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云红,王冬
(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江苏如皋 226500)
急性心肌梗死后,通常会出现心房颤动、心律失常等症状,容易发生血流动力学障碍,将会加重患者病情[1]。据相关研究指出,心肌梗死、新发房颤之间存在联系,近些年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重视[2]。本研究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房颤与继发恶性心律失常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从我院选取5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现作如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选取5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所选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诊,住院过程中开展系统治疗,出院后生存时间在2年以上,交流能力正常,神志清楚,精神状态良好,排除合并甲亢患者、合并心功能障碍患者、合并心脏辨膜病患者、房颤史患者等。其中,男35例,女24例,年龄范围为26-65(44.85±12.96)岁。
1.2 方法 待患者出院后开展随访,随访时间为2年,分别在出院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复诊,通过实时动态心电监测、穿戴式实时动态心电监测心电状态,并维持3天-5天,对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进行了解。对所选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房颤与继发恶性心律失常情况进行统计。
1.3 临床观察指标 每分钟心室率在125次以上,且心动过速持续在30 s以上则为室性心动过速。每分钟心室率在30次以下,且心动过缓持续8 s以上则为恶性心动过缓。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Mean±SD)表达,用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表达,用χ2检验,P<0.05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恶性心律失常情况对比 5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24例新发房颤,35例未发生房颤;9例继发恶性心律失常,15例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无房颤患者中,7例发生恶性心动过速、4例发生恶性心动过缓;新发房颤患者中,9例发生恶性心动过速、6例发生恶性心动过缓;相比于无房颤患者,新发房颤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更高(P<0.05)。
2.2Cox回归分析结果分析 经Cox回归分析,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出院后新发房颤、继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恶性心动过缓的HR=2.377、P=0.033,95%CI为1.072-5.115;恶性心动过速的HR=2.023、P=0.035,95%CI为1.060-3.842。同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出院后新发房颤、继发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
新发房颤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这不仅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左房压力增高、慢性心肌纤维化相关,而且与左房缺血、RASS系统激活相关,同时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始终受到人们关注,同时恶性心律失常也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猝死的一个主要原因[3]。在所有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发生恶性心动过缓的患者占比为10%-40%,发生恶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占比为50%-90%,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房颤动,说明伴随恶性心律失常风险发生率增加,这与心肌梗死后心肌疤痕组织形成相关,同时也与心肌重构相关[4]。现阶段,多数学者指出,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房颤会导致心血管终点事件。本研究中,相比于急性心肌梗死后无房颤患者,新发房颤患者冠脉血管病变程度提升,这与继发恶性心律失常之间存在联系,说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定时进行随访,对新发房颤进行观察,并对恶性心律失常情况进行观察,以便做好预防和处理。
本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恶性心律失常发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5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24例新发房颤,35例未发生房颤;9例继发恶性心律失常,15例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同时相比于无房颤患者,新发房颤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更高,由此可见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恶性心动过缓相关。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新发房颤、恶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高,因此需要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