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与优化路径
——基于川东革命老区的考察

2019-02-21 15:42叶怀凡
关键词:老区攻坚革命

叶怀凡

(四川文理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四川 达州635000)

一、问题提出

革命老区是指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其数量众多,广泛分布在全国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革命老区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老区人民为中华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大牺牲和巨大贡献。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的建设与发展,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了重点倾斜和特殊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重视革命老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先后深入河北阜平、西柏坡、山东沂蒙、福建古田、陕西延安铜川、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等革命老区考察,多次在讲话中强调,“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2]。但由于革命老区大多地处边远山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普遍比较恶劣,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因而,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上还比较滞后,贫困现象还比较突出,贫困面较广,贫困程度还比较深。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有关数据统计,我国832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片区外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有357 个为革命老区县,占贫困县总数的43%;建档立卡老区贫困人口2985 万,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33%[3]。可见,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任务仍非常艰巨。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重教。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4]。“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中央确定的扶贫攻坚“五大工程”之一,既是对贫困人口进行素质改造的主要手段,也是贫困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途径,是精准扶贫的根本之计、治本之策[5]。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多项以“精准扶贫”为核心要义和基本遵循的政策文件,为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与路径指引。在此背景下,各革命老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部署与要求,坚持“扶知”“扶智”与“扶志”并举,扎实开展定点帮扶、精准资助等一系列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探索和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取得了显著而重大的实践成效。当前,广大革命老区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冲刺期,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在此进程中,如何更加充分地发挥教育精准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 先导性和带动性作用,“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值得重视和研究。同时,对革命老区教育精准扶贫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进行分析、诊断,也有助于丰富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理论成果。基于此,本文拟以川东革命老区为例,就其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价值、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成因、以及优化策略与路径等作必要考察与粗略探究,以期能对革命老区打赢脱贫奔康攻坚战、如期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有所裨益。

二、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阐释

准确把握教育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既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价值与优化路径。虽然“教育精准扶贫”已成为当前扶贫工作领域和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个热词,但目前学术界关于其概念与内涵的界定还不够明确、统一,相关的理论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化,而这也与教育精准扶贫丰富、生动的实践形成了较大反差。

在现有研究中,部分学者对教育精准扶贫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如,代蕊华、于璇认为,教育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和不同贫困人口的教育需求,运用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从而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劳动者技术技能,以促进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本领,实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6]。段从宇、伊继东认为,教育精准扶贫是一种针对贫困人口人力资本增值、思想观念塑造、生产技能提升的综合性教育治贫活动,属于教育活动和教育固有功能在扶贫领域的延伸与拓展[7]。徐曼在研究中指出,教育精准扶贫是通过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状况,对贫困人口进行素质改造,帮助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知识技能,提高贫困人口科学文化素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扶贫模式[8]。张翔则从另外一种视角对教育精准扶贫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教育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或不同贫困人口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教育治贫方式[9]。刘航、柳海民进一步指出,教育精准扶贫需要将精准扶贫理念贯穿于教育扶贫的全过程之中,指通过有限的教育投入实现教育扶贫的最优效能[10]。

笔者认为,上述学者关于教育精准扶贫的概念界定均有其相当的可取之处,总体来看已非常全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因此,本文无意对教育精准扶贫的概念再进行界定。但笔者以为,在把握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时,可能应特别注重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政策内涵来看,教育精准扶贫至少应包括三个横向维度的实践:一是各级政府要“精准扶教育事业之贫”,二是教育战线要“积极投身于精准扶贫”,三是社会各界要“注重依靠教育来扶贫”。另一方面,从各维度的政策要求来看,“精准扶教育事业之贫”要求各级各类教育应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获得新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必须要补齐;“积极投身于精准扶贫”要求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内的整个教育战线都应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的实践中,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与使命;“注重依靠教育来扶贫”则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都应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发挥自己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三、革命老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价值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教育的功能与作用不仅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同,而且已被越来越多的实践所证实。对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革命老区而言,深入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不仅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内在要求与生动实践,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巩固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成果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令人瞩目的扶贫奇迹。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 万人减少至1660 万人,累计减少8239 万人; 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1.7%,累计下降8.5 个百分点[11]。但扶贫开发犹如滚石上山、逆水行舟,不仅越往后难度越大、成本越高、见效越慢,而且还有可能出现“进两步退三步”的“脱贫又返贫”现象。因此,如何消除贫困发生的土壤,从根本上遏制返贫,是脱贫攻坚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而要消除贫困发生的土壤,关键是要找准致贫原因,精准拔除“穷根”。从大多数革命老区的致贫原因来看,除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等外部因素外,人口素质低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正是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致使部分贫困人口缺乏多样化的谋生手段,存在“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状况,经济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而经济收入低又进一步加剧了贫困,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引发了“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被公认为是对贫困人口进行素质改造,帮助其掌握脱贫致富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直接给予物质的扶贫是“授人以鱼”,而给予教育机会,帮助其掌握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技术和能力,则是“授人以渔”。同时,有研究表明,政府投资教育公共领域的扶贫效果最大,每增加1 万元的教育投资,就可使9 个人脱贫,比科研投资的扶贫效果高出30%[12]。因此,要进一步巩固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成果,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必须将教育精准扶贫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更加重视并紧紧依靠发展教育来全面提升人口的综合素质,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能力,着力从根源上治“穷”[13]。如此,也能帮助贫困群众走好“后脱贫时代”的全面小康之路。

(二)提升教育精准扶贫效能的现实需要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近年来,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发起了一场以教育为武器、目标直指贫困的教育脱贫攻坚战,并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在一些深度贫困的革命老区,由于其教育发展的基础原本就非常薄弱,在精准扶贫中通过大量资源的集中投入、点对点的帮扶等举措,因而在短期内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如,地处川东革命老区的达州市通川区,通过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切实缩小了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促进了教育公平,其相关举措与经验受到了《人民日报》的关注与报道[14]。但随着教育精准扶贫的持续纵深推动,各项帮扶政策的边际效应已在逐渐递减,以往一些行之有效且效果明显的帮扶模式和举措,其效用可能会趋于下降[15]。加之进入“深水区”和冲刺期的脱贫攻坚战,所面临的形势较之以往更严峻,情况也更复杂,需要攻克的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有的甚至是制约教育精准扶贫纵深推动的“绊脚石”。这就需要革命老区在纵深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中,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分析查找问题、梳理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对帮扶政策、帮扶任务、帮扶举措等适时进行“优化升级”,切实用“硬举措”啃“硬骨头”,努力把“绊脚石”变为脱贫攻坚的“垫脚石”,确保教育精准扶贫发挥最大效能、取得最大实效。从这一意义来看,深度贫困的革命老区也是检验教育精准扶贫成效的“试金石”。

(三)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长远需要

如前所述,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革命老区的建设与发展,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倾斜和支持。目前,国家层面已全面构建了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与脱贫攻坚的“1258”①政策体系,各省级政府及地方政府也据此分别制定了本省、本地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的实施方案或细则。如:为贯彻落实《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四川省结合实际出台了《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广西贯彻落实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方案》。可以说,当前革命老区正面临着重大而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再好的政策机遇,最终还是要靠“人”来落实。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本科为300%、初高中为108%、小学为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 的相关系数为0.562[16]。但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资源紧缺,不仅是革命老区重要的致贫原因,也是制约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川东革命老区为例,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其常住人口中每10 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文盲率则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因此,要促进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必须要着力提升各类人才的数量与层次,而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无疑能够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从而促进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

(四)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到2020年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当前,我国的脱贫攻坚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拐点:已实现了区域性整体脱贫的大多是一些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地区,尚未实现脱贫摘帽的则主要是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中就包括了左右江、大别山、川陕等一些深度贫困的革命老区。而对大多数革命老区来说,教育事业发展滞后不仅是贫困的具体表现,也是重要的致贫原因,更是影响和制约脱贫攻坚的短板。木桶效应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木板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补齐革命老区“教育发展事业滞后”这个短板,不仅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更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强调,“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17]。在新一轮扶贫开始中,教育精准扶贫既是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更是重要途径和抓手。现在距2020年仅有不到两年的时间,脱贫攻坚的时间非常紧、任务非常重。因此,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必须把教育发展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教育的“扶知”“扶智”与“扶志”功能,进一步强化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能力”,确保贫困地区全面同步达小康。

四、革命老区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与成因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广大革命老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工作要求与安排部署,结合地方实际,通过实施“补短板、促均衡、提质量、保公平、惠民生”等系列举措,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访谈及查阅资料等也发现,目前部分地区在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中也还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一些困难与不足,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扶贫规划的顶层设计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育精准扶贫的特殊价值

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而教育扶贫本身兼具“扶教育之贫”与“靠教育扶贫”的双重内涵[18]。这就意味着,在顶层设计教育扶贫规划与方案时,不仅要将教育纳入扶贫开发的主要阵地和关键领域,通过政策倾斜、加大投入、调整结构等多种手段及方式,补齐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夯实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努力“扶教育之贫”,更要将教育作为实施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通过发挥教育的教化功能、人口功能、经济功能、宣传功能、政治功能等,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带动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改善贫困地区的整体面貌,着力“靠教育扶贫”。而“扶教育之贫”与“靠教育扶贫”的相互依存、有机统一,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治贫、扶贫功能。但从各地所出台的教育扶贫规划与方案来看,教育更多是作为扶贫开发的对象与任务出现,“扶教育之贫”倍受重视,对教育薄弱地区、薄弱环节的补强,以及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被列为“重中之中”,有明确的目标任务与具体的举措要求,而“靠教育扶贫”则更多地体现为思想认识的高度重视和不断深化,对思路、方法、举措的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育精准扶贫在开发人力资本、提升人口素质、扭转贫困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等方面的特殊价值。与此同时,一些扶贫助学政策还带有一定程度的“普惠性”,存在“撒胡椒面”“全面开花”的现象。比如,笔者在对川东革命老区某市的调查和走访中了解到,其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受助率超过了60%,而其中有部分受助学生实际上并不是特别贫困。这种“普惠性”的资助举措,不仅导致该项政策的人均受助资金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贫效应的发挥,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做好规划上的顶层设计。

(二)扶贫资源的统筹整合难度较大,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精准扶贫的纵深推进

教育精准扶贫既要补短板,又要兜底线,还要谋发展,点多面广,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作保障。自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各地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本级财政投入、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捐赠等多种途径和渠道,筹集并投入了大量的教育扶贫资源,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全面、纵深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和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调研发现,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健全资源统筹整合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与管理中部门封锁、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的现象还客观存在。这既有可能导致资源投入过于分散、集约度不高、使用效益不佳,也有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局部失衡,甚至是重复浪费。比如,针对贫困学生的社会资助资金,由于缺乏集中统一管理,每位学生的实际受助情况难以全面、准确地知晓。经媒体报道的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贫困学生,获得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反复捐赠,而一些未经报道的特贫学生则只能享受国家层面的政策帮扶[19]。这既影响了扶贫的精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益。此外,扶贫资源统筹整合机制的缺失,还有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与使用中出现监管盲区和监管漏洞,容易滋生腐败。在对川东革命老区某市的调研中发现,市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作为牵头部门和业务管理单位,尽管一直在想方设法统筹整合全市的教育扶贫资源,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效益。但在现行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下,仅仅依靠市级的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一己之力,要想当好“下面一根针”,引好“上面千条线”,还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因此,建立“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教育扶贫资源统筹整合机制与部门协作机制,确保来源于不同渠道的各类教育扶贫资源都能够得到有效统整和精准投放,应是当前和今后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三)贫困文化的客观存在及其负面影响,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效应

贫困现象不单单是经济现象,而是一个根源于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现象,其根源则在于贫穷的环境所形成的贫穷文化[20]。所以人们常说,贫穷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带来的封闭的文化导致永远走不出贫穷的困境。不可否认,经过改革开放40 多年来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同时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在一些深度贫困的革命老区,安贫守旧、不思进取、盲目排外、消极等待、甚至以“贫”为荣等贫困文化心态仍客观存在。受贫困文化的负面影响,在教育精准扶贫中也出现了一些政策初衷与实际效果相背离的现象,不仅制约了教育扶贫的效能提升,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扶贫的政策效应。比如,国家出台了中职教育全免费的惠民政策,并且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有生活费补助、奖助学金等一些资助政策,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贫困家庭子女能够通过就读中职学校,免费学习一技之长,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经济收入,从根本上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但笔者在实地调研与走访中了解到,一些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并不支持其子女接受免费中职教育,其主要原因并不是觉得中职教育层次低了,而是受“多赚不如少现,少现不如现得”的落后思想影响,认为读书虽然不花钱,但却耽误挣钱。因此,一些贫困家庭的子女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并没有选择接受免费中职教育,而是直接外出打工,即使结对帮扶的干部、老师多次上门做动员工作,也无济于事。再比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市、县有关部门结合地方实际开展了特色种养殖、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实用技能培训,但从调查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贫困群众对参加此类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认为“浪费时间和精力”,以至于出现了组织者需要通过“发误工补助”、“培训补助”来召集和吸引贫困群众参加培训的怪现象。从这一意义来看,教育精准扶贫还应担负起对贫困地区的文化进行改造、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的重要使命。

五、革命老区教育精准扶贫的优化策略与路径

扶贫开发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工作要求,吹响了消除绝对贫困、决胜全面小康的最强“冲锋号”。当前,广大革命老区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冲刺期。在这个关键阶段,更加需要发挥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带动性作用。针对革命老区教育精准扶贫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与不足,我们尝试从宏观思路而非具体操作的层面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更加注重相关配套政策的制订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相继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事关教育扶贫开发的系列文件。与此同时,各省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这些政策文件内容丰富、惠及面广,为革命老区教育扶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各地应进一步认真研读上级文件,吃透精神实质,并结合自身实际,及时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任务、强化措施,将教育扶贫工作任务在本地落细落实,确保取得实效。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各地均出台了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或工作方案),但从方案内容来看,目标任务占了较大篇幅,举措和路径还不够细化,特别是在教育扶贫工作的督导与考核评估方面还比较宽泛,大多只是笼统地提出要“纳入目标绩效,强化考核评估”,但究竟怎么考核、怎样评估,方案中并没有做比较详细的说明,调研时也尚未发现有关的配套制度出台,急待进一步完善。建议在完善过程中,将教育精准扶贫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绩效考核体系,列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建立规范化的监督体系。有关考核、评价结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开,并与各类项目申报、资金安排及评先评优等挂钩。同时,我们建议,各地还可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出台一些本土化的教育惠民助学政策。比如,可借鉴国家在高校招生中实施的 “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在本市范围内实施 “优质高中招收农村学生计划”,省级重点高中每年拿出一定的高中招生名额,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并在其就读期间给予全程资助。此举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加贫困革命地区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还有利于培育和形成革命老区教育精准扶贫的亮点。

(二)更加注重争取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

如前所述,教育精准扶贫既要补短板,又要兜底线,还要谋发展,点多面广,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有力的财政支撑作为保障。近年来,广大革命老区在获得大量帮扶资源的同时,虽然也逐年增加了对教育精准扶贫的财政投入,但由于其教育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历史欠账太多,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薄弱学校改造、学生生活补助等方面所需的资金量仍非常巨大,而大多数革命老区的地方财政收入又相对有限,财政保障的压力仍比较大。可喜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在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转移支持力度,特别是从2001年起,中央财政单独设立了“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进一步加大了对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支持力度。财政部发布的2018年中央财政支持革命老区情况显示,2018年,中央对地方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规模达到110.58 亿元,较2017年增加10.06 亿元,增长10%[21]。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老区建设的支持、对老区人民的关心。因此,在教育精准扶贫的推进过程中,广大革命老区在继续加大本级财政投入的同时,还应紧紧瞄准各类政策和资金投向,有针对性地向上争取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破解当前工作推进过程中资金匮乏的瓶颈,切实增强教育精准扶贫的资源保障特别是财政保障能力。需要重视的是,在财政转移支持的过程中,要克服单纯追求教育扶贫业绩,将项目、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基础好、能出成果的贫困革命老区或补助给非贫困群体,人为加剧贫富差距的倾向,避免出现教育扶贫政策的“马太效应”。要改变重城区轻农村、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砖头”轻“人头”的状况,不断完善相关配套保障,使教育扶贫取得更大实效,切实提升贫困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水平[22]。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作用、增加贫困革命老区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还应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到革命老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中,进一步夯实和改善其办学的基础条件,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三)更加注重特定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工作“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23]。教育本身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可以说,教育为人人,人人关教育。因此,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的教育精准扶贫,应该是实现全面覆盖基础之上的重点加强。换言之,不仅要注重帮扶对象的全员覆盖,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学生,更要重点加强对特定困难群体的教育帮扶,努力实现政策效应的最大化。从绝大多数革命老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现状来看,无论是涉及到“面”,还是落实到“点”,包括具体到“人”的一些资助政策和项目,如营养改善计划、困难学生补助、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精准落地”和全面覆盖。但从维系社会公平正义特别是促进教育公平的视角来看,面向“特殊儿童、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及乡村教师”等特定困难群体的帮扶举措还应更加精准、更加务实。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优质的特殊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让每一位特殊儿童都能够接受个性化的教育和康复训练。对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应为其配齐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对于确实不能进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孩子,应鼓励和支持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让他们在家里也能接受一定的教育和康复训练。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优化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环境,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衔接的关爱网络。要针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相关政策,使更多的流动儿童能够在所生活的城市接受优质教育。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乡村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和帮扶,将其纳入实施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大盘子”,列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更加注重借力高等院校的综合优势

高等院校具有教育、科技、人才、智力、信息等多方面的优势,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和对外交流窗口,更是一个地区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源泉,是教育扶贫中必须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24]。教育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也明确要求,要“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信息扶贫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全面参与教育扶贫,既是高校的使命与责任,也是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提升其办学影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检验其办学水平的重要标识。目前,各革命老区在市一级至少建有一所高等院校。这些高校长期扎根地方办学,熟悉本地教育、经济、文化、产业等发展状况,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经验,因而,革命老区在纵深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中,首先必须加强与驻地高校的联系与合作,与其建立更加全面深入的校政、校地合作关系,共同参与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此同时,各地也应在政策、经费等方面全力支持驻地高校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增强办学实力、扩大办学影响,既着力“扶高等教育之贫”,以此来进一步提升本地高等教育对本地经济社会与文化事业发展的支撑度、引领力和贡献率。同时,在精准扶贫中,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还依照教育部的要求,对发挥高校优势参与精准扶贫进行了安排部署,出台了引导和支持本省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政策文件。如,四川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于2015年底印发了《关于发挥高校优势开展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根据安排部署,全省75 所公办高等院校全面参与到“四大片区”88 个贫困县的对口帮扶工作中,实现了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的全覆盖。对受帮扶的县(市、区)来说,应以此为契机,主动加强与帮扶高校的对接和联系,积极争取在教育培训、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决策咨询等方面获得这些高校的全方位支持,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六、结 语

贫困是伴随人类发展至今仍需解决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已成为全球各类问题之首”。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并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脱贫攻坚的“五大工程”之一。在党中央、国务院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等多项以“精准扶贫”为核心要义和基本遵循的政策文件,为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与路径指引。在此背景下,各革命老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部署与要求,务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探索和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取得了显著而重大的实践成效。

但通过本研究也发现,目前部分革命老区在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中,仍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一些困难与不足:一是部分地区在扶贫规划的顶层设计中,重“扶教育之贫”而轻“靠教育扶贫”,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育精准扶贫在开发人力资本、提升人口素质、扭转贫困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等方面的特殊价值;二是部分地区尚未建立健全扶贫资源统筹整合的体制机制,既有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局部失衡,甚至是重复浪费,还有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与使用中出现监管盲区和监管漏洞,容易滋生腐败;三是一些深度贫困的革命老区,安贫守旧、不思进取、盲目排外、消极等待、甚至以“贫”为荣等贫困文化心态仍客观存在,不仅制约了教育扶贫的效能提升,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扶贫的政策效应,甚至引发了一些政策初衷与实际效果相背离的现象。这些问题与现象既需要我们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更需要在实践中着力加以改进和克服。

从宏观思路的视角来看,面向未来的革命老区教育精准扶贫实践,应突出“四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督导考核、绩效评价等相关配套政策的制订完善;更加注重争取上级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转移支付;更加注重面向“特殊儿童、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及乡村教师”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更加注重借力对口帮扶高校及驻地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智力、信息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

注释:

①“1258”政策体系是指:1 个总体指导意见,即《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2 个区域性政策意见,即《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加大对沂蒙老区的相关支持政策;5 个重点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即:陕甘宁、赣闽粤、左右江、大别山、川陕5 个跨省区重点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8 个涉及老区的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即:武陵山、秦巴山、滇桂黔石漠化、六盘山、吕梁山、燕山—太行山、大别山、罗霄山8 个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同时也是老区集中分布的地区。

猜你喜欢
老区攻坚革命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老区在努力奔跑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