育,从高校节俭教育内容和师生节俭行为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师生节俭意识。

(二)节俭教育是大学生道德人格完善的重要基础

大学是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和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当代青年学生的道德人格整体向上向好,但仍存在不少缺陷,如自制力差、缺乏吃苦实干的艰苦奋斗精神、贪图享受和物质满足、对不良风气抵制力差等,这些道德人格不完善的表现都与节俭教育的缺失有关联。节俭是对不合理欲望的克制,加强节俭意识的培养可以磨练意志,提高自制力;把节俭美德作为指导消费的原则,可以抵制贪图享受和物质满足,有助于培养艰苦奋斗精神。节俭的同学多能切身体会到父母培养自己的不易,从而激发出对父母的感恩和孝敬之心。学会节制可以帮助人们掌握物质和精神的平衡点,收获幸福等等。节俭美德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基础,将其引入思政教育,可以锤炼学生的自制力、培育艰苦奋斗精神、强化责任担当、提升幸福感,不断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大学生世界观形成的这个关键时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注重节俭思想的传授与熏陶,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节俭道德素养。

(三)节俭教育是加强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能源、资源危机突出,环境形势日趋严峻,已经威胁到人类和自然系统的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凸显。而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重视核心“政治”,教育者更多地倾向于按照上级的指示和命令制定教育目标,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10]。这种教育致使学生们普遍对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产业布局偏乱的现象不甚了解,还未感受到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大量生态空间被挤占对我国可持续发展造成的恶劣影响,对我国生态环境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认识不足等。

节俭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之一,经过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形成了新时期的节俭文化。节俭教育可以充分弥补思政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短板。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结合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创新节俭理念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培养大学生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为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拓展新内容。

三、对大学生进行节俭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坚持以节俭思想根植、文化自信引领为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要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它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世界四大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支撑我们不断发展的精神财富。当前少数西方文化思潮通过新媒体媒介不断冲击着我国的文化体系,只有使广大师生不断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广大师生的文化自信。节俭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只有当我们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充分认识到新时期节俭思想的深刻内涵,将节俭思想根植人心,以多种形式进行节俭教育,引导勤俭节约行为,使抵制铺张浪费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勤俭节约才会成为人们坚持的习惯。

(二)推进节俭思想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首先,要及时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使节俭思想教育内容充分结合当前形势。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虽涉及节俭思想内容,但涵盖的内容较少,无法适应大学生加强勤俭节约思想教育的要求,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增加节俭知识。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增加“马克思主义关于勤俭节约的价值观”的内容,从哲学的高度阐述勤俭节约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1];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有关章节中增加“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加强勤俭节约教育的历史必然性”的内容,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国情,以增强节约行动的自觉性;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将勤俭节约教育的内容融入“大学生个人人生价值追求和个人品德的培养”的章节中,并注重在实践中落实;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增加“我国经济建设被资源环境扼制的瓶颈”“社会上存在的铺张浪费现象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和恶劣影响”等内容,也可以通过时事专题的学习交流,强化大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其次,要对高校课程设置进行调整。要区分不同学科专业的同学受教育的侧重性和层次性,坚持大众教育和分层次实施原则。目前开设的公共类通识课程中,只在相关专业开设资源环境教育类课程,未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教育需求,所以需要在全校范围内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难易程度、讲授重点不同的资源环境类通识课,通过课堂教学提高节俭教育的效果。同时其他专业课、基础课也要作为探索节俭教育新的着力点。例如,在“水利工程概论”课程中不仅要教授专业技能,还要尝试融入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以及区域气候的影响,进而提升学生在设计规划时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将节俭思想融入各类课程,使专业课、资源环境类通识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共同发力,增强节俭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大节俭思想的宣传,注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机融合

学校应该树立“大宣传”意识,以构建全员育人工作体系为抓手,推进节俭思想宣传的落地,形成育人合力。加强教师队伍节俭思想教育,在教师培训中加设节俭理念相关课程,强化师德建设,使教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结合学校历史底蕴,充分挖掘学校在节俭理念方面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师生事例,树立榜样标杆。发挥学校人才智囊的优势,引导广大师生就节俭理念如何融入日常教育、课程教学、社会实践等问题开展研究讨论,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教育教学,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将正面宣传引导和反面监督警示相结合,通过正反对比宣传教育,凸显新节俭主义的道德价值内涵,加深同学们对节俭的认知。

要牢牢把握住传统和网络舆论主阵地,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要挖掘和收集一批节俭内容的视频公开课和具有地域特色、学校文化的读物,利用学校多种媒体媒介开展宣传;要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优势,将节俭思想理念不断融入其中,组建一支由相关业务骨干教师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鼓励大家开设官微、博客等新媒体平台,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特点,利用大家喜爱的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弘扬节俭文化;定期在学校网络媒体上发布一些资源节约政策动向,鼓励学生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建议对策,增强师生参与感和关注度。

(四)营造浓厚的校园节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

营造浓厚的校园节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要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首先是打造全员育人环境。全校师生都要发扬主人翁精神,让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后勤人员等教职工在教学、服务、管理等工作中带动学生践行节约行为;学生们要充分发挥朋辈作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更好地影响同伴。其次是打造全过程育人环境。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分类引导,培养节俭行为习惯,从入学至毕业,设计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节俭教育实现全过程覆盖培养。最后是打造全方位育人环境。将节用思想教育覆盖到立德树人的各个方面,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合力,整体形成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生活、学习氛围。

营造浓厚的校园节俭文化氛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节俭意识和习惯的形成,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9],满足学生特殊知识的需求。通过相关志愿服务类社团组织,在中国水周、世界水日、植树节等传统节日举办节俭知识竞赛、公益宣传活动、勤俭节约主题班会等相关活动;开展“12小时饥饿体验活动”,更好地警示同学们“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作节能讲座,使同学们能深入了解、接受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面的前沿技术和方法;加强校园跳蚤市场的创新推动,探索在校园网开辟二手买卖,组织学生社团搞好学生日常用品捐赠和交换[12],充分发挥物品优化配置的效率;在食堂设置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节俭理念动漫作品,督促学生们重视舌尖上的节约;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利用体现历史节俭文化风韵和大学文化精髓的景观,使学生们通过感受和学习这些文化,激发自觉节俭的意识;在澡堂、洗手间的节水设备处设置醒目标示,以及在校园周边的涂鸦景观上添加节俭文化内容,同学们在使用节水设备和观察到涂鸦景观时一目了然,久而久之节俭的思想融入生活,使同学们随时随地都能吸收、理解节俭思想。

(五)扎实开展社会实践,将节俭教育与实践育人充分融合

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节俭思想的教学应该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现代教学结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节俭教育应该弥补理论课上对理论知识的讲解,通过实践活动使内容活灵活现。首先是将节俭教育的实践教学融入大学生专业实践中。专业社会实践中学生以专业知识为切入点,比如,深入污水处理厂及资源浪费严重的地区进行调研,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节俭观。其次是结合志愿服务、科技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形式,组织宣传节俭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学生会和社团的号召力,深入贫困村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围绕晋西北水域开展“晋水流深”志愿公益服务活动等,深入实地环境了解国情、省情、民情,加深学生共鸣,领会节俭思想的内涵精神。大力支持学生开展对节约资源研究的技术转化,使学生们认识到节俭理念的重要性,加深对节俭理念的认同感,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以资源节约利用为目的,创新专业技术转化,创造社会价值。结合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带领学生参观各类教育基地,基地中具象化教育资源与场所均能有效提升参观的教育效果;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们参加义务劳动及勤工助学兼职实践岗位,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培养他们劳动的意识等。在实践中注重知识的利用,帮助学生将已学习的节俭知识运用于实践,增强学生对节俭技能的掌握,便于将课堂所学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增强节俭教育的实效性。

节俭理念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文化。将节俭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增强高校思政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具体体现。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新时期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站在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育人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