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清
(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广东中山 528429)
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常见疾病,多由饮食劳倦、气血虚弱所致。由于患儿体温调节能力比较弱,一旦高热又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体温,将引起机体水电解质失衡,导致脱水继而引起酸中毒,而且,患儿高热常伴随惊厥症状,会引起脑组织的不可逆性损伤,遗留癫痫等后遗症,更有甚者会导致患儿死亡[1]。此次试验在小儿外感发热中应用中药足浴法辅助降温,获得满意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7年3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00例外感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研究的前瞻性原则,采用双盲随机法,将之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者1岁,最大者5岁,平均年龄为(3.20±1.80)岁;体温为37.9oC-41.1oC,平均为(39.51±0.52)oC。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者1岁,最大者5岁,平均年龄为(3.62±1.38)岁;体温为37.8oC-41.0oC,平均为(39.26±0.48)oC。两组性别、年龄、体温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患儿均于发病后48 h内入院诊治,家长知悉试验内容资源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2]。
1.2 治疗方法 两组入院确诊后,予以基础治疗,应用痰热清、热毒宁、头孢类抗生素等静脉滴注,及时补液,并使用温水擦浴,冷敷额头。
对照组给予温水足浴,在专用足浴盆中倒入2,000 mL的温水(约为38oC-40oC),保住患儿,双足置入温水中,没过脚踝,持续15 min-20 min,每日2次-3次。
观察组应用中药足浴法,将柴胡、苏叶、艾叶各15 g及薄荷20 g置入清水中,浸泡30 min,大火煮沸,小火慢煎15 min,滤渣取汁2,000 mL,倒入恒温足浴盆中,晾凉至38oC-40oC后,将患儿双足置入盆中,药水没过脚踝,浸泡15 min-20 min,每日2次-3次。同时,可根据临床症型加减药剂,风寒证,加荆芥、防风、桂花各15 g;风热证,加连翘、金银花、大青叶各15 g。
1.3 判定标准 在进行足浴后,连续72 h监测患儿体温变化,记录治疗后0.5 h、1 h、3 h、6 h、24 h、72 h的体温,对比两组数据,评价中药足浴法的降温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Mean±SD),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0.5 h体温为(38.80±0.52)oC,1 h体温为(38.41±0.42)oC,3 h体温为(37.80±0.33)oC,6 h体温为(37.02±0.28)oC,24 h体温为(36.80±0.18)oC,72 h体温为(36.52±0.36)oC;对照组治疗0.5 h体温为(38.84±0.47)oC,1 h体温为(38.72±0.51)oC,3 h体温为(38.21±0.47)oC,6 h体温为(37.85±0.43)oC,24 h体温为(37.61±0.39)oC,72 h体温为(37.20±0.25)oC,均高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
小儿外感发热多为上呼吸道感染所致,患儿发病后体温迅速提升,超过38oC,在进行常规治疗时,还应该采取物理降温法、足浴法等,辅助降温,改善患儿病情。中药足浴法是一种常见中医外治方法,中医认为人类双足上有穴位60多个,且汇集了将近一半的身体经络,因此足浴对于全身血液循环及脏腑器官功能有着调节作用。此次试验中,观察组应用中药足浴法,应用了柴胡、艾叶、苏叶、薄荷等中草药,其中柴胡和解表里、疏肝升阳,艾叶温中散寒、发汗解表,苏叶疏散风寒、理气和中,薄荷发汗解热、清心明目,诸药共奏疏散风热、发汗解表之功,再根据其临床证见,辩证加药,添加防风、桂枝等祛风解表、发汗解肌的药物治疗风寒证,添加连翘、金银花等清热解毒的药物治疗风热证,在发挥物理降温效果的同时,还能够通过足部皮肤吸收药物,在热气熏蒸下发挥药效,虽治在外,但疗效甚佳,而且,相对于服药、静滴等方式,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也较高。
本研究中,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温水足浴,观察组应用中药足浴法,在治疗后的1 h、3 h、6 h、24 h、72 h,观察组体温均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中药足浴法实施具备可行性及有效性。
综上所述,小儿外感发热中应用中药足浴法辅助降温,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实践中采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