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杰,戎宇晗
(山西农业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当前随着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六大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在大学生享受互联网金融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各种各样的风险也随之产生,高利贷、套路贷、裸贷等互联网金融风险事件不断发生,少数极端大学生因无力偿还贷款而选择轻生的情况也时有发生[1]。因此,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节用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节用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广,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据《史记》记载,轩辕黄帝倡导“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2]6,其曾孙高辛帝提出要“取地之材而节用之”[2]13。在先秦诸学派中,墨家对节俭问题论述得最多、最系统。墨子的节用思想,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对节俭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其节用思想的结晶可以归结为:“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淫佚也。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 ·辞过》)把是否节俭作为区分小人与圣人的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世人的消费观念,以此告诫世人凡事要尽量做到节俭[3]。唐太宗李世民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说:“顷读周、齐史,末代亡国之主为恶多相类也。齐主深好奢侈,所有府库用之略尽,乃至关市无不税敛”[4]305,“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4]303。宋朝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总结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时指出:“夫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生物之丰败由天,用物之多少由人,是以圣王立程,量入为出,虽遇灾难,下无困穷。”[5]流传和影响深广的《曾国藩家书》,讲得最多的是“勤”“俭”二字。他在家书中讲到:“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6]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在理论上、政策上积极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而且还始终身体力行,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一项重要的指导方针和工作原则。1949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的号召。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中指出,虽然当前我国人民大众的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但仍有一定数量的城市低保人员、农村贫困人口和其他困难群众需要资助。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铺张浪费不仅脱离了现阶段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目标,背离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而且还破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8]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纵观中国上下数千年关于俭与奢的思想演化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在历朝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中,大多数是持“黜奢崇俭”论的。节用思想作为一种美德和行为规范,也是广大人民求生存谋发展的智慧体现,其主要内涵基本有以下四点:一是反对浪费,合理消费的思想;二是节约有度,造福百姓的思想;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四是尊重劳动和廉洁自律的思想。
为了能够掌握当前在校大学生对节用思想的认知情况,加强对在校大学生节用思想教育的针对性,2018年12月,笔者对山西农业大学的学生针对大学生节用思想的认知及接受教育的效果进行了调查,希望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节用思想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参考。本调查以山西农业大学大一至大四各7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年级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样本取样,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76份,其中有效问卷263份,有效回收率为87.7%。在有效问卷中,大一72人,大二68人,大三65人,大四58人;男生141人,女生122人,具有很好的代表性,调查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
数据显示,在被调查者中,认为自己对节用思想“很了解”的为15.6%,认为“有一定了解”的为70.7%,表示“很不了解”的为13.7%。其中,在大一学生中认为对节用思想“很了解”的为13.8%,认为“有一定了解”的为63.8%;在大二学生中认为对节用思想“很了解”的为14.7%,认为“有一定了解”的为69.1%;在大三学生中认为对节用思想“很了解”的为15.4%,认为“有一定了解”的为75.4%;在大四学生中认为对节用思想“很了解”的为18.9%,认为“有一定了解”的为75.8%。在男生中认为对节用思想“很了解”的为12%,认为“有一定了解”的为66.7%;在女生中认为对节用思想“很了解”的为19.7%,认为“有一定了解”的为75.4%。在校大学生在对“学习节用思想的必要性和促进社会发展”进行评价,选择“比较大”的比例最多,为70.2%。在反对浪费方面认为应该“坚决反对”的为84.2%,认为应当提倡“理性消费”的为91.5%,认为“消费多少是自己的自由”的为9.5%。在调查中,认为自己能够做到“节俭生活”的为46.4%,认为自己也有过由于“不注意发生一些浪费现象”的为53.7%。大学生获得节用思想的途径和方式有很多,如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网络媒体宣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获选率分别为40.4%、56.7%、72.3%、47.8%、66.3%。
以上数据表明:在校大学生对节用思想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以引导。高年级学生对节用思想的了解程度比低年级学生要高;女生对节用思想的了解程度比男生要高;虽然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对节用思想不了解,但是也应当看到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节用思想是有必要的,认为节用思想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大。同时高校学生对节用思想是感兴趣的,在学习生活中也有一些接触的途径,但这种兴趣和途径只是自发的一种行为,还没有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健康的人生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虽然在当前社会思想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一些学生受到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侵扰,但是我们也要积极地看到随着大学生日渐成熟,他们对节用思想的认知也在不断提高,说明我们开展的节用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对大学生是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不断探索加强大学生节用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一,家庭和学校对节用思想的教育逐渐淡化。尽管自古以来我国都重视节俭家风的建树和传承,但是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大量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现在的家庭教育更多地注重子女的智力开发和文体特长的培养,对子女的物质要求是尽最大能力的满足,甚至一些父母为了让子女在各项智力和文体等级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开出了优渥的物质奖励,导致节用思想在家庭教育中逐步淡化。在学校的教育中,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是众所周知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考核学生、老师和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所以导致在校大学生所能体验和感知到的节用思想似乎除了语文课本上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就是贴在各式各样宣传海报上的“勤俭节约”的标语,实际上却对节用思想知之甚少。在校大学生的节用思想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但是很明显目前的节用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占比例不多,而且教学内容乏味、形式单一、说教内容枯燥、互动缺失,造成在校大学生接受节用思想教育不尽如人意。
第二,当代大学生缺乏勤俭节约意识的培养。自2018年起“00后”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他们成长于物质极其丰富、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外交流和开放步伐的加快,少数大学生的价值观判断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功利化,大学生在思想上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冲击和侵蚀,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与理解褊狭等问题,成为大学生忽视勤俭节约意识培养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网络购物发展迅速,各种团购、打折促销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喜欢时尚的大学生与网络购物这种消费形式密不可分,网络购物在给大学生消费带来方便和优惠的同时,也使心智不太成熟的大学生面临巨大挑战[9]。所以,我们不仅要遏制大学生对粮食、时间、学习机会等方面的浪费行为,更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产生的浪费”,不断加强勤俭节约意识的培养和实践。
第三,在校大学生缺少必要的体力劳动锻炼。只有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意义,才能培养出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正确观念;反之,劳动体验不充分,劳动情感不浓厚,就会导致他们不懂得珍惜财力、物力,从而滋生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气。墨子“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的劳动观,把劳动与人类的生存直接挂钩,简单明了的凸显出劳动的重要价值。然而当前在大多数高校的课程安排中,无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较少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劳动的内容。更遗憾的是少数大学生自身也存在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窥一斑而知全貌,比如,大学生宿舍卫生状况不理想,个别大学生甚至不会或者不愿意打理自己的生活,吃饭不去餐厅而是靠在网络上点外卖坐在床上吃,自己的衣服不会自己动手清洗而是送去干洗店等等。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父母出于自己的经历和心疼孩子的角度,尽量不让孩子从事日常生活必要的劳动,直接在校区附近租房照料他们的日常生活。凡此种种说明当前一些在校大学生劳动情怀淡薄,劳动价值观也存在一定偏差。
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大学生树立节用思想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他还在2017年提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劳动是人们为了创造使用价值以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而对体力和脑力,以及时间的支出[10]。坚持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正确方向,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诸如义务劳动、勤工助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顶岗实习等大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让大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认真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人生格言。大学生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才能不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自觉抵制好逸恶劳、骄奢淫逸的错误思想。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容易反复的过程,习惯的养成是需要长时间的教育和坚持的,不可能通过一次、两次的劳动就会一蹴而就,所以劳动教育要常抓不懈。
当前互联网在我国已经高度普及,青年学生已成为这一网络时代的主要力量。高校要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多种传播手段并列应用,从内容、形式、技术等方面打造节用思想宣传教育的环境,在引导大学生消费观念塑造、宣传节用思想和中华传统美德、树立正面典型、加强大学生节用思想教育与防范风险意识等方面形成强有力的话语权。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加强以宣传节用思想为主的微信公众号的建设,还可以利用诸如快手、抖音等直播平台宣传节用思想,如废物利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生活小妙招等内容,不断丰富节用思想宣传教育手段和形式。在全媒体时代我们更加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丰富性与便捷性,在社会、高校、教育者以及学生等各层面,在节用思想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等各要素中全过程、全方位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消费观念。通过这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全媒体形式潜移默化的帮助大学生树立起节用思想,让大学生的心理行为从“试试看”逐步变为“挺有用”,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节俭,是一种思想品质,也是一种生活习惯,其养成要靠长期历练,成风化人。要全民动员,从儿童、青少年抓起、从学校抓起,从日常生活和身边的事情做起[11]。一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家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家长平时要重视节用思想的教育,要多读多看宣传节用思想的书籍,多讲多说宣传节用思想的故事,多行多做宣传节用思想的示范。言传身教,时刻展现节用思想,形成乐于学、善于做的良好家庭氛围,为学生树立榜样。另一方面,大学生主要学习生活的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因此高校也要积极营造节用思想宣传教育的环境。例如,通过展览节用文化资源图片、宣传橱窗、网络、广播和校报等宣传方式大力宣传节用文化,营造勤俭节约校园氛围,以“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五一国际劳动节”等重要纪念日的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如朗诵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歌咏比赛等竞赛活动;依托相关社团,举行关于节用思想宣传教育方面的讲座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用文化主题活动,从学生群体的视角去探讨和解读节用和消费问题,让学生在对消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上不随波逐流,形成自己客观且理性的见解。
总之,大学生的节用思想教育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要提高教育效果必须持之以恒地对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针对大学生中具体存在的问题要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和调研,耐心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消费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奋发有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