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成逻辑、实践路径、价值旨归

2019-02-21 17:34邓珍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中心群众

邓珍珍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21这指明了人民在党和国家、在历史中的关键作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一条主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由生成逻辑、实践路径、价值旨归三个层次构成,生成逻辑是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主要来源;实践路径是分析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现实中如何落地、在实践中如何践行的主要方法;价值旨归是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理想的有效途径。

一、 理论、历史与实践相统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14个基本方略构成,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位于第二大方略。这是习近平首次将“以人民为中心”纳入治国理政伟大实践,其地位可见一斑。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不是哪个发明家创造出来的真理,它作为理论体系有着严密的生成逻辑。其中,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思想是它的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它的历史依据,习近平个人的实践经历是它的实践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思想,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来源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2]。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思想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思想包括人民的主体性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它们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理论源头,“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对人民主体性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根本遵循和创造性发展。

一是尊重人民的主体性。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现实的人出发,批判了英雄创造历史论、观念创造历史论,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论证了人类历史的前提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活生生的人,阐明人民群众才是历史运动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这充分肯定了人民的历史地位,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二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有着丰富的内涵规定和强大的逻辑力量,包括人的独立性、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人与共同体关系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多部著作中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都有经典论述。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3]411。批判了以前的运动都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只有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是人民群众,才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运动。而且,共产党人除了自始至终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他们的根本使命和必然趋势就是领导无产阶级建立政治统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体现了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守人民立场、为人民谋利益等人民思想。坚守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根本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这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的根本遵循和最好的确证。

(二)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历史依据

“政之所要,在乎民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把马克思主义坚守人民立场的价值理念作为根本遵循,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党驰而不息、不懈奋斗的崇高使命。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是我们党获得人民拥护和支持的关键所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继承了我们党始终践行群众路线的光荣传统。

毛泽东历来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他曾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他将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革命战争时期,他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最坚实的依靠,要与人民群众建立血肉联系,“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是我们党的理念。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由此,群众路线成为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制胜的法宝之一,是毛泽东思想三大活的灵魂之一。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始终重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提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和国家决策的根本标准。江泽民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归宿,并提出“讲政治,离不开人民群众”等著名论断。2003年7月,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其价值内核就是“以人为本”,同时,他也多次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党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能顺利完成任务,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继承与发展。

(三) 习近平个人实践经历,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基础

“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拥有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思想作为强大的理论基础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作为重要的历史借鉴,习近平个人丰富的实践经历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的宝贵来源。

习近平的个人实践经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受家庭氛围影响。习近平从小就受到其父习仲勋的严格教育,常常听父亲讲述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是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树立了要紧紧依靠人民和人民公仆意识。二是习近平自身的从政经历。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为人民群众做实事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人民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不仅一心为民办事而且善于为民办事,这些都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一一呈现。正是由于习近平没有干部子弟的优越感,一心一意为人民,才在当地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下,成了梁家河第一个外姓党支部书记,这也是他治国理政的起点。在河北正定任县委书记期间,为了考察到全县人民真实的生活现状,习近平骑着单车跑遍了全县所有乡镇,这些调查结果不仅为全县决策的制定提供了巨大参考,也为习近平赢得了民心。同样地,后来习近平无论是在福建还是浙江担任省委书记,都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体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路径

如上文所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构成其生成逻辑。那么,落脚到现实生活中,“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怎样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路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中,树立目标理念是前提,践行群众路线是核心,建立并完善制度体系是保障。

(一)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目标理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任何实践都是在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正确的指导理念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前提。在思想上端正态度,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是为人民服务、践行群众路线的前提和基础。一要树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将心比心,人民群众在党员干部心里的份量有多重,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心里的份量就有多重。要牢固树立人民公仆意识,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二要树立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1。这是激励我们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和方向,这也决定了我们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为人民谋幸福这一目标理念,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二) 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

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5],必须体现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不仅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理念转化为行动。针对县领导拿不出低保金的行为,习近平指出,“如果对群众有感情的话,这些钱是拿得出来的”[6]4。一要学先进典型,以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人物为榜样。习近平倡导我们在践行群众路线时,要学习邓小平的情怀感、雷锋的幸福感、孔繁森的境界感、郑培民的责任感、钱学森的光荣感,求真务实,真心诚意为人民做好事,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二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曾说,在人民群众面前,我们都是小学生,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6]61,面对矛盾和问题时,必须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问计于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调研,在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群众需求,集中群众意见,把群众意见作为党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而制定出人民群众满意的决策,推动社会和谐与发展。

(三) 建立为人民服务的制度体系,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保障

为人民服务是内在自觉与外在约束的统一。建立并完善一套为人民服务的制度体系,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制度保障。一要建立并完善领导下访制度。与群众上访的被动性相比较,领导下访制度是主动地为群众分忧解难的有益创举。把群众上访变成领导下访,与群众面对面进行沟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机制和重要的沟通渠道,创新了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变“倒逼”为“主动”,有助于增进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及早发现并解决人民群众面对的困难,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这是贯彻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二要建立严格的规范监管机制。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评价关键性指标,奖优惩恶,进一步加大对“为官不为”等行为的惩治力度。建立并完善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落实机制,使一对一帮扶形成长效机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监督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走向,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旨归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高度概括了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3]422,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主旨和价值旨归。同样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也是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旨归和最高目标。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4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集中体现和价值旨归,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遵循和最高目标。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不变的初心,它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向度和效度。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发挥她的独特优势,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使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上升到主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宏大和高远的视角,为我们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使我们能更加明确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为何以及如何实践的。因此,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全方位贯穿到社会各领域,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保障,更好地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 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

生产力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和充足的自由时间,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尚无法达到能够充分保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程度,导致人片面发展的因素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这种条件下,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举措,是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必须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壮大我国经济实力,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

(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政治条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1]36。换言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就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完善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助于更好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要坚持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激发人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创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政治生态,为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高度文明的政治条件。

(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精神条件

当今意识形态领域矛盾凸显、复杂多变,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有助于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动摇,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与资本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社会思潮作斗争,揭露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平等价值理念虚假的本质,把人的思想从资本主义打造的美好神话中解放出来,坚信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是真正从人民中来、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坚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守文艺服务于人民的根本目的,使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通过文化独特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形成共同理想,为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精神条件和文化保证。

(五)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社会条件

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要求社会更自由、更平等、更公正、更法治,人民生活更有尊严。因此,要建立保障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用工条件,完善失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缩小贫富差距,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此外,把党中央的扶贫政策落细落实,实施精准扶贫,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生活水平,把他们的创造力从生存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挖掘其内在的生产力,保证贫困地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同迈向全面小康,推动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六)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生态条件

“人靠自然界生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自由全面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由全面发展,即人与自然实现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人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之一。当下,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危及人民的身体健康,必须从理念、行动到制度构建一套完整的生态保护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化生态格局。在理念上,环保部门要大力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使人民的环保意识从自发上升到自觉,并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行动上,要动员全社会成员从我做起,善待自然,保护花草树木,开展保护环境的绿色行动,拒绝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攫取经济利益。在制度上,要建立并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严格落实环境执法部门的职责,加大对环境破坏者的惩戒力度。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中心群众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