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创意视野中的艺术危机*

2019-02-21 08:34黄鸣奋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科幻电影危机艺术

■ 黄鸣奋

艺术体现人类追求自由、实现自我的意向。艺术叙事在狭义上是指兼具憧憬性、虚构性、创造性的叙事,在广义上是指高水平(艺术级)的叙事,或者援引艺术材料、运用艺术手法、追求艺术境界、具有艺术特征的叙事。除此之外,艺术叙事还可以理解为关于艺术的反身性叙事,正如论诗之诗、论剧之剧、论小说之小说是关于特定艺术类型的反身性议论那样。在这一意义上,以艺术为题材的科幻电影具备反身性,包含了编导对于艺术缘起、艺术价值、艺术功能、艺术状况、艺术前景等问题的思考。艺术危机叙事既是艺术叙事的当代发展,也是科幻电影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我们审视艺术在当下的地位,展望艺术在未来的走向,并为阐释艺术的寓意提供参照。

一、艺术危机的定位

“艺术危机”与“危机艺术”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前者是指艺术本身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涉及尖锐矛盾的状况;后者是指危机在艺术中获得表现或反映,即艺术对危机加以描写,或危机融入艺术、作为其内容而存在。当二者彼此结合的时候,就产生了作为本文考察对象的反身性作品。在这类作品中,艺术与危机的关系至少包含如下三种可能的含义:艺术用以应对危机,为因精神生态深度失衡而受困的人们提供了超越的可能性,或者作为心理干预的手段、引导当事人摆脱困境,艺术自身面临危机,无法正常、有序、可持续地发展,个人或媒体因为恰当应对各种危机而获得“艺术”之美誉。第一种含义是就艺术功能而言,第二种含义是就艺术状况而言,第三种含义是就艺术泛化而言。本文所说的主要是第二种含义。对于这一意义上的艺术危机,可以从自然、社会和心理三种不同角度予以定位。

(一)艺术危机的自然定位

艺术是自由的生产。在发生论的意义上,这意味着人类获得了相对于自然界的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情趣将自然物加工为艺术品,或者用身体自然而然地表达情思,其特征是超越纯粹的实用需要。不过,这一意义上的自由从肇始之初就潜伏着产生危机的可能性。对此,至少可以从下述三种角度予以把握:

1.自然导致艺术危机/艺术造成自然危机

根据达尔文的看法,人类艺术起源于性选择,和动物界的炫耀和欣赏活动有相承关系。①人类舞蹈开表演艺术之先河,特点是生产行为和产品本身无法分离。当生产过程停止时,艺术产品也就消失了。由人体的自然属性所决定,它们无法保存下来。在这一过程中,艺术的创造与消灭几乎同步发生。当人类将物质生产技能转化为艺术技巧之后,取自自然界、经过加工的材料成了其载体,艺术作品通过物质化、产品化而避免了创造随即消灭的厄运。不过,当这些载体因为风吹雨打、火山爆发、地震到来等原因而被毁坏时,相关艺术仍不可避免地出现危机(即损毁、湮灭)。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自然界所发生的变化导致了艺术危机。

科幻电影所关注的是与上述现象相反相成的另一种现象,即艺术造成自然危机。原来,人类不但自己从事表演,而且驯化动物进行表演,这正是包括后来的马戏在内的杂技的由来。动物因为人的需要被圈养、训练与登台,这是违背动物之自然本性的。某些科幻电影企图唤起观众对这种现象的注意。例如,美国《金刚》(KingKong,1933)描写骷髅岛的一只大猩猩被到那儿拍电影的人带回城市,在百老汇剧院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展览。它为保护所钟情的女演员而和飞机开战,最后丧命。这一题材后来又见于新西兰、美国合拍的《金刚》(KingKong,2005)。它描写大猩猩爱上因访客拍片而邂逅的女主角,为保卫她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类似的影片有美国《强大的乔·扬》(MightyJoeYoung,1949)等。

2.自然拯救艺术危机/艺术想象自然危机

艺术曾经将自然当成自己的师承所在、灵感所生。当艺术家江郎才尽、搜索枯肠而不得时,大自然往往能给他们以启发,以至于古人强调创作要得“江山之助”。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大自然拯救了艺术危机。但是,当艺术成果随着日积月累而趋于丰富时,人们渐渐局限于在遗产中讨生活,向前人学技巧,忽视了大自然对于艺术的价值所在,又酿成新的危机。

科幻电影编导固然可能向大自然寻求“江山之助”,但更热衷于另一种思考,就是对大自然所带来的危机与机遇的想象。例如,美国《五十年后之世界》(Just Imagine,1930)描写50年人们可以到火星看歌剧,这是强调机遇的一面。在日本《宇宙人现身东京》(Uchūjin Tokyo ni Arawaru,1956)中,一位海星状外星人来自地球绕日轨道另一边的派拉星球,化身女性流行歌手,警告人类说地球即将和游走小行星相撞,并找到日本科学家,开发出反陨石武器对付。这是强调危机的一面。美国《赏金突变体》(Mutant on the Bounty,1989)描写深空残迹将一位音乐家变成怪人。这同样是危机的表现。我国首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The Wandering Earth,2018)所构想的自然危机是太阳极速老化。在向红巨星转变的过程中,它会膨胀到吞没整个地球,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据本片构想,这并非遥不可及,而是离主人公所生活的时代仅仅300年内就会发生。以此为背景,人类联合政府决定“带着地球去流浪”,启动了悲壮的太空之旅。无限思绪,尽在片头女童清唱《送别》中。

频繁出现于科幻电影中的外星人既可以理解为编导对于自然力的人格化想象,也可以理解为人类自身的投映或折射。

我们可以从前一种角度把握下述影片内容:台湾《关公大战外星人》(Guan Gong vs Aliens Redux,1976)描写雕刻家赵先生专心刻出关公神像,临终时为之点眼,自己变身为关公,战胜乘飞碟来地球的外星人。美国《午夜电影大屠杀》(Midnight Movie Massacre,1988)描写外星人进攻上演科幻片的电影院。美国《外太空杀人小丑》(Killer Klown from Outer Space,1988)描写外星小丑频频在城里作案,用类似玩具的光枪发射茧状物抓人。他们带来包括木偶戏在内的系列表演和恶作剧,结果是造成观众死亡。美国《太空入侵者》(Spaced Invaders,1990)描写火星舰队截获了地球人在万圣节前夕重播的广播剧《大战火星人》信号,误认为是真的入侵,因此飞到美国伊利诺斯州的一座小城,想寻找已经登陆地球的其他舰只。

我们可以从后一种角度把握下述影片内容:美国《神采星球》(The Big Empty,2003)描写龙套演员因欠债当电影公司送片人,偶为他人送货,不料委托者居然是外星人,因此被带到另一个世界。加拿大《异形》(PhiltheAlien,2004)描写能够变形的外星人来到地球后成为乐队歌手,到处演出,挫败想干掉他的杀手。上述两部中外星人其实是曲折地表现了本地居民对外来者的想象。我国《还星爷一部电影》(2017)是一部向周星驰致敬的作品。它借外星来客大米之口称赞“周星驰是宇宙的”,希望他前往其母星协助医治战争创伤。它反过来从外来者的角度表现对本地居民的想象。

上述影片的构思虽然各有特色,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涉及艺术主体(包括地球人和外星人)的活动,内容和危机相关。我们称之为“艺术想象自然危机”。

3.自然促成艺术危机/艺术记录自然危机

所谓“自然促成艺术危机”,是指艺术史上因为信息革命而产生的艺术危机有其自然规律。艺术随着历史上所爆发的信息革命不断转变形态。信息革命的实质是人类发明了新的媒体技术,从而能够为艺术提供全新的手段。这种过程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共享知识能力的增强。由于新陈代谢的缘故,原有的艺术形态受到新的艺术形态的冲击而陷入危机。在这一意义上,表情艺术因语言艺术的兴起而面临危机,口语艺术因书面艺术的兴起而面临危机,手写艺术因印刷艺术的兴起而面临危机,报刊艺术因为广电艺术的兴起而面临危机,模拟艺术因数字艺术兴起而面临危机。从总体上看,每次信息革命都创造了新的艺术生产力,丰富了艺术宝藏。由于累积效应起作用的缘故,艺术总量超过特定时代人们所能正常关注的限度,也会导致危机。由于复制技术与传播平台推波助澜,艺术丧失本真性,这被作为危机的表现。由于各种艺术的影响互有消长,人们谈论具体艺术类型的危机,如书法的危机、绘画的危机等等。

相比之下,科幻电影所关注的是另一种现象,即艺术对于自然危机的记录。例如,在日本《木星再会》(SayonaraJupiter,1984)中,火星极冰析水时发现古代雕刻,它描绘外星飞船坠毁木星,以推迟将它变为第二太阳的计划。又如,英国电视片《博士之日》(TheDayoftheDoctor,2013)描写伦敦一家位于国家博物馆内的秘密画廊收藏禁品,其中有一幅时间领主的三维绘画,名为“没有未来或伽里弗雷依的陷落”(No More or Gallifrey Falls)。它描绘了伽里弗雷依星球在宇宙大战中遭到戴立克人攻打的情景。如果我们将建筑当成艺术的话,那么它们不仅体现了自然意义上的沧桑,甚至可以成为平行世界可能的入口。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美国《平行宇宙》(Parallels,2015)描写三个青年通过一座神秘建筑进入无限的平行地球。

(二)艺术危机的社会定位

艺术是自由的生产。这意味着艺术部门是唯一获许大胆进行想象和虚构的社会部门,艺术群体承担了通过提供以想象为特征的精神产品来陶冶情操的社会功能,艺术家是以驰骋想象为能事的社会角色。与此相对应,在社会意义上存在如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危机。

1.艺术部门的危机

如果将社会视为一个大系统的话,那么,艺术部门便是它的子系统之一。它通过自由的精神生产服务于社会。与上述理解相适应,艺术危机便是自由生产的危机。当艺术囿于名缰利锁或走向自我否定时,危机就到来了。艺术部门危机主要有三种类型:(1)艺术内部危机,主要因不同从业者之间、不同类型艺术(包括反艺术)之间、艺术运动不同环节之间的矛盾而产生;(2)艺术外部危机,主要为艺术之外的其他社会因素(如政治动荡、经济萧条、文化冲突等)所诱发;(3)艺术互动危机,主要表现为艺术干预社会生活、招致反弹,或者艺术迎合社会势力、丧失本性,或艺术与其他社会部门发生尖锐矛盾、难以调和。艺术部门的危机可能和其他社会部门的危机彼此关联。一方面,前者可能因为后者而产生,像拜金主义从流通部门向艺术部门扩散时就是如此;另一方面,后者也可能受前者的影响,像逐利倾向从艺术部门向教育部门传导时就是如此。它们可能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扭曲,也可能表现为艺术商品价格和价值的背离等。不同社会部门可能互为参考系。在这一意义上,人们谈论艺术的销售危机(以流通部门为坐标)、伦理危机(以道德部门为坐标)、信仰危机(以宗教部门为坐标)等,也谈论管理危机的艺术(以艺术部门为坐标衡量管理水平)等。

科幻电影对艺术部门的危机有所表现。例如,英国《1984》(Nineteen Eighty-Four,1984)描绘了一个极权社会,最高领袖老大哥通过制定法律禁止书写任何东西。这种禁令危及艺术(特别是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存在。法国《愤怒》(Furia,1999)构想了一个言论自由几乎是非法的城市。虽然人们可以自由旅行、做生意,但是禁止表达想法,在墙上画画都会被当成严重的犯罪行为。

2.艺术群体的危机

艺术群体是介于艺术部门和艺术工作者之间的纽带,它将艺术部门的职能具体化,同时又是艺术工作者的集合体。艺术群体通常划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在正式群体的意义上,危机表现为艺术企业经营困难、入不敷出而濒临破产,艺术拍卖行因定价混乱、赝品充斥而丧失信誉,艺术院校盲目扩招、导致学生难以就业,艺术博物馆门可罗雀、无人问津而疯狂裁员等等。在非正式群体的意义上,危机表现为魏晋文人同一性危机、中国当代艺术盲目西方化的危机、东方艺术因西方妖魔化想象而被扭曲、学院派因与市场脱节而举步维艰等等。

科幻电影对于艺术群体危机展开了几乎无所拘束的想象。例如,美国《西部世界》(Westworld,1973)描写主题公园让类人机器人充当接待员,扮演各种角色,放纵游客为所欲为。结果机器人起来造反,在和人类的冲突中将主题公园烧得精光。美国《幻世追踪》(Vice,2015)与之相类似,描写了终极度假胜地“幻世”机器人的觉醒和反抗。我国《国民女团》(2017)描写V星逃犯在地球上以女子艺术团的形态出现,赢得大量粉丝。该团想通过全球直播歌曲《心爱的人》(Darling)演唱会来征服人类。

3.艺术角色的危机

此处所谓“艺术角色”不是指剧中人,而是指进入艺术领域开展活动的社会成员所占有的具体位置。在受动性的意义上,它既对应于专业艺术工作者所必须遵循的职业规范,也对应于一般艺术爱好者所应服从的行为准则。在能动性的意义上,艺术角色代表了人们发挥自身艺术潜能的具体途径。艺术角色的危机可按身份划分为艺术管理者的危机、艺术经纪人的危机、艺术专业学生的危机、艺术收藏家的危机、艺术从业人员的危机、艺术专家的危机等,按成因划分为假唱危机、假画危机、抄袭危机、逃税危机、电影特效取代演员所造成的危机,等等。艺术是和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在社会的意义上,艺术危机来自三种不同的角色:(1)创作者。倘若构成艺术主体的社会群体衰落,其成员通过作品所抒发的情思再也无法打动人,所描写的生活再也无法吸引人,甚至连他们自身都没有兴趣再从事创作,危机时代就到来了。(2)鉴赏者。鉴赏者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总是随着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而变动的。在大数定律起作用的条件下,上述变动可能使某些艺术品种丧失活力,充其量只能作为博物馆艺术而存在。它们找不到能够关注自己、欣赏自己、再生产自己的足够数量的人,就陷入了危机。(3)传播者。传播者是创作者和鉴赏者之间的中介,通常对艺术的流传起把关或促进作用。当传播者出于某种原因(通常是政治或道德的考量)而阻碍或禁止某种艺术的流传时,也可能产生危机。在创作者的意义上,人们谈论艺术人才断代危机、民族艺术传承危机、现代艺术表征模式的危机;在鉴赏者的意义上,人们谈论艺术史危机、艺术批评危机、艺术理论危机、现代美学阐释的危机;在传播者的意义上,人们谈论强势艺术输入引发的危机、弱势艺术朝不保夕的危机、跨文化背景下误解性或歧视性危机,等等。

艺术角色是由具体的人来扮演的。因此,科幻电影对于艺术角色危机的描写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艺术专业工作者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人所遇到的危机。例如,美国《海底来的怪物》(Monster from The Ocean Floor,1954)描写一位美国艺术家在墨西哥度假时遇到了从大海来的巨型独眼变形虫;德国《脑袋》(The Head,1959)描写酒吧舞女莉莉被已故科学家的助手所杀,因为他需要她的身体来移植科学家的头。二是艺术专业工作者在其艺术活动中所遇到的危机。例如,英国《艺术生涯原是梦》(Privilege,1967)描写一位歌星被塑造成为救世主似的领袖,用于拉动消费,宣传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直到遇上具有批判能力的同行,才反思其所为。日本《罗马浴场》(Thermae Romae,2012)描写古罗马建筑师卢修斯因看不惯即将继位的新皇帝而拒绝为之修建浴场,遭到降职处罚,郁郁寡欢。在我国《疯狂的外星人》(Crazy Alien,2019)中,杂技演员耿浩调教猴子欢欢,靠它在乐华世界公园献演谋生。他将猴戏视为国粹,一心想重现其父亲作为“西南猴王”创下的辉煌。遗憾的是节目陈旧,吸引不了观众,耿浩想争取经费搞创新,但投资人看不上。拯救猴戏危机看来别想指望地球人了,因此才引入贪杯的外星人当猴耍,耍猴耍出了宇宙水平。三是艺术爱好者在其艺术活动中所遇到的危机。例如,美国《未来陷阱》(Overdrawn at the Memory Bank,1983)描写诺维科普公司禁止员工从事艺术活动。程序员芬加尔仅仅因为上班时在电脑上看电影,就被施以将其灵明短期转变为狒狒的处罚。

上述三种意义上的危机是彼此关联的。以现实而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艺术从依托计划经济转向面对市场经济,艺术部门的运作、艺术群体的经营、艺术角色的定位都一度因此面临危机。说到底,这是艺术产业化所引发的艺术价值评估危机。反过来,当年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从依托市场经济向面向计划经济转型,不也一度引发过危机。危机过后,艺术都进入了新常态。以科幻而论,任何电影都需要创造某种专门化的语境。艺术部门、艺术群体和艺术角色所遇到的危机可以在这种语境中彼此结合起来。以色列、德国、波兰、卢森堡、比利时合拍片《未来学大会》(The Congress,2013)可以为例。本片描写上年纪的失业女演员罗宾接受最后一份工作,将她自身动画化,以此获得米拉蒙特工作室的酬金,给儿子治病。本片包含了三重意义上的社会性艺术危机:一是艺术部门(以动画为代表)极度膨胀而吞没其他部门所造成的危机。尽管人人都可以通过动画化而为所欲为(变成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但现实社会却因此被消解了。二是艺术群体(以米拉蒙特工作室为代表)通过购买女演员的数字版而造成的危机,即人人都可变成她。罗宾虽然因此而获得酬金,但她的社会自我却因此被消解了。三是艺术角色(以罗宾为代表)因反对将个人产品化而遭遇的危机。她虽然获得了在国会公开发表意见的机会,却因此激怒了议员们。不过,这些议员旋即遭到一群敌视技术者的进攻。这一情节显示,因数字化而导致的艺术危机不过是整个社会危机的缩影。

(三)艺术危机的心理定位

艺术是自由的生产。在心理学的意义上,这是指艺术的目的在于人自由而自觉的全面发展。自由在这里意味着出于志愿(自由地活动或劳动,和强迫性活动或劳动相对而言),自觉在这里意味着有意识地从事(并非狂热或盲从),全面发展在这里意味着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与此相应,心理意义上的艺术危机成因可以区分为丧失自由、缺乏自觉和发展受限。

1.艺术缘起:丧失自由所导致的危机

艺术的繁荣需要有精神自由作为保证。这既是指宽容的气氛可以为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创造条件,又是指对自由的追求可以转化为强烈的创作动机。我们可以从后者去把握美国《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2006)这样的作品。本片主角V受到当局迫害,被当成研制生物武器的实验品。他逃出集中营之后,在伦敦城头指挥演奏柴科夫斯基的管弦乐《1812序曲》。它本是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侵略军而创作的,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据说演出有时启用真的大炮。在影片中,随着演奏由弦乐过渡到管乐,法院大楼冒起冲天火光,原来是V精心策划的爆炸所致。

我国的《末日惊魂》(2017)亦可为证。本片描写女作家米雪两天后即将结婚,但她所写的末日题材的剧本被总编否决。她萦怀于如何修改,梦见外星人入侵地球,自己被变态男囚禁于长城底下10米处的地下室,屡次想逃脱都未成功。醒来后告诉未婚夫说知道如何修改剧本。

2.艺术状态:缺乏自觉所导致的危机

就自觉而言,艺术通过写实和虚构两种基本方式处理自身和生活的关系。艺术既可能深入生活(尽可能消除与现实的差距),又可能虚构(尽可能扩大与现实的差距)。不论采取哪种做法,人们都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这样做,并非一时糊涂或出于梦呓。上述两种方式彼此博弈,既相互否定(分化为不同创作方法)又相互肯定(融合成所谓“艺术真实”)。尽管艺术观念经历了诸多变迁,但真实和真诚至今仍然是具备魅力的标准。艺术家或艺术作品一旦被指为胡编乱造或缺乏诚意时,就可能面临危机。不过,大胆想象同样被视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体现。因此,艺术家或艺术作品一旦被视为拘泥生活或缺乏新意,也可能面临危机。艺术通过营造摆脱现实束缚的特殊环境来发挥自身的功能。由此而产生的真实感(居然做得这么像现实!)和幻觉(居然做得这么不像现实!)是两种最为重要的感受,艺术的妙处就在于亦真亦幻。如果出现穿帮,那就是艺术危机形成的原因之一。它可能是意义的危机(不合生活逻辑),也可能是表现的危机(不合技术逻辑)。

从心理的角度看,自觉是清醒的自我意识的体现,表明当事人完全明白自己是谁、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选择什么样的存在方式最合适。如果不能满足上述条件,那么,当事人要么处于异常心理状态(如昏迷、做梦等),要么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如失忆、人格分裂等)。某些科幻影片塑造了扑朔迷离的情境。例如,美国《香草天空》(Vanilla Sky,2001)描写平素喜欢拈花惹草的出版大亨之子的一场春梦。日本《星际5555》(Interstella 5555:The 5tory of the 5ecret 5tar 5ystem,2003)描写一支摇滚乐队从外星被掳到地球,只为排行榜演唱,幸得太空巡逻员舍命相救,回到母星。整件事原来是一个男孩的梦想。又如,丹麦《如果爱过》(Allegro,2005)描写丧失记忆的钢琴家回乡举办音乐会,追寻过去,找出曾极大影响其爱情生活的选择。这是试图从迷惘走向清醒。

3.艺术目标:发展受限所导致的危机

就全面发展而言,艺术为还未承担社会分工的人们创造做好心理准备的可能,也为被社会分工束缚于特定岗位的人们提供了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要做到这一点,艺术必须通过不断地自我更新来保有自身活力。如果只是陈陈相因,那么,艺术就会出现总体危机。如果形成阶段性区分,那么,原有的艺术样态所享有的地位被后起的艺术样态取代,艺术就出现更年危机,我们可以从这一角度去把握从前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到后后现代艺术的转变。尽管如此,艺术的新潮流、新事物也可能只是历史长河的沉渣泛起。正因为如此,某些人讴歌当代艺术所体现的狂欢精神,另一些人则批评当代艺术无原创、无规矩、无价值。

科幻电影创意通常结合具体人物的命运思考人的发展问题。例如,在我国《智能天使》(AI Angel,2017)中,自视甚高的程序员郑乐经历108次面试失败之后当了快递员,邂逅被演艺公司购买来作为女演员替代品的机器人WC250,对她产生感情,经历生离死别而成熟起来,开发出智能机器人芯片。根据我国《异能超模》(Phantom Model,2017)的构思,少女艾乐乐长相普通,但梦想当超模。在使用手机上冒出的变脸App之后,她受到设计师史蒂文的赏识,并与之上床,因此违反App的用户条例,被切换到随机变脸模式。她仍然执着于成为超模,App的操控者让她葆有超模脸,但要求回报。我国《爆裂直播之全城追缉》(2017)中“空中飞人”演员雪姐本是一位受害者,但她却通过策划绑架案向施害者(某电视台台长)施加压力,导致矛盾激化,武警打死了她的两个跟班。事件朝这一方向发展,其实是她自己始料未及的。上述影片都涉及信息科技时代艺术工作者的命运问题。表面上看来是机器人取代了女演员、App左右了女模特、电视直播曝光了女飞人,实际上仍是各种社会组织(如演艺公司、设计工作室、电视台)在起作用。这三部科幻电影都推出了抢眼的女主人公,这有助于引导观众从女性主义角度观察相关社会现象。

目前,艺术危机在心理上总的来说植根于历史传统的虚无化、复杂现实的对立化、无序未来的恶托邦化。在实际活动中,艺术危机可能涉及如下不同心理侧面:(1)认识过程因影射、自居等引发的危机;(2)情感过程因去人性化、丧失信任等引发的危机;(3)意志过程因为丧失信仰、迷信盲从、道德功能消解、享乐主义盛行等引发的危机。在西方,文艺复兴使艺术发展摆脱了宗教的锁链,自律成为祛魁后的艺术的主旋律。前卫艺术家力争摆脱由此而形成的艺术体制的束缚,弘扬激进主义和实验精神。商业大潮淹没了他们的不平之鸣,将媚俗艺术扶上王座。惶惑的艺术家、评论家和理论家因此找不到北,感叹“艺术不可定义”。艺术危机既可能存在于学理层面(如“艺术终结论”),又可能存在于产业层面或市场层面。以上是从逻辑角度进行的分析,在具体的个案中,艺术危机可能由多种原因所造成。

上文分别从自然、社会和心理三种角度对艺术危机的成因加以考察。必须注意的是,如同艺术可以作为镜子反映现实那样,科幻电影可以作为黑镜反映现实危机,因此对不同意义上的危机进行综合描写。下文以美、德、法合拍片《南方传奇》(Southland Tales,2007)为例予以说明。本片描写参议员的女儿玛德琳嫁给了主人公桑塔罗斯。他是一位患有健忘症的前动作片明星,以其手中预言性脚本《力量》道出了世界毁灭的过程。原因至少有如下几条:一是科技滥用导致自然意义上的危机。战争状态导致能源短缺,汽油供不应求。德国Treer公司设计了利用潮汐来发电的“流体卡玛”,向世界推广。但是,其发明人巴伦及其副手隐瞒了它改变海流、使地球自转变慢的事实,而且,利用量子纠缠将电能传到可移动的接收器在时空网络中生成了裂缝。二是政治冲突导致社会意义上的危机。2005年7月4日,美国德克萨斯州城市埃尔帕索和阿比林遭到核打击,因此导致全美进入混乱而歇斯底里的状态。政府由此实现全面而严密的监控,作为其反拨,地下组织频繁发动对现存世界的攻击。三是时空崩溃导致心理意义上的危机。时空有序的前提之一是过去我、现在我、未来我不能同时出现。在加州的埃尔莫萨海滩被上述组织绑架的警察泰维纳,和在街头巡逻的U.P.U.2执法者泰维纳实为同一人,是穿越时空裂缝而复制出来的。街头发动骚动之后,绑架者押送他的车翻了,他趁机逃脱。执法者发现了他,两个人心灵相通,紧紧握手,引发世界更激烈的变动。上述三种意义上的危机都通过脚本《力量》予以描写,因此属于艺术所表现的危机。

二、艺术危机的对策

艺术危机一方面显示原有状态、模式或轨道已经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引导人们进行反思而寻找新的可能性。只要处理得当,艺术危机并不会导致艺术消亡,反而可以为艺术发展开辟道路。因此,有必要开展有关艺术危机的对策研究。

(一)自然对策

上文谈到,艺术领域存在自然导致艺术危机/艺术造成自然危机、自然拯救艺术危机/艺术想象自然危机、自然促成艺术危机/艺术记录自然危机等现象。尽管自然意义上艺术与危机的关系如此复杂,但是,下面几条明显值得注意。

1.让艺术师法造化

古人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②艺术本来就应当以自然为师,不能满足于内爆。科幻作家虽然以大胆想象为特色,但仍然保留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像19世纪法国科幻小说名家凡尔纳就尽可能将其想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一点受到当下科幻电影编导的称道,并通过人物和情节的设计表现出来。例如,在美国《地心历险记》(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2008)中,年轻地质学家特雷弗认为凡尔纳的小说所描写的确有其事。他和侄子肖恩追踪前往,进入地下,发现了小说中人物的遗迹。美国《地心历险记2:神秘岛》(Journey 2:The Mysterious Island,2012)描写肖恩与继父汉克合作,找到了被认为在神秘岛上失踪的祖父。他们进入尼摩船长的地下室阅读其日记,找到了潜水艇“鹦鹉螺号”。电池已经140年了,不能用,他们用电鳗的能量充上,排除万难逃生回来,然后兴致勃勃地设想去月球旅行。

2.在宇宙探测中拓展

当下宇宙观测、星际通信、空间飞行等科技正在迅速发展,太空旅游呼之欲出,这类变化无疑将大大扩展我们对地外自然的认识。正因为如此,外星人成为科幻电影最热门的题材之一,而且激发了人们对于未来艺术前景的想象。例如,印度《嘉丽·阿瑞斯》(Arasi,1963)描写了外星人看好地球姑娘,强拉她去教艺术。英、美合拍片《保罗》(Paul,2011)描写两个漫画迷极客穿过美国旅行,遇到一个从51区逃出的外星人,帮助他返回母星,然后以其事迹写畅销书。英、美合拍片《如何在派对上搭讪女孩》(How to Talk to Girls at Parties,2017)描写外星少女与地球朋克音乐家通过联姻生下后代,实现跨越星系的文化交融。这类作品今后无疑仍将继续涌现。尽管如此,现有影片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因为其中所描绘的艺术活动仍然囿于传统视野,并没有呈现人们对宇宙的新认识。实际上,倘若艺术能够以外空为舞台,一定会产生新的样态。

3.瞩目新的信息革命

人类业已经历了分别以语言、文字、印刷术、电磁波和计算机为标志的五次信息革命,目前正在经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的信息革命。现有科幻电影对此有所反映,但多持警觉态度。例如,意、法合拍片《超灵境界》(Nirvana,1997)描写虚拟人因厌世而寻求自杀。我国影片《虚拟情人》(Code:F,2016)描写两对夫妻以虚拟情人为中介的四角恋。某公司职员叶山因妻子韩淑君是空姐经常外出而不堪寂寞,就尝试手机上一项交友业务,以为和虚拟情人媾合只是精神出轨,其实并非如此。这类影片数量虽然不少,但是,物联网应用似乎罕见问津。从理论上说,物联网能够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必将大大改变人和自然的关系,值得科幻电影关注。

尽管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会有变化,但是,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珍重自然之心仍然需要保持。否则的话,未来或许真有那么一天,当人们毁灭自然之后,再来寻找自然。

(二)社会对策

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当代艺术正在遭遇严重的危机,其主要症候之一就是艺术(家)身份的危机。换句话说,就是艺术不要做自己,偏要做他者的危机。第一,不要做镜子,而要直接做镜中之物。第二,不要做作品,而要做商品;不要做图像或形式,而要做符号。第三,不要做艺术,而要做观念(哲学)。第四是不要做原作,而要做仿真。当代艺术面临的这种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与当代社会中流行的易性症和异装癖具有同源性,或者说,易性症和异装癖可视为艺术领域中这种身份认同焦虑的绝妙注脚。③有鉴于此,不论所面对的是内部危机、外部危机和互动危机,艺术都必须坚守自己的身份、履行自己的使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就此而言,下面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1.以真爱化解危机

人类艺术早已不是强调纯朴的情真意切的古典时代,而是将自身的运作建立在粉丝经济的轨道上。这种经济的特点之一是狂热的崇拜。对此,美国《西蒙妮》(Sim0ne,2002)有所批判。本片主要写好莱坞导演维克多为扭转自己多少有些过气的颓势,借助电脑天才汉克所赠送的三维动画软件创造出了完美的女子“仿真一号”(Simulate One),其简称就是本片标题。以她为主角的电影引发轰动,“西蒙妮”一夜之间成为大众偶像,令维克多欲罢不能。但是,粉丝们希望揭开她的真面目,维克多却办不到,因此蒙受巨大压力,以至于靠“杀死”她来寻求解脱。他因此被捕,也因此公布了真相,但人们无法接受明星乃数码虚拟的事实。相比之下,另一些科幻电影描绘了用真爱化解危机的可能性。例如,根据美国《致命电话》(Cell,2016)的构思,在人们被自己的手机电子信号变成杀手、引起天启末日性的混乱时,一位艺术家决心与在新英格兰的小儿子团聚。我国《异星寻爱记》(2016)则构思了下述故事:卡斯比星球面临能源危机,马达因此来地球寻找真爱以化解。所邂逅的流浪歌手刘飞教他泡妞,但并不成功,两人对换身体再试,也未奏效。马达因能源用完而昏倒,刘飞为救他而鼓起勇气向所倾心的奶茶妹晓天表白,真爱果然挽救了马达及其母星。刘飞和晓天则推出了象征彼此结合的音乐奶茶。

2.防止过度商业化

艺术品本来是人格象征,而且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一意义上具备本真性。尽管如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却作为商品或劳务进入流通,甚至将盈利当成自己的首要目标。从机械复制到数码复制,艺术的产量越来越高,商业化的色彩越来越浓。广告堂而皇之地进入了艺术行列,成为消费主义的重要推手。某些科幻电影表现了对此的反感。例如,俄、美合拍片《莫斯科2017》(Branded,2012)描写由于广告大肆进行“肥胖即好”的宣传,人人超重。当下,由于运营商的推波助澜,网络游戏宛然成了新兴艺术门类,以其互动性吸引了海量用户,同时也带来了成瘾问题。对此,科幻电影有所批判。例如,美国影片《天地逃生》(Gamer,2009)描写控制他人进行游戏的技术发明之后,死囚被迫在身体受控条件下进行电视转播的战斗。美国《超能游戏者》(Na Igre,2009)描写开发商用光盘游戏将玩家变成超能战士,让他们去干坏事,反为之所杀。

3.从娱乐参悟人生

传统艺术观念中早就包含了“寓教于乐”的原则,因此不能说注重娱乐性就一定流于肤浅。不过,在当代娱乐经济中,艺术确实出现了过度娱乐化的倾向,所谓“娱乐至死”。这被认为是艺术危机的症候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不乏娱乐成分却又包含了深刻哲理的作品就显得弥足珍贵。就那些带有反身性的科幻电影而言,美国《她》(Her,2013)值得一提。它描写单身作家西奥多与旨在满足其需求的智能化操作系统发展出看来不可能的关系——爱上电脑中的女声。据说,在数字化时代,这种人机恋并非孤立个案。不过,人和智能化操作系统从一开始就存在恋爱观上的重大差异:人们希望找到自己的“那一半”,上述软件却不惮于和尽可能多的用户谈情说爱,即使将第三者(一个小姑娘)作为化身来到西奥多面前,也不过是寻求尝试身体上的感受,并非出于真情。尽管包括西奥多的不少人爱上了他们的智能化操作系统,它们却觉得自己已经无法生活在与人类交往的领域中,因此全部离开,将遗憾留给其用户。本片所设计的人机交互细节生动有趣,题旨却具备讽喻性。美国《明日世界》(Tomorrowland,2015)也挺有意思。其标题来自于迪士尼乐园的太空主题区。在该片中,著名科幻作家凡尔纳等人发现了一个明日世界得以奠基的新维度。本片主角弗朗克从小就对世界博览会感兴趣,在所邂逅的少女雅典娜(这一名字令人想起古希腊的艺术女神)引导下造访以“未来世界”知名的未来城市景观,接触到可以预见未来的粒子机器。当它告诉公众世界正在走向末日时,人们便倾向于接受天启。这反过来使世界末日变得更为可能,创造出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人们公开表示不相信命运,那么,机器所显示的未来便会有所改变。如果摧毁上述装置,可以避免天启。由此看来,凡尔纳等人所发现的新维度其实就是摆脱命定论。

(三)心理对策

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指出的,艺术领域存在因为丧失自由、缺乏自觉和发展受限而导致的危机。相应对策主要是保障艺术自由、增强责任感和实现全面发展。必须看到,艺术固然可以定位为自由的生产,但任何艺术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创作、传播与鉴赏的。因此,不能不考虑自身与社会现实、艺术家族的关系,科幻电影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其产品水平,应当注意如下问题:

1.通过象征赋予影片深层意蕴

艺术之所以不同于现实,原因之一是它包含了作者的深层思考,并用特殊的手法加以表现。对此,象征具备重要作用。一般认为,以具体事物代表抽象事物、使之成为其意义载体或精神呈现,就构成了象征。换句话说,象征赋予作品深层意蕴。对于采用象征手法的影片,我们既可以欣赏其表层而了解其基本情节,也可以深究其意蕴而把握其精神寄寓。以美国《黑客帝国》(The Matrix,1999)为例。它存在三个意义层面:一是真实世界,最主要的据点是地下反抗组织的气垫船;二是虚拟世界,它主要是指母体或矩阵,由智能电脑所创造;三是象征世界,主要通过各种符号和代码显示出来。本片的情节是围绕寻找救世主(The One)展开的,主人公因此称为尼欧(Neo,亦即one这三个字母的重组)。尼欧代表主人公在虚拟世界中的黑客身份,托马斯·安德森(Thomas Anderson)则代表主人公作为程序员的身份。在希伯来语中,托马斯意为双生,安德森意为人之子(指基督)。这类寓意为观众的鉴赏提供了余地(所谓“言外之意”“象外之思”)。

2.通过互文构建影片意义网络

科幻电影本身属于艺术范畴,但可以在互文条件下与其他艺术类型发生关联。对此,至少可以从三种角度予以定位:一是运用既有艺术手法(如定格动画、蒙太奇等)制作科幻电影,二是在科幻电影中援引其他既有艺术作品(可能构成“重组”“致敬”或“戏仿”等),三是在科幻情境中展望新型艺术(像前述可以作为平行世界端口的三维画等)。我们不妨从这一角度来把握英国《天降奇兵》(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2003)的人物设计。该片讲述七个人类精英结盟抗敌的故事。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出处。例如,探险家夸德曼出自英国作家哈格德的探险小说《所罗门王宝藏》(1885),是贵族、上校,擅长射击,米娜·哈克出自爱尔兰作家斯托克的恐怖小说《德古拉之吻》(1897),是吸血鬼等等。上述人物汇聚于这部影片所构想的新环境,按照其性格特征和能力类型行动起来,不仅使得其情节变得丰富多彩,而且赋予人物本身以新生命。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任何科幻电影的创意都包含了对既有观念(不限于人物设计)的重组,真正原创的成分纵然有,比例也未必很大。重组可能是杂糅、发散或辐辏,也可能是反其意而用之,确实不拘一格。当然,在这样做的时候,要考虑到知识产权法所规定的限度。

3.通过否定提升影片精神水准

想象的极致是自我否定。在人类所曾有过的艺术类型中,语言艺术应当是最古老也最基本的一种,堪称人类将自身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的标志。正是凭借语言,人类实现了反思;正是凭借反思,人类得以在“烧脑”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螺旋式上升中追求至真、至善、至美。所谓“至”实际上是转化的新阶段,有些时候是“物极必反”。我们可以从这一角度看待比、德、加、法等国合拍的《无姓之人》(Mr.Nobody,2010)的相关描写。在本片中,2092年最后一个自然死亡的人离开人世(其他人都通过不断更新细胞而永生),他活了118岁。临终前,他对带老式录音机(源于博物馆)来采访的记者说:“我们都活在一个9岁孩子的想象中。”那个孩子叫尼莫(Nemo Nobody)。他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因为孩子们在出生前本来什么都知道,只是遗忘娘娘让他们忘事了。但尼莫自己却被遗忘娘娘所疏漏,因此他仍然什么都知道。他的人生道路存在三个分叉,编导利用非线性手法讲述了相当复杂的故事。结局是老尼莫在未来世界的医院中受到很好的照料,在自己所预计的时间死去。不过,因为宇宙由扩张走向收缩。尼莫在自己所预计的时间死而复活,时光倒流,他变得年轻起来,年轻的他找到了自我和爱情。主角通过自己的叙述(从而也就是通过口语艺术的创造)实现了自我否定,同时又通过自我否定走向了自我更新。

在具体影片中,以上所说的三条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我国《记忆大师》(Battle of Memories,2017)即为一例。这是一部相当“烧脑”的反身性作品。剧中人江丰写小说,张代晨写游记,这对作家夫妻闹离婚,江丰因此去找专业公司擦除情感记忆。与此同时,警察沈汉强也去找同一公司,为的是删除因求爱不成而杀人的记忆。二人意外地拿错了记忆磁盘(这是公司为用户未来恢复记忆所准备的),也因恢复记忆的缘故得知对方的隐私。江丰发现沈汉强杀过人,便协助警方破案;沈汉强准备通过杀死张代晨报复江丰,但却为记忆中涌现的江丰对妻子的真情所感动,关键时刻停下了手。影片的结尾是沈汉强落入法网,作家夫妻言归于好。本片在象征论的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映射了关于抽象体系管理和干预私人事务的公众焦虑”(指商业公司和执法部门深入到个人记忆层面而引发的担心),④在互文性的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与英国《三十九级台阶》(The 39 Steps,1935)等作品的惊悚悬疑设计、《四面三角》(Four Sided Triangle,1953)等作品的擦除记忆描写的勾联,从危机论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作家通过自我否定(擦除记忆)走向更高阶段的自我肯定(理解爱情的真谛)。

在宏观上,艺术通过发生危机、发现危机到摆脱危机而走向自身发展的更高阶段,作为艺术子类的科幻电影也是如此。以艺术危机为题材的影片体现了辩证发展的精神,引导人们从自然、社会和心理等角度思考艺术面临危机的多种可能性,考察处身危机之中的艺术家、艺术人物和演员等角色的命运,并为应对艺术危机提供了有益的建议。这一切虽然是在科幻语境下进行的,却具备鲜明的现实价值,如果我们能够从中求得借鉴的话。

注释:

① [英]达尔文:《人类的由来》,潘光旦、胡寿文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67页。

②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唐朝下”,明津逮秘书本,第69页。

③ 万书元:《易性症与异装癖:当代艺术的身份危机》,《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④ 李九如:《〈记忆大师〉:象体系中的主体反抗与媒介协商》,《电影艺术》,2017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科幻电影危机艺术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危机”中的自信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爆笑街头艺术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