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构建的有效途径研究

2019-02-21 16:14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创业精神双创理念

魏 薇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天河学院 广东·广州 510540)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多年来高校双创文化的构建已经卓见成效。更多的学生具备了创新理念,投入了创业大军。但是其中必须反思的是,如何更为有效的构建“双创”文化,如何影响学生产生对于双创文化的正确理解与认知,如何让双创文化助益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这涉及到有效性,即为双创文化构建方法的有效性。为此,本文围绕双创文化的构建方法展开论述,现做如下分析。

一、创新创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创新思维引领新时代发展

解放思想,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引领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创新性的思维是解析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关键,是否能够在高等教育中融入创新理念,渗透不同领域的前沿讯息,直接影响了高校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构建。因此,创新思维的文化内涵在于创造性,在是否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增强创新意识并运用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创新力,支持新时代的不断前行与发展。

(二)创业精神造就新时代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报告中曾经提到,不懈的奋斗是创业精神的展现,深刻阐释了创业精神的文化内涵。尤其奋斗是新时代的重要标识,创业精神是其发展动力的本源。创业是对于未知领域的开拓,对于未知市场的评估,对于全新事物的发展要素构建。在创业精神的不断凝练中,激励了中国制造被世界认可,支持了经济发展不断加速。因此,创业精神在每一历史时期都是极为重要的发展动力,当下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规律也要求高校学生具备创业精神,支持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实现社会价值及个人价值。

二、“双创”文化导向对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价值

“双创”文化导向对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战略而言,具有两方面不可取代的价值体现。其一,是由创新理念的注入,为所有产业带来无限发展生机。其二,是由创业意识的渗透,助力所有产业的无限活力与商机。

(一)创新理念升华,拓展无限生机

在诸多产业中,由于传统思维固化,很难找到全新的突破口和发展契机。诸如文化创意产业,青年群体的市场需求并非久居要职的经验认识能够提供,恰恰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能够以真实感知把握市场脉搏。诸如此前超级课程表APP,在我国大学校园一度风靡。其设计者余佳文便是广州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其创新性的观察视角对于产业升级,乃至推陈出新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可以界定创新理念是诸多产业在当前发展瓶颈下的重要突破点,且需要新一代大学生作为创新意识的输出者,为诸多产业拓展无限生机创造可能。这种人才培养方向,才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动力,更加是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战略。

(二)创业意识迭代,衍生无限商机

在任何历史发展时期,创意精神的表现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战略上,如果忽视了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实质上也缺乏了对于学生开拓进取精神的塑造。创业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虽然创新理念让很多学生充满对未知事物的遐想,但真正落实于实践维度的文化导向却尤为匮乏。如果学生的创新理念无人买单,那么诸多创造性价值的新产品、新服务、新型产业格局也无法真正演化。因此,创业意识是附加在创新理念之下的驱动力,只有保持这一驱动力的实践动能,才能从创新维度展现出更高的社会价值,并衍生出无限商机。仍然以超级课程表APP的创业案例为代表,假设最初的构思仅停留于想法,而并未融入到创业实践活动中,必然无法形成当前的社会价值。因此,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基于创业意识的社会实践为本源,也正是这一本源成就了大学生创业梦想的实现,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价值的社会认可与鉴证。

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的基本原则

(一)创新力度、节奏、规律

创新思维的引导是双创文化构建的第一要素,如何引导是关键。那么其中需要旁征博引三重价值维度解析,进而厘清文化脉络构建的基本原则。

其一,创新要有力度,这种力度体现于创新意识的觉醒,呈现在创新理念是否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辩证思考社会固有认知,敢于打破被前人认可的诸多理论依据。进而提出全新的观点、思想、方法论,才能形成创新文化的主体。

其二,创新要有节奏,盲目求快则不稳,过于稳重求胜则失去创新机遇。这种节奏的把控得当,则有助于架设高校创新文化的整体氛围。把控不当,则容易造成学生盲目创新,失去对于固有价值或理论的思考,走向盲目创新的极端。因此,只有严密把控创新思维的文化展现方式,才能约束创新文化展现方式,并形成高校创新文化的正面推动力量。

其三,创新要有规律,不盲目自信,不盲目自卑,方能加速创新文化的正面导向力的构建。在此过程中,势必需要总结创新文化的形成规律,创新意识的接受程度,创新理念的传达效果。诸多创新文化的基本脉络并非无迹可寻,只有掌握方法并总结其客观规律,才能助力于创新文化在高校中不断渗透,并影响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快速迭代为之所用。

(二)创业形势、条件、实践

创业文化的引导并非如创新理念传达更为便捷,其中涉及到从文化导向到社会实践的过度。如果缺乏实践内容的客观检验,其创业文化也只能体现在口口相传,而并非真正的积极践行。那么在构建创业文化的过程中,势必需要实践维度的引导,方能产生更为深远和强大的影响力。但是如果忽略了创业难度,也会形成不利于创业文化构建的另一种极端。因此,创业文化的构建需要借助三种必要条件作为其基本原则,分别为:形势、条件、实践。

其一,创业形势的客观分析,是讲求真实性,追求客观性,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解读范式。需要以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作为双重解析维度,引导学生客观认知创业风险及价值,方能从文化构建角度激发学生真正意识到创业精神的主体,而并非盲目崇拜成功人士的业绩,而忽略的创业过程中的真实写照。

其二,创业条件的全面分析,是引导创业文化真正具有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过度。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创业条件,如何将想法过度到实践,从积极的讨论活动中展现创业文化魅力,而不忘初心求真去伪,方能构建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真正展现创业文化的实质内涵。

其三,创业实践的真正引导,是构建创业文化的最终教育路径。假设缺乏一定实践内容的操作,学生很难理解创业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困境、无助,如果仅停留于对创业文化的期许,也无异于将学生推向道德高地,欺骗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将获得更高的社会价值与地位。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加是构建创业文化的最终体现,是否正面、积极、真实、可靠,能够客观反映创业文化的真实性,是构建创业文化的底层原则。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构建的有效途径解析

(一)从课堂到课外的创新理念输出

创新创业文化的构建并非纸上谈兵,单从课堂讲解来构建双创文化略显单薄,并无法真正将双创文化的全貌展现给学生。而从课堂教学中构建出的双创文化也必然理论过硬实践弱化,其充满假象空间的文化内容,恰恰是大学生无法理解双创文化主体的真正枷锁。

突破课堂教学对于双创文化解读的单一性,是当前高等教育必须注重的问题。创新理念的有效性也必须得到社会认可方能检验其中的价值规律。因此,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基层,在实践中检验学生作品是否被社会公众所普遍接受。以设计专业为例,其对于某一项产品的设计方案是否能够被消费者所接受,是创新理念得到社会认可的支持力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设计初稿与相关企业联系,从企业经验获取创新对比资源,了解其中的不足之处。也可以将学生的创新方案直接投放市场,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反馈信息,让学生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形成双重影响力,真正支持学生构建创新理念的正面文化导向,方能为双创文化的构建奠定基础条件。

(二)从线上到线下的创业思维凝练

在大数据、物联网、云技术、新媒体等前沿科技不断发展并被社会诸多领域所接受之后,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机制得到有效保障。这种保障也是构建双创文化的有效路径之一,是突出创业思维不断凝练,且形成主流文化趋势的有效载体。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线上打造创业平台,整体创业活动付之于三年理论教学的所有环节中。

初期(大一)以市场调研为基础,向学生抛出问题,本专业如何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程。以此为创业文化基调的构建,引导学生从市场维度中调查和分析创业方向,为后续实践提供基础数据和对比资料。在此阶段,获取市场信息的主要方式为线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网络资讯信息,在专业学习方向不断探索其中的市场价值,形成创业文化的基础认知,初识创业文化的价值规律。

中期(大二)在获取市场信息之后,学生深入学习本专业知识,不断了解到本专业技术方向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在形成了较为充实的理论基础之后,组织学生共同设计创业方案。此时,可以将创业方案作为一种文化构建的行为导向,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文化构建的支持要素。并不需要学生完全能够理解创业项目的关键环节,而需要学生在虚拟沙盘中演练,不断深化创业想法的可行性,产生对于创业文化的真正理解。

后期(大三)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从大一市场调研的数据分析总结中强化创业规律,对比诸多创业方案的可行性,最终落实于实践环节。真正从线上调研到线下研究,再到实践探索,不断掌握创业规律,让创业文化植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生涯,从理论和实践双重方向感知创业文化的主体内涵和思维导向。

(三)从想法到实践的文化引导过渡

无论是创新理念,还是创业意识,真正能够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是双创文化本身的实践维度。在构建大学生双创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实践方法的引导,必须梳理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法论。只有通过不断总结双创文化内涵,认知双创实践规律,才能从文化导向搭建起人才培养的真实路径。基于此,双创文化的构建必须从想法到实践设计出文化引导过渡的基础环节,支持双创文化不断影响更多学生成长和成才。

一方面,针对创新理念的塑造,需要教师不断提示学生将自身在本专业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来,通过后期不断学习理解之后,深入发掘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构思,形成主动思考和总结创新规律的习惯。

另一方面,针对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支持和引导之下来完成。既要支持学生的创业想法,也要引导学生客观分析创业条件的充沛度。在学生具备了创业能力之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创业文化转化为生产动力,真正带动双创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培育出双创人才,为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结 语

综上所述,“双创”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战略中举足轻重。但是其文化构建的方法并非一蹴而就,仍然需要不断探讨而纠正。既不能一味强调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能否定创意所存在的客观风险。因此,引导学生辩证分析创新理念与创业意识的实践路径,并从中总结“双创”文化的价值规律,才能梳理对于“双创”文化的真实内涵剖析,为学生指引“双创”文化的行为导向,支持学生在“双创”文化的鼓励之下获得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猜你喜欢
创业精神双创理念
集体记忆中的大庆创业精神建构与整合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实用人机交互”教学改革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徐小平:硅谷创业精神与精英定义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