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宿州 234000)
近年来,在中共宿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宿州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面貌持续改观,2014年跻身全省文明城市之列。但宿州市人文规划相对滞后和薄弱,城市形象缺乏鲜明特色,没能突破“千城一面”的困境,并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留不住人才,招不来“金凤凰”。宿州市亟需打造出个性鲜明、响亮的城市文化品牌,展示宿州新风貌,增强宿州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宿州可持续发展。宿州作为一座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古城,应充分“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1],从文化中寻找宿州的灵魂。本文从梳理宿州城市文化入手,力求打造出既包蕴传统历史文化又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城市文化品牌,并通过建设文化品牌,重塑宿州文化自信。
宿州市这些年一直力图打造出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如曾打造出书画之乡、书法之乡、奇石之乡、马戏之乡、白居易故里、中国鞋都等文化品牌,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宿州文化品牌建设没有体现出定位的差异化与个性化。例如宿州所辖萧县曾被国画大师李苦禅誉为“国画之乡”,1992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宿州因此打造“书画之乡”文化品牌。但萧县并非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县区,山东省有菏泽,福建有诏安,甘肃有通渭,安徽省内尚有太和县等;又比如宿州所辖灵璧县因出产中国四大观赏石之一的灵璧石而闻名,2007年被命名为 “中国观赏石之乡”,宿州被命名为“中国观赏石之城”,可全国冠以“中国观赏石之乡(城)”的地方超过五十个。其后宿州又相继打造出中国鞋都、白居易故里等城市品牌,但后继宣传乏力,也没有相关文创产业做支撑,品牌接受度不高。
二是宿州文化品牌缺乏凝聚全市民众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书画之乡、奇石之乡、马戏之乡、酥梨之都,还是中国鞋都、白居易故里都是以一时一地之特色代替宿州整体特色,例书画之乡在萧县,奇石之乡指灵璧,马戏之乡在埇桥,酥梨之都在砀山。这种以偏概全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看似贴近实际,实际上远离民众生活,从而造成广大民众集体文化认同感缺失。宿州下辖四县一区,为一个整体,还应提炼出一个能够体现出宿州整体文化气质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品牌。
三是将文化符号等同于文化品牌,导致文化品牌空壳化。一个文化品牌想要得到民众的认可,就必须能够提供相应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精神和情感需求。没有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品牌只能是个空壳子,不能真正的发展下去。例如宿州近年来打造的文化品牌 “白居易故里”,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资源,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做支撑,它只能是一个文化符号,缺少现实存在感,所以很难获得民众的认同感。另外宿州虽拥有较为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但挖掘力度不够,文化产品主要集中在泗州戏、钟馗画、灵璧石、蝌蚪文等传统文化产品上,形式单一,创新性不强,很难满足当前人民的精神和情感需求,这也制约了城市文化品牌的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对城市来说,文化是城市居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认同和传承的历史、艺术、民俗等文化的综合,还包括市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准则等。因此建设城市文化品牌,应该回归到城市的主体——人,以人为本。首先应该对宿州人在千年历史的传承中创造了什么样的文化,形成了宿州人民哪些独特的精神品格进行深入透彻的梳理与分析。
1.宿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考古研究发现距今8000年前,宿州小山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是淮河流域很早的一支原始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有宿国、萧国、徐国等小诸侯国在此立国。隋唐时,大运河通济渠段曾穿宿州城而过,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所以唐朝设州以守,宿州由此建置。千余年来宿州一直是历代州府治所。宿州曾下辖十县一区,东至洪泽湖,西至永城,南辖五河固镇怀远,为江北要地,皖北重镇。
2.宿州艺术文化厚重绵长。艺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性格、精神和文化特点。城市艺术文化形式多样,包括美术、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书法、雕塑、建筑、服饰、园林等。[3]宿州艺术文化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相映衬,呈现出厚重绵长的特点。以宿州书画为例,从出土的汉代石刻壁画,已能看出其深远的艺术背景。历史上曾有众多书画大家居留或游寓于此,东晋宿州籍著名书画家戴奎父子声名远播,曾吸引谢安和王子猷雪夜来访求教;宋朝“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襄曾七住宿州,写下大量的墨宝佳作;明末清初的“埇上四子”以书法名扬大江南北;兴起于清代乾嘉年间的龙城画派传承至今。近代以来,涌现出中华雕塑之泰斗——刘开渠,齐白石大师的高足画家——萧龙士;尚有吴燃、卓然、梅纯一、欧阳龙、薛志耘、郑正等丹青高手为世人注目,刘惠民、尉天池、李百忍、孟凡青等著名书法家也是声名远播。
3.宿州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宿州因地理位置独特,黄河与大运河都曾流经此地又先后改道,两条河深刻影响了宿州文化,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其中黄河故道民俗具有极强的地域色彩,由此带来在婚嫁、丧葬、祭祖、语言、饮食等方面的独特性。截止到2016年,宿州市拥有国家级非遗9项,省级27项,市级52项,县级620余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有泗州戏、坠子戏、淮北花鼓戏、埇桥马戏、淮北梆子戏、砀山唢呐、萧县渔鼓道情、灵璧菠林喇叭、砀山四平调等。[4]
1.孝贤
梳理宿州历史文化的脉络,闵子骞的“孝”最为人所称道。闵子骞,宿州闵贤村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元朝《二十四孝图》中,排在第三位,被称为孝圣。孔子曾对闵子骞的孝德大加赞扬:“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5]至今宿州仍有许多地名以闵子骞为名,如全国最长村庄名“孝哉闵子骞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就是因闵子骞事迹而得名。宿州闵贤村自汉代就修建有闵子祠,后累世修复,留下了众多名人吟咏,多赞颂其孝道。闵子骞不仅为宿州留下了“鞭打芦花牛车返”的千古传说,其凝聚的精神力量更有力地推动了儒家“孝文化”在宿州的传播。虽然改革开放后,人民社会关系出现了新变化,传统孝亲观念受到了挑战,但“孝”依然是宿州人乃至中国人所称颂的美德。
2.仁爱
“仁”作为一种美德早在春秋时代就被提出,朱子《大学章句》对仁的解释是“仁,爱也”。[6]仁爱包含着亲情、友情、爱情。唐代诗人白居易为宿州的仁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白居易自十一岁来到宿州,在此生活求学计二十二年,对宿州的爱与怀念融入了他的诗篇。千古名篇《赋得古原草送别》即写作于宿州郊区小镇符离。《重到毓村宅有感》、《汴河路有感》、《自余杭归宿淮口作》等诗作是白居易对宿州饱含深情的怀念。为文学家和史学家所津津乐道的白居易初恋情事则为他与宿州的情谊增添了浪漫色彩。白居易将其对符离少女湘灵的爱情注入诗歌,不仅为湘灵创作了多首爱情诗篇,更在千古名篇《长恨歌》中表达了自己对坚贞不渝爱情的歌颂。宿州曾留下过楚霸王项羽与虞姬的一曲爱情悲歌。灵璧霸离村因此得名,霸王别姬的遗址就在宿州市灵璧县东南60华里的沱河北岸。《霸王别姬》也成为泗州戏传统剧目,深受百姓喜爱。宿州还见证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与中国百姓的友谊。赛珍珠1917年曾随夫布克来宿州定居,虽只生活了短短四年,但宿州百姓的热情友善却为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自传里写到宿州百姓,“他们性喜结交……我们彼此之间的交往也就很快加深了”[7],当她离开宿州时,“在我的北方家乡,朋友们纷纷为我设宴话别,互赠纪念品。大家流了很多眼泪,表示以后一定互访,保持联系。”[7]反应出宿州百姓待人友爱、热情、真诚。所以仁爱是宿州的第二个特点,仁爱之心深深融入了百姓的生活。
3.忠勇
宿州曾是黄河流经地,直到1855年黄河最后一次改道,宿州在700多年的岁月里,一直处于灾区,不停地与暴躁的黄河做斗争,与艰难穷困的生存环境做斗争,这造就了宿州百姓性格中忠勇尚义的一面。两千年前,陈胜吴广在宿州大泽乡土地上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对皇权天授思想给予沉重一击,此为勇;南宋时期,名将韩世忠在此抵御外侮,抗击金兵,此为忠;淮海战役时,宿州人民以小推车运粮奋勇支援前线,为夺取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此为义。
孝、贤、仁、爱、忠、勇、义是生长于宿州这片热土上人们的真实写照。孔子曾将“仁”提升为全德、总德,“孝、义、忠、信、礼、智等具体德目是仁之精神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彰显与证明。”[8]孟子则明确规定“仁义”是人本有的人性内涵。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仁、孝、爱、忠、勇、义”中提炼出“仁义”,并以此作为宿州文化的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中,仁义常与道德并称为仁义道德,“仁义”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在宿州方言中,亦有“仁义”一词,称赞一个人仁义是称赞这个人做事端正,懂礼貌,知人情,也包含着处事态度的大方、热情、仗义,是对一个人道德上的极高评价。将“仁义”确定为宿州城市核心价值,能够体现出宿州人民仁、孝、爱、忠、勇、义的特质,在宿州百姓心中引发共鸣,使城市文化品牌亲切,具有人情味。仁义宿州可以与宿州已有的书画之乡、书法之城、孝贤之乡、白居易故里等文化品牌相结合,分别以“仁义宿州 白居易故里”;“仁义宿州 孝贤之乡”;“仁义宿州 书法之城”等名对外宣传,既可以突出宿州的文化特色,同时以鲜明的“仁义”特色与其他城市区别开来。
提炼出“仁义宿州”的文化品牌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做好品牌建设工作,让“仁义宿州”文化品牌深入人心。可以围绕“仁义宿州”这个核心价值,从塑造市民形象,经济形象,城市形象等方面入手,做好宿州文化品牌的传播和推广,从而优化城市形象,提升宿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将“仁义”与市民行为相结合,塑造良好市民形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就是地方文化特色在当地居民身上的一种体现。当前社会处于经济转型期,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具有极强的逐利性。浓厚的功利气息带来社会虚荣,导致道德沦丧。逐利为先、嫌贫爱富的不良思想有可能对经济的的发展带来伤害,进而破坏健康的城市形象。比如2015年“一只大虾”曾导致青岛多年努力的良好形象毁于一旦;2017年丽江打人事件则对丽江古城的美誉度造成负面影响。
2018年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宿州市工业经济发展重点依然是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对外合作。近年来,为优化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宿州市在城市发展硬件方面一直在努力,城乡建设面貌焕然一新,但还需要通过提升城市软实力来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城市软实力指城市通过文化、价值观、政策展现出的吸引力,良好的市民形象成为展示城市精神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建设“仁义宿州”文化品牌,在市民中宣传仁爱、正义、诚信、礼仪等传统美德,让“仁义”成为社会公众普遍认同和追求的价值理念。有助于建立公平、平等的社会市场竞争机制,营造出公平、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城市氛围,使宿州投资环境得到优化,从而提高外地客商投资的积极性。“仓廪实而知礼节”,随着宿州经济的崛起,宿州应展现出一座千年古城的优雅与雍容。
2.以“仁义”为名,打造宿州农业产业新形象
宿州作为农业大市,素有果海粮仓的美誉。2016年,全市粮食实现“十三连丰”、禽蛋产量居全省第一、肉类产量居全省前三、水果总产居全省第一,农产品规上加工产值近千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三。近年来,宿州市充分利用互联网及物流业,把现代电商的营销理念植入传统种植业。2017年,宿州市新建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平台)495个,引导各类优质市场主体开发网销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品和服务,农村电子商务网络销售额55亿元。建设“仁义宿州”文化品牌,有助于营销宿州农民勤劳、质朴、厚道的“仁义”形象,强调农产品的优质价惠与农民经销商的诚实可信,从而增强宿州优质农产品的线上竞争优势,扩大宿州农业产业的影响力,做大做强宿州本土电商企业和网商品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富裕起来。
3.“仁义宿州”文化品牌拉动宿州文化产业发展
建设城市文化品牌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做支撑,建设“仁义宿州”文化品牌可以与宿州本地文化产品品牌相结合,带动宿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宿州传统文化产品很多,如灵璧石、泗州戏、砀山蝌蚪文、埇桥民间马戏、灵璧钟馗画,符离集烧鸡,但发展出现品牌杂乱、品质良莠不齐、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
宿州市政府应将“仁义宿州”文化品牌建设纳入文化产业规划,加大资源投入,号召本地企业参与“仁义宿州”文化品牌的建设中来。一方面,可以将“仁义宿州”文化品牌授权给本地文化产品企业,将城市文化品牌与企业文化产品品牌相结合,帮助企业树立诚信、规范、品质等整体良好形象,优化品牌,增强竞争力。让企业能够享受建设文化品牌带来的益处,从而为“仁义宿州”文化品牌的传播和推广做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则鼓励企业结合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网络文化,发展以“仁义宿州”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比如利用宿州历史文化名人、风景名胜等资源,开发文创产品。如设计以项羽、虞姬为主题的冰箱贴,以闵子骞为形象代言人的文具;开发印有白居易诗词的笔记本、T恤衫;印有“宿州八景”的主题环保袋、胶带等。
实际上,企业发展与城市发展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城市形象提高了,对企业招商引资和对外交流有帮助,企业发展好了则能扩大城市的知名度。企业在开展各类宣传、推广活动时,可以将“仁义宿州”的城市名片推出去;在宿州市举行的各类节事活动上,可以把“仁义宿州”文创产品作为礼品赠送,文化品牌建设和企业发展实现双赢。
建设宿州文化品牌的根本目的是希望通过城市品牌推动城市的发展,增强城市的竞争力。目前宿州市正在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文明的崇高荣誉,是一座城市市民文明素质的整体表现,是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影响力、聚合力的综合体现。宿州市政府应以此为契机,将塑造“仁义宿州”文化品牌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相结合,让“仁义宿州”活起来,深入人心,扩大城市影响力。
一是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面向全社会征集“仁义宿州”品牌形象标志。通过征集活动传递宿州“仁义”的核心价值观,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力争确立一个能够反映宿州仁义精神的且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的文化品牌标志。二是拍摄“仁义宿州”宣传片,不仅宣传宿州悠久的历史文化,美丽的风光,更重要的是宣传百姓的“仁义”行为,让百姓看到“仁义宿州”就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中。三是有效利用城市VI系统,在公共建筑、城市窗口、公共设施等领域展示“仁义宿州”形象标志,投放“仁义宿州”宣传片,塑造视觉体系,在市民、旅游者、投资人心目中留下直观、深刻的印象,使宿州和仁义划上等号。
宿州市已经有《大美宿州》的市歌,慷慨激昂,振奋人心。“仁义宿州”可以与之呼应,主要宣传城市文化、传播城市精神。歌曲避免曲高和寡,应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与时尚元素,吸引市民,提高歌曲传唱度。同时通过在公共场所投放歌曲,塑造城市宣传听觉体系,使民众获得情感共鸣。
互联网是当今社会传播信息最重要的载体,可综合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仁义宿州”文化品牌的传播,提高全社会对建设宿州文化品牌的关注,带动市民参与,呼吁市民为宿州文化品牌的传播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9]宿州拥有千年文化历史,历史上曾是九州通衢,文化福地,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游历于此,如刘伶、嵇康、李白、白居易、苏轼、郑板桥、曹寅都曾留下美好的诗文和遗迹,这是宿州百姓骄傲的根源。但自宋末,汴河被毁;元明清,黄河泛滥,经济发展持续落后,导致民众的自卑心理,以致忘却了优秀的历史文化根基。传说乾隆微服下江南时途经宿州,曾御赐八字“穷山恶水,泼妇刁民”,这一度成为宿州市民自嘲之语,也导致宿州对外形象不佳。近些年,宿州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果,城市整体形象得到提升,但百姓文化自卑心理痕迹犹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人才外流。宿州作为安徽省人口资源大市,却不是人力资源强市。以宿州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宿州学院为例,2017届毕业生为4496人,仅有13.41%的学生选择留在宿州市。[10]留不住人才也是成为制约宿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文化自信是一座城市发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建设“仁义宿州”文化品牌,就是一场宿州历史文化的寻根之旅。从历史文化遗存、民俗世相入手,寻找宿州文化的精髓,为宿州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根”的力量。宿州作为千年古城,城内曾留有城隍庙、文庙、钟楼、护城河等物质文化遗产,但在改造老城区时,由于缺乏战略眼光和文化内涵,古建筑几乎被拆除殆尽。古人描绘的宿州八景:睢阳古道、符离晓渡、烟寺晨钟、相灵叠翠、谯楼暮鼓、扶疏余韵、徐园芳树、闵墓松风,多数已难觅踪迹。建设“仁义宿州”文化品牌,应做好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为市民及游客打造了解宿州历史文化的平台。在这场以“仁义”为名的文化寻根活动中,可以凝聚民心,提高居民人文素质,重塑宿州文化自信。
宿州,古称“蕲”,是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作为千年古城,在历史上曾占据重要地位。北宋时,宿州为通都大邑,到北宋末年,一度成为北宋举世闻名的大城市,北宋大文豪苏轼在《南乡子·宿州上元》里曾称赞宿州为“此去淮南第一州!”从宿州境内出土的汉代石刻壁画,到隋唐大运河的遗迹,到宿州百姓对书画的传承,都让人遥想这块土地曾经的繁华热闹,文艺兴旺。虽然宿州由于地理历史原因,近现代经济发展持续落后,但我们应看到宿州人民虽饱经罹患,但犹存顽强拼搏的精神。尤其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宿州经济飞速发展,城市面貌不断改观,人民文明素质逐步提高。因此通过打造“仁义宿州”这一鲜明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能够展示宿州经济文化发展的新面貌,扩大宿州城市影响力,增强市民文化自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给宿州带来持续发展的动力。
当然,政府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市民、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参与到“仁义宿州”文化品牌建设中来。政府应加强对宿州本土文化产品企业的政策扶持,同时做好行业监管,避免出现对文化品牌带来负面影响的企业行为。政府还应建设“仁义宿州”文化体验中心,把“仁义宿州”融入文化消费体验,让公众对城市文化品牌产生认同感,增强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