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空间中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嵌入“基础”课的思考

2019-02-21 17:34:47徐礼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媒介基础素养

徐礼平

[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珠海 519041]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披露,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72亿,手机网民占97.5%,互联网普及率达55%以上。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首要渠道。然而,在消费主义和文化泛娱乐化盛行的今天,新媒体在日趋消解传统道德理想、挑战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指导地位,加之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令人堪忧,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使大学生对媒介信息认知、理解、调控、评判和运用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为大学生开设的旨在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帮助大学生明是非、知荣辱、辨美丑的必修课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可被认为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研究尝试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当中,对于提高大学生认识、理解、评判和运用媒体的能力,提升“基础”课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1.新媒体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生活方式思想带来了冲击。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以及“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2]的阐述,对于解读人的生存状态具有重要价值。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方式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可感知的、现实的和发展过程中的人,而新媒体把人符号化、数字化,使之成为抽象的而非现实的个体[3]。从这一点上讲,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方式思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消解了马克思关于人的生活方式思想,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和指导地位。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基础”课教学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持续创新“基础”课教学方式、方法和途径。如利用“基础”课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对新媒体有更高的认识、理解、运用和评判能力,进而不断增强“基础”课的辐射力、时代感和实效性,让大学生在“基础”课中有更多获得感。

2.新媒体以其独特方式正日益消解传统意义的道德理想。新媒体奉行的是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世俗主义的基本原则,通过构建自由随意、奢华享乐、缤纷无限的虚拟空间,以其玄虚浅薄、粗鄙戏虐的方式和极其戏剧化的滥情、夸张手法呈现出来,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情绪,实现奔放自由、无拘无束的生存状态。这与学业繁重的大学生活相去甚远。再者,从某种程度上讲,新媒体通过一种拟态环境已隔断了个体认知与社会实践的联系[4]。拟态环境是一种被加工后的信息环境,反映的是既得利益者或信息加工者的思想、意志和价值,并非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5]。拟态环境的存在使个体难以判断媒介信息的真伪。大学生由于学识和阅历的不丰富,缺乏对媒介信息必要的认知、分析和评判能力,容易将拟态世界视为客观世界,进而把一些低俗、庸俗的东西当作追求目标。从这一点上讲,新媒体为消费主义和文化泛娱乐化提供了栖息地和庇护所。媒介信息的编制者为追逐商业价值而往往忽略社会价值,为追逐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和社会效益,一味迎合人性的贪婪、吸引他人关注、博得眼球,致使“日进斗金”等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人生目的和价值追求在大学生中广为盛行。

3.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呼唤着新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出现。涉及我国北京、上海、江苏、河南、河北、江西、安徽和东北地区的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媒介理性认知欠缺、获取信息能力较弱、媒介理解能力较差、与媒介互动能力不强、不太善于利用媒介资源、不能正确甄别媒介信息以及对媒介道德的规范模糊、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薄弱等等[6]。这与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的选择不无关系。在传统教育教学当中,教师是知识的掌控者、把关人,是权威性的中心角色,“我教你学、我打你通”教育教学方法突出,教师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决定了学生掌握知识的上限。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掌控者和垄断者,转而成为信息资源的共享者和引导者,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甚至远远超越了教师。当前,媒介信息资源良莠不齐、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加之以往思政课教学中鲜有开展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在海量的信息资源面前,大学生的批判力有余,鉴别能力严重不足,在不良媒介信息的诱导下容易导致其道德感偏离、理想信念缺失。因此,在传统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消解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道德理想危机的背景下,亟须新的、具有时代感和实效性的教学教育内容和方法出现。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基础”课教育教学当中,以提升大学生认知、理解、评判和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尝试和探索。

二、“基础”课程中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内容设计

2018年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由绪论、六章核心内容及后记组成。其中,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社会公德部分包含了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中培养法治思维部分也有关于利用网络学法尊法守法、培养网络法律意识的有关内容。有研究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媒介意识教育、媒介知识教育、媒介观念教育和媒介能力教育[7];还有研究认为,应从媒介与政治、网络社会的特征、媒介生活中的理性认知、媒介生活中的价值观、媒介中的语言表达[8]等方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鉴于此,本研究在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基础”课教材的相关知识点,兼顾“基础”课教学课时数,借鉴以往研究成果,拟开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专题——“新媒介空间中的公共秩序”(共3学时)。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旨在增强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提高大学生甄别和评判媒介信息的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媒介法律意识。该专题的核心教学内容包括“对媒介的认知、对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对媒介信息的甄别和评判以及培育媒介法律意识”等四个方面。

1.对新媒体的认知。该部分主要介绍新媒体的基本特点、本质、社会价值和功能,厘清新媒体使用的人群特点、学历结构和一般规范,引导大学生开展新媒体使用知识的自教自律。通过对新媒体的认知,逐步提升大学生对新媒介存在和发展价值的感知和意识,引导大学生从新媒体的视角透过拟态环境去分析和解读现实社会。同时,让大学生明白媒介信息的产生和发展从来都是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反映的是信息编制者对现实问题的价值判断和认知。此外,还应使大学生认识到在虚拟空间,人和人的交往、信息的传播都是客观实在的,虚拟空间中“人”的本质同样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

2.对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新媒介空间的道德要求是大学生在媒介生活中为维护媒介生态需要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在新媒介空间的运用和扩展。”[10]该部分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明晰媒介生态状况与民众利益的直接关系。从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健康进行媒介交往、抵御网络沉迷、加强媒介道德自律、积极引导媒介舆情等方面入手,强化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理念的认知和认同,并使之成为净化媒介空间、守护媒介生态的正能量。

3.对媒体信息的甄别和评判。新媒体环境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虚假、低俗、暴力等信息,甚至有一些国家和组织精心实施的恶意攻击和思想渗透,严重影响了媒介生态。为此,这部分内容重点厘清三个问题。一是如何甄别虚假和不良信息。这需要重点考察信息发布者的传播动机、所选择的传播信息载体、造谣者造谣的思维范式以及语义加工的方式和信息来源如何。二是了解媒介中的言语和修辞表达,使大学生了解媒介语言中常见的偷换概念、随意嫁接、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真假混淆等逻辑错误,明晰媒介的角色定位以及媒介常用的文体等内容。三是了解道德恐慌及其产生机制。格雷姆认为:“道德恐慌是指对某一事件后果的解读和宣传严重偏离事实,大众媒介听之任之并无限夸大的情形;它是大众媒体通过采用强调性和选择性的方式来再现某些新闻事件而产生的。”[11]

4.培育媒介法律意识。我国《刑法修正案》第219条中明确规定了公民在网络空间应遵循相应法律法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12]因此,该部分内容在解读有关法律条款的同时,引导大学生不信谣、不传谣,使之明白媒介空间是公共空间的延伸,不是法外之地,同样需要遵守法律法规。通过积极培育媒介法律意识,让广大学生对虚假宣传坚决说不,并使之成为新闻事实的澄清者、传谣人群的斗争者。

三、贯通“基础”课程内外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方法设计

1.讲授教学法。“讲授教学法是教育者通过口头和肢体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阐述事实、剖析概念、论证原理和揭示规律的教育教学方法。”[13]讲授教学法主要围绕核心概念,着重厘清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具体情境、核心观点、重要理论,增强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进一步理解,为大学生课后的自我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讲授教学法还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进而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教学体系向社会实践的转化。在“基础”课“新媒介空间中的公共秩序”的专题教学实践中,在坚持教材中社会公德部分基本逻辑的基础上,着眼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讲授有关教育教学内容。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厘清与媒介素养相关的概念,新媒体的具体特点、功能,虚拟空间中人的本质问题,媒介环境中的法律法规,以及涉及价值导向的有关内容,等等。列宁在《怎么办》中曾表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14]同理,先进的思想意识和理论观点在大学生群体中同样也不会自发的产生,必须依靠灌输和讲授。“基础”课是大学生大学阶段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生活阅历、学识、认识等尚处在较低水平,对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价值的评判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在涉及核心概念、事实阐述、价值引领等内容方面都离不开灌输和讲授。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教育者依照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选取一个或多个典型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具体的案例情境的教学当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实现学生主体综合能力提高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15]。为了提高“新媒介空间中的公共秩序”的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需要把对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如在讲授网络谣言的甄别时,可以“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为案例,揭示谣言传播者是如何步步为营,编造出“老虎团”人员集体猥亵幼儿,使事态无限扩大的,其幕后的推手是谁?该案例一方面要告诉大学生谣言产生与媒介的盈利性有关,媒体会投其所好,提出的观点往往是听众想要听到或者想要看到的。另一方面要告诉大学生网络世界暗流涌动,“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他们想通过抓住某一特例否定全局,一有机会就诋毁我们的军队、警察和人民,使公众普遍产生信任危机、充满焦虑感,从而丧失对国家和政府的信任。如在讲解媒介中的修辞表达时,可结合“目前死者情绪很稳定”的案例展开,揭示为何一句明显存在逻辑问题的话语却在短时间内蹿红网络。由该案例使大学生知晓:一方面媒介信息编制者以明显存在逻辑问题的话语为题,利用了人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将所传播的话语嫁接到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中,给人一种误导,错误地认为信息是“可靠的”。如在讲解如何评判媒介时,可以结合“抢购食盐”事件对道德恐慌产生的机理进行讲解。该事件因“海水污染”谣言而起,逐步演化成抢购食盐的滑稽事件。这起事件中,大众传媒夸大了事态的严重性,即“不再生产食盐”,加之地方政府反应较慢,回应不及时,一时间公众普遍产生了焦虑、敏感和紧张情绪。结合该案例要告诉大学生:“新闻报道中存在着一种特定的模式,即将公众敏感、焦虑和紧张情绪与道德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并无限放大。在某一特定时期内,这种放大会诱发社会运动甚至群体性事件。”[11]此外,在讲授培育媒介法律意识时,可以结合“秦火火事件”给大学生讲授《刑法修正案》第219条关于公民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转发500次以上的,要受到相应刑罚的惩处,这主要让学生明白媒介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3.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是指通过实践探索活动,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方法。它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课内实践教学如主题演讲法、翻转课堂法等;而课外实践教学如开展研讨和举办讲座、组织新媒体知识竞赛及开展媒介普法宣传活动等。在该专题理论教育教学之余,辅以实践性教学活动,具体设计如下。一是实施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相对而言的,它让学生在课外熟悉教学内容,并于课堂进行探讨的一种课内实践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将学生分成若干实践小组(在该专题开始的前两周进行,此前向学生推荐媒介素养方面的相关书目,如《媒介素养》《媒体与社会》《理解媒介》《大众传播论:媒介素养与文化》……),让学生在网上查阅媒介失范或有悖媒介伦理的真实事件或案例,并用所学理论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建议。该环节要求在本专题的第3学时进行,每个实践小组派2名评分者(评分标准在课前准备好),活动实施过程中其他同学和教师认真聆听,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通过实施翻转课堂,让大学生自己发现新媒体空间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媒介意识、提升媒介素养。二是举办与新媒体有关的研讨和讲座活动。研讨和讲座可以设置与该专题相关的主题,如“新媒体环境与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与高校教师、新媒体环境与社会发展、新媒体环境与高校发展”等。通过研讨和讲座等方式,使大学生对新媒体的特点、本质和功能有更深入和系统的认知,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从媒介自律到媒介自觉的飞跃。三是开展新媒体知识竞赛。它是指以新媒体知识问答和媒介知识比拼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举办新媒体知识竞赛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媒介知识、了解新媒体发展动态、提升媒介素养。要办好新媒体知识竞赛有关活动,教师应切实发挥好组织者和把关人的角色,同时要努力做好赛前、赛中和赛后有关工作,积极预测并妥善处置新媒体知识竞赛开展中可能出现的棘手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新媒体知识竞赛活动应在媒介素养教育专题教学后举行。

本研究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基础”课教育教学当中是一种探新。如何进一步发挥“基础”课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实效性,需要从三方面发力。首先,还需要教育者在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使理论能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其次,教育者应不断提升自身媒介素养,能在复杂的媒介事件中认清并把握事物的本质。最后,教育者还应切实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善于用历史分析方法去分析媒介、看待媒介,既不避重就轻,也不窥斑视豹,更不舍本逐末。唯此,才能更好地引导、说服学生,才能更好地增强“基础”课的感染力、实效性和时代感。

猜你喜欢
媒介基础素养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02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