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山西旅游产业的发展

2019-02-21 17:34王莎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山西省山西文明

石 磊,王莎莎

(山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丰富内涵,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要求、新论断,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山西省致力于建设美丽山西的战略指导思想。在山西省由煤炭大省向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山西旅游产业成为山西省委、省政府横下一条心、培育新动能的重大战略举措。山西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为山西的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山西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挖掘山西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推动旅游业成为山西经济转型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1]。2018年5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要求、新论断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思想,而且还提出了新时代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各项原则,以及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具有独创性且自成体系,对推动 “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站在为中华民族谋长远和谋发展的高度,面对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前提,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华文明丰富的生态智慧,也借鉴了西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出来的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生态发展新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思想保障。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2]55-56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二者之间密不可分,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人类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决不能盲目地凌驾于自然之上。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恩格斯又深刻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实践证明,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人类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实践化和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4]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230的新理念,树立“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5]233的新观念,坚定两个“坚决摒弃”(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的决心,致力于“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4]。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具有丰富哲学意蕴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最新成果,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角度出发,深刻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辩证地看待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新论断,为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凸显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要统筹兼顾。习近平总书记从辩证法的角度出发,科学分析生产力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5]234,“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230等一系列科学论断。这些科学论断揭示了生产力和生态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将生产力发展和生态建设统筹起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辩证的生态发展理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此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都蕴含着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5]232

美国当代著名的生态思想家和生态经济学家约翰·柯布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因素,及其对构建生态文明的意义,曾经有过比较全面、中肯的评述。他认为:由于中华文明在兴起的过程中没有遇到像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希伯来人那样与自然相疏离的残酷环境,所以中华文明能够较多地保留合乎生态原则的生存方式[7]92。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化长河中积淀丰富的生态智慧,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新时代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思想源流。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基础

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生态文明进入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8]19其中,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基础和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向前发展,就必须要立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各项建设的统筹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站位于这样的战略视角,提出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5]234、“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5]231、“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9]211等一系列论述。这些科学论断昭示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立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构筑绿色发展现代产业新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建设有利于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环境的需要[10]。习近平生态思想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进行了诠释。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山西绿色转型发展的理论指导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为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9一切伟大的实践,都需要思想的引领和理论的指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都离不开作为“批判的武器”的理论和作为“武器的批判”的实践。在山西由煤炭大省向全域旅游强省的跨越式转型发展之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山西的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一)绿色经济破解经济转型发展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视察山西时指出,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形成产业多元支撑的结构格局,是山西经济发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课题[11]。破解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难题,是“一煤独大”的山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2017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42号),为山西的经济转型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山西省要深刻认识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紧迫性、艰巨性、长期性,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强化省内协同,建立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12]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和要求下,山西省贯彻落实国发〔2017〕42号文件精神,相继制定了《山西打造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行动方案》《山西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实施意见》《山西省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等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大力度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能源革命排头兵”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三大目标,加快发展新型绿色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扎实推进山西经济转型发展。

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近两年来,山西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挥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抓住国发〔2017〕42号文件为山西提供的重大机遇,着力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能源革命排头兵”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三大目标的建设,致力于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如整合成立太原、晋中8个园区的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积极建设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性产业,这是山西走向转型发展新征程的重大创新;“不当煤老大”“争当排头兵”[13],推动煤炭产业走上“减”“优”“绿”的发展之路,实现煤炭产业的生态化、绿色化,这是山西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将革命精神作为内核,以红色革命根据地作为依托,发展独具三晋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切实推进新型绿色产业发展,这是山西打造全域旅游强省的强大动力。

实现经济的生态化、生态的经济化,不仅是山西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贯彻落实,也是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山西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指导,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定不移加快山西转型发展的步伐,促进山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致力于“真正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13]。

(二)绿色生态助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采取超常举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14]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山西绿色转型发展指明的方向。在过去,山西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煤炭资源的大力开发,导致人们看不见蓝天白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走出一条独具山西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既是山西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建设美丽山西、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即国发〔2017〕42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局面。”[12]对此山西省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7年12月印发《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开发区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旨在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实施以太行、吕梁“两山”为载体的生态修复治理,推进汾河流域“七河”(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涑水河、大清河、沁河)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以及59个采煤深陷区的恢复治理,以“两山七河”的修复来建设生态文明。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创新,是实现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关乎山西省当前和今后长远发展的大事。山西省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并且已经形成《山西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挖掘山西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将革命精神与革命根据地相结合,将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举全省之力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焕发山西文化独特的魅力。

山西是煤炭资源极为丰富的大省,也是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省份之一。因此,山西省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执行《山西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攻坚战,积极建设以绿色为底色的美丽山西。这既是为3700万三晋人民谋福祉,满足其对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需要,也是当前和今后山西实现跨越式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做大做强山西旅游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8]23-24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1]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多次强调了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山西省作为能源资源极为丰富的大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争取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前列,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一)旅游产业在山西绿色转型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需求逐步提高,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山西省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文化旅游产业的出现顺应了人们的发展需求,也为山西省实现经济转型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据国发〔2017〕42号文件中提出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山西初步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助推山西旅游进入新时代[15]。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山西的一项重要任务。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先后制定了《山西省旅游投融资白皮书(2017)》《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文件,为山西省旅游发展的新征程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第三产业的振兴,山西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山西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黄河之魂在山西、长城博览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曲径通幽的山河风光、多姿多彩的民间风俗,为山西的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2017年,作为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战略部署的开局之年,立足于黄河、长城、太行的锦绣山河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将以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于奋斗为精髓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作为旅游业的精神文化内核,把革命精神文化与旅游业相融合,借助“互联网+”的平台,诸如网络、影视产业等,将山西旅游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如曾经热播过的《乔家大院》《又见平遥》《下柳林》以及在央视网播放的《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等影视作品,不仅提升了山西形象,而且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到山西旅游,带动山西旅游产业和其他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气象就要有新作为。2018年9月20日,省委书记骆惠宁在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山西到2020年初步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山西的重要任务,是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行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全域旅游是顺应旅游发展趋势、解决旅游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必须加快推动旅游发展模式变革、路径转轨、格局拓展和品质升华,以全域旅游理念打开旅游发展新局面。”[16]绿色旅游产业在促进山西省转型发展中的引擎作用愈加凸显,举足轻重。所以,应举全省之力将山西打造成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旅游产业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助推山西旅游进入新时代。

(二)“两山论”与山西旅游产业布局谋篇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事关美丽山西的建设。山西省将绿色旅游产业作为山西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一绿色发展理念,不仅是山西实现跨越式转型发展的硬性要求,而且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他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宏观视角出发,科学分析了生态与文明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文明进步之间的客观规律,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9]208。山西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挖掘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塑造与旅游体验的结合,推进绿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山西省复杂的地理优势和秀丽的山河风光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优势,将重峦叠嶂的景色和“互联网+”相结合,制作一系列优秀的视频和宣传作品,将山西的大好风光展示在世人的面前。独特的三晋文化是山西历史的积淀和精髓,山西省根据《山西省“十三五”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规划》提出的要求,积极挖掘山西红色文化,推动“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及周边区域的红色文化旅游,加强对红色文化诸如太行精神、右玉精神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发展,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相融合,高效开发具有浓郁红色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山西省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和创新,并取得卓越成果,不仅为人民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也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做了深刻的阐释。经济的发展需要生态的助推,山西绿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力的需要。省委书记骆惠宁指出:“发展全域旅游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以产业融合为手段,延伸‘旅游+’产业链,培育‘+旅游’新业态,以全域旅游大格局推动旅游业与经济社会协同大发展。”[16]山西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发挥旅游的生态功能,拉动周边区域其他产业的消费增长,带动当地经济的良性发展,绿色旅游产业成为山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构建人类生态系统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是人类生态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大做强山西旅游产业,使山西经济社会实现绿色转型。让旅游业成为山西经济转型的战略支柱产业,继续谱写“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山西省山西文明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请文明演绎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山西叹五更
漫说文明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