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洋
(西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关于什么是“军民融合”,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与军民融合相关的概念有“军转民、军民结合、军民一体化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以实现富国和强军的有机统一”[2]。军民融合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集体智慧,也是从国家安全和战略发展全局高度作出的科学决策。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便坚持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思想的指导,并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军民融合战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军民融合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开展军民结合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处理经济社会和国防工业的协调发展,纵观历史的发展和理论的变迁,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如毛泽东的“军民兼顾思想”,邓小平的“军民结合思想”,江泽民的“寓军于民思想”,胡锦涛的“军民融合思想”等一系列思想理论。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经历了28年的革命历程,初步奠定了党的军民兼顾思想,同时积极探索军民结合的实践道路,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的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主线,从历史、理论与现实三个维度对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处理军民关系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历史文献的系统梳理与阐释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对于军民关系问题历史演进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军民融合思想体系的构建。通过对发展史的研究来进一步构建中国共产党军民融合思想体系,这也符合目前学术界倡导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要求。这里的整体性既是方法的整体性也是逻辑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不仅需要宏观层面的建构,而且更需要的是微观层面的解决。
马克思、恩格斯是在长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阐述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论及军事理论的著作,但关于军事的重要论述散见在撰写的一系列理论文献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战争与革命”“军队的起源,军队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对于军事战争的影响”“无产阶级与军队的领导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3]。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有效指导了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战争。列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的基本原则,在俄国革命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革命中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广泛认可和接受,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军民一体思想,这说明我国具有共同致力于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文化底蕴,为中国共产党军民融合思想的孕育和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以上思想理论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积极开展军民结合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过程中,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军事领域的问题,深刻总结各个历史时期的阶级斗争经验,奠定了世界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基础。同时,也为被压迫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提供重要的行动指南。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欧洲资本主义初步繁荣发展的时期,无产阶级遭受到严重的剥削和压迫,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本阶级独立自主的发展。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他们与时俱进地提出军事革命理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活动,并取得显著的成就。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军事革命理论也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理论原则。
其次,暴力革命从根本上依靠经济基础,是实现社会变革的根本手段。人民军队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取决于它所拥有的人和武器装备。同时,也跟人的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高低联系密切。生产力水平提高是新作战方法产生的基础,新的社会关系推动新的军事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革命是推动生产力解放的重要手段。“无产阶级在军事上同样也有他自己的表现,并将创造出自己的作战方法”[6]。在资本主义整体实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无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为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奠定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无产阶级革命,能够有效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无产阶级要选择暴力革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以从根本上实现无产阶级自身解放和推动社会变革。
最后,无产阶级军队是保障人民专政稳固的先决条件。军队在阶级社会中产生,工人阶级要想用新的国家机器代替旧的国家政权,需要把本阶级武装起来,建立强大的人民军队,敢于在战场上实现自身解放,而且运用暴力革命争取自由发展的权利。马克思恩格斯深刻认识到,无产阶级军队建设对保障无产阶级政权的重要性。要求加强军队建设,并善于运用暴力革命战争来保障无产阶级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在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要想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异常困难。要保障无产阶级政权健康稳定发展,就需要构建起强大的人民军队,有效应对敌对势力的颠覆活动。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武装起义是无产阶级以及广大被压迫人民开展暴力革命的初级形式,要正确认识战争规律,以有效指导无产阶级革命。集中兵力是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广泛开展人民战争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实现民族独立的有效作战方法。同时,军队也是推动社会关系变革的重要力量,能够凭借其优势地位有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重要发展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指导,有效的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活动。并且,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帝国主义战争,阐述帝国主义革命的根源和性质,制定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纲领。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特别是在它的帝国主义阶段,战争是不可避免的”[7]168。因此,列宁非常注重无产阶级革命军事理论,把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运用到俄国革命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在俄国的新发展。
首先,创立无产阶级军队建立的原则。列宁提出,常备军是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重要工具。在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要想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必须团结本阶级的人民群众,组建强大的人民军队,与旧政权军队做坚决斗争,“为整个国际革命的命运而斗争”[7]490。在军队中积极建立自己的党组织和政治委员,不断加强军队政治工作建设。而且,在建设新型军队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培养军事人才,“只能从人民中间选拔指挥员”[7]499。在俄国旧社会的条件下,“又必须选择一些过去的军官来充任指挥人员”[7]623。在加强技术并重建设的基础上,协调推进各兵种、军种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且,要加强军队的思想教育和纪律教育,不断提高国家的防御能力和水平。
其次,发展革命战争的战略理论。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实践过程中,认真总结革命实践经验,提出要善于利用敌人之间的斗争,加强争取和团结有可能参加革命的同盟者,加强国防建设,积极做好战争准备,以实现革命的早日完全胜利。善于运用战争的一些形势和科学成就,科学指导革命实践。在反侵略战争中,积极开展全民族的反侵略革命战争。而且,在进攻战争中善于运用优势兵力,协调各兵种汇聚强大力量共同歼灭敌人,以取得革命最终胜利。
1979年改革开放,日子稍微好过了些,天有不测风云,爷爷不幸撒手人寰,丢下奶奶和7个孩子相依为命。父亲成家后,奶奶被接到我家安度晚年,这对镯子也就跟着奶奶带到了我家。
最后,发展人民战争理论。列宁认为,在革命的过程中,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积极开展武装革命,运用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和坚强的革命精神战胜敌人。特别是在阶级斗争中,只有把全社会被压迫人民和广大劳动群众团结在革命中,引导他们关心和参加革命以反对剥削阶级,切实为革命凝聚强大军事力量和智慧才能,使得革命胜利早日到来。另外,在俄国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指导,并创新和发展战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理论、武装起义理论,以及在资本主义势力的反对中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国防理论等,为有效巩固和发展全世界无产阶级政权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专门论述过军民融合发展思想的著作。但是,他们的军事理论中蕴含着一定的军民融合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建立了新中国。而且,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还根据和平发展时期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提出军民兼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在和平时期的具体运用。同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如何处理好军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历代封建帝王所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出现了几种典型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对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和经济社会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阐述如下:一是以军队和无地农民屯田开垦以满足军队给养的“屯田制”;二是以“兵农合一”为主要特征的“府兵制”,即平时为劳作耕种的农民,农闲时加强军事训练,战时则从军打仗;三是国家以财力物力,用雇佣形式招募士兵发展军事力量的“募兵制”;四是起源于满清的军事社会组织“八旗制”。总的说来,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每一朝代统治者如果高度重视军民关系协调发展,必然创造盛世时代。尤其是在每一个朝代刚刚兴起之时,统治者非常重视巩固自身的统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相结合,创造一个个繁荣昌盛的朝代。例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开元盛世、明朝的永宣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等。相反,在历史上,国家战乱、民不聊生的时期,往往是统治者忽略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纵观我国历代兴衰的发展历程,都蕴含着丰富的军民融合思想,对构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理论具有重要启示。
纵观我国历史发展,每个封建王朝都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转变过程,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与军事建设是否能够协调发展。战国时期,商鞅意识到以农业为核心的封建社会里推行经济与军事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及时提出农战思想,使得秦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由一个小国能够迅速发展壮大、统一全国。但是,在秦统一全国后,忽视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重要性,使得百姓连年遭受战乱之苦、国库亏空、财政拮据,最终导致国内矛盾激化,未能摆脱国家灭亡“二世而亡”的命运。宋朝时期,统治者极力推行文治天下,大力推行休民养息的政策和措施,使得整个社会显示出一片生机和活力。然而,由于军事发展处于从属地位,实行以文制武、兵权分散的政策措施,直接导致宋朝兵力不强、军政腐朽,埋下国家灭亡的祸根。唐朝、明朝的初期,国家经济都比较发达,但是,忽视国家军事建设、社会矛盾尖锐,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统治基础。清朝则由于闭关锁国,忽视工业革命的重要作用,则导致国家由兴盛走向衰败。通过研究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盛世局面的原因,可以发现这些时期的国家统治者都比较重视民众的力量,统治者能够选贤任能,有效治理国家。更重要的是都走上一条军民融合式的发展道路。例如,在经济上:注意休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科学分配土地和兴修水利,注重保护民力和发展生产等。在国防上:改革军制、发展军备、巩固边防,有效维护社会稳定。这些史实都是我国历史上军民结合思想的文化精髓,为中国共产党提出军民融合战略奠定了文化基础。
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视民生问题、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封建帝王,都创造了兴盛的历史时期。否则,就会陷入经济凋敝、国家战乱、民不聊生,逐步走上衰亡的历史时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就要求党认真吸收历史的经验教训,科学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跳出执政党的历史周期律。而且,党在带领中国人民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
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指导作用,吸收和借鉴我国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积极开展军民结合的伟大尝试。善于运用这些科学理论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向前发展,对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党的群众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然而,军民融合战略是在和平与发展时期国家提出的重大战略,革命时期没有明确的军民融合思想,是根据党在革命过程中的军事经济思想总结提炼出来的。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起,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被压迫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为建立属于人民自己的民主政权而努力奋斗。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为全国人民树立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对派的旗帜,也为党创立人民军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提出的与中国革命战争形势相符合的军事经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军民结合思想的初步尝试。
首先,关于红军战士的经济保障问题。在红军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处于严密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之中,经费和给养问题成为困扰红军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可以通过打土豪筹款、商人捐款、由战场缴获物品补给自己。而且,通过土地革命发展地方经济和组织基层生产,也可以有效壮大人民军队力量。朱德同志有一次在谈到土地革命时说,“把地主赶跑了以后,分了田,农民不但够吃,还有余粮拨给军队”[8]。加强军队建设能够有效保障基层经济发展,也可以反过来增强军队建设,壮大人民军队实力。所以,红军战士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也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其次,动员人民群众参与革命战争的思想。党在领导土地革命时期,红军的实力不够强,武器装备相对落后,对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极为不利。并且,又遭受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导致红军力量发展壮大受到极大挑战。毛泽东指出:“正确的铜墙铁壁是什么? 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9]139“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9]136而且,毛泽东领导红军认真贯彻群众路线,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运用正确的方针政策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战争。因此,在党的正确方针指引下,党有效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革命战争中,切实壮大人民军队力量,为争取革命的完全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最后,动员群众做好战前准备。毛泽东认为,要想建立稳固的工农民主政权首先必须武装农民,以便更好的壮大人民军队力量,组织和领导好红军队伍。毛泽东坚持“主力兵团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原则。”[10]党虽然在土地革命时期没有明确提出军民融合思想,但是,红军和农民积极团结起来对抗共同的敌人——剥削阶级,也充分彰显出军民结合思想的端倪。
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遭受着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迫害。中国共产党在积极寻求国共联合抗日的同时,也在积极团结广大人民壮大党的抗战力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根据中国共产党自身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和挑战,提出一系列团结人民群众的政策措施,切实壮大党的抗日力量。毛泽东指出,要大力发展经济,保障军事供给。特别是在公私关系上,要实行“公私兼顾”,或叫“军民兼顾”[11]894-895。
首先,严格控制农民赋税限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增强军事实力、满足军队需求,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物力财力和民力。毛泽东指出,要想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建设人民民主国家,人民应该主动承担军事建设的重任。特别是“在公家极端困难时,要人民多负担一点,也是必要的,也得到人民的谅解”[11]893。中国共产党引导人民群众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而奋斗,并且,以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为重,以更好的保障在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其次,大力发展公营经济以保障军民需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公营经济,以保障党军政人员生活费用和事业费用。同时,也可以尽量降低对人民的赋税要求,促进人民休养生息,以便在军队急需时再向人民群众予以征取,并得到充足物资供给。秉持“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的军民结合思想,能够有效克服抗战时期生活资料匮乏,有效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从而,有效凝聚广大的人民群众力量,增强抗日战争的军事力量,直至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
最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以养民支军。民营经济就是在人民群众中发展壮大的私营农工商业。在抗日战争时期,民营经济不仅支持着抗日革命根据地一百多万人民的生活,而且,还对政府和军队予以赋税支持。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并采用贷款、奖励等政策措施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从而,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的同时,也通过赋税、交易等方式增强政府和军队的经济实力,对实现军民兼顾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指导,并结合抗战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实现党的军民结合思想新发展。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实力相差悬殊。要想战胜强大的国民党反对派,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人民战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重视加强对军队领导,大力加强军队建设。而且,还善于运用“取给于敌”的策略增强党的军队实力,扩充军事装备。在这一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放弃人民群众这支强大的民间力量。
首先,切实保障人民权益。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意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并且,党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维护解放区的稳定和发展,需要积极制定科学的土地政策,并运用法律保障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切实激发人民群众参与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以有效促进解放区经济繁荣稳定发展。并且,实行合理的税收政策,能够增强党的军队和政府的补给,切实增强军事实力。
其次,动员民众参军参战。在解放区设立武器制造厂,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产,切实增强党的军备实力。全面战争爆发之际,毛泽东同志再三强调,前线部队首长一定要积极动员人民群众参军参战,不断扩充人民军队的实力。例如,1945年5月19日,毛泽东给东北联军总司令林彪发电令,“应大量武装农民,组织民兵和自卫军”[12]226;5月26日,晋察冀军区司令聂荣臻接到毛泽东电令,“应注意扩大民兵,加以整训,以便将来作战时动员一部民兵,补充前线之消耗”[12]233。1946年7月,我国爆发全面内战,毛泽东对前线部队做出明确指示,“最要紧的是改善军民关系,紧紧依靠人民建立地方游击队”[12]373,适当引导人民群众参军,以增强党的军事力量。
最后,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支援前线。陈毅同志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解放战争过程中,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共同战胜敌人的情景。整个解放战争过程中,党中央高度重视动员人民群众支援前线战争,并借助他们的优势力量筹备抗战必须的粮食、药物、御寒物品等,为战争的完全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然重视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并善于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为战争的胜利做贡献。经过了一系列的革命战争,党的军民结合思想已经更加成熟。这一时期之所以没有明确提出军民结合发展战略,主要因为国家还还处于战争时期,并不具备国防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互利互惠的社会条件。特别是在革命战争时期,由于主要任务是革命,这就要求人民群众更多地支持军队建设,并不具备军队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展望未来,纵观历史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国防军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在中国共产党军民融合思想的构建过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的“军民兼顾思想”,邓小平的“军民结合思想”,江泽民的“寓军于民思想”,胡锦涛的“军民融合思想”等一系列思想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将来的历史。”对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处理军民关系思想进行思想梳理和理论构建,对于破解当前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借鉴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军民融合思想的精髓,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团结一致参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创军民结合路径,积极为巩固和发展新生人民政权而奋斗。可以说,在党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军民结合思想,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创的渐进式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军民兼顾体现了革命战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逻辑,既是依靠人民的战争,也是为了人民的战争。可以说,军民兼顾是保障革命战争胜利的基础[13]。因此,可以明确的指出,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论述军民融合所坚持的理论基础与假设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社会主义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统一观等,这样一些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军民融合思想理论构建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重大决策和理论创新。对于中国共产党军民融合思想体系这样的重大的理论、现实和战略问题,应该放置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野中进行深化与审视。通过研究不难发现,“军民融合”具有以下三个维度的属性。即:一是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即:“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达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二是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即“为什么要融合,融合什么和怎么融合”等问题;三是具有系统性、实践性、时代性等特征。因此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