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源

2019-02-21 12:29杨丽艳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思想

杨丽艳 李 航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生态文明的发展进程也逐渐成为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维度。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中国文化,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理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生态文明的建设放在关乎国家发展的突出位置,走向生态文明新境界,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内容。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思想是其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如何理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代表了人类对自身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由此可见,马克思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的思考和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表现出了对自然的高度敬畏,他把遵循自然的规律视为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第一法则。对待自然,人们绝不能想着如何去征服它,因为我们的血和肉都活在这自然之中。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1](P383)虽然会取得短暂的胜利,但人类必定会遭到自然界的冲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顺应、尊重和保护自然的理念,牢固坚持自然的第一性的根本立场,是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对自然规律深刻揭示的基础上展开的。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是因为先有了自然界,才会有人类社会的出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2](P45)从二者的关系来看,人类无论从起源还是发展都深深地依赖于自然,相互依存、不能割裂,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就无法进行。因此人类必须在实践的前提下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各种活动都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世界上各种物质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从世界的联系性出发来进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然界的客观性和整体性思维,其生命共同体的思想的提出指出了人与自然之间、自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中国化运用和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其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数次大规模的洪涝灾害给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重大的损失。毛泽东提出要治理江河、发展水利。在他的领导下,我国水利建设顺利开展,农业生产形势也逐渐优化,并形成了重视水利的生态观念。毛泽东认识到林业发展的重要性,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确指出“保护森林,并有计划地发展林业”。在1956年3月,毛泽东首先提出了“绿化祖国”的口号,大力推行植树造林工作,不仅提升了植被覆盖率,也为林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毛泽东始终主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他提出破除厚葬,极力倡导实行火葬。在他看来,实行火葬不需要棺木,可以节约土地资源,既保护森林又保护了耕地,这为我国土地和森林资源的节约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长期而稳定地开展,“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上升为基本国策。”[3](P236)邓小平特别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化、制度化问题,在1978年他就提出要制定各种必要的法律,如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要通过科学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来有效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施。邓小平从法制的高度来设计,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更加规范和有效。在邓小平的提出下,我国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多项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为保护、利用资源和环境提供了强大的法制保障。

江泽民时期,我国面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两大挑战。1996年江泽民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座谈会上提出,始终要把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重中之重。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它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保护生态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而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增强科技创新要素的投入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上的比重,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环境经济发展模式。

2005年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胡锦涛逐渐把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作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提倡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生态的领域上要处理好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利共存。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将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念。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滋养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根本原则。汉代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种和合思想中渗透出了儒家文化中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珍视。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由对人伦道德的尊崇发展为对宇宙万物的普遍关怀,从而生成一种广阔的生态道德。道家思想主张“道常无为”,老子将顺应自然之法视为世界万物的最高准则。佛教强调众生的平等,一草一木皆有佛性,主张信奉慈悲、反对杀生,不但在修身修心的同时,还通过戒律明确禁止破坏环境。儒释道三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中国本土的土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继承了传统生态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崭新的文明观和文化形态实现了传统生态文化的新时代转化,使之在当代得以升华,体现出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其内核与中华传统生态文化是相通的。

在很早的时期,我们的社会就进入了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本质上需要靠天吃饭,深深依赖于自然环境,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开始逐渐探索形成相对完备的生态体系。周朝时期就曾设置了一些具备环境保护职能的机构,当时还颁布了相关的法规来保护生态环境。历朝历代也都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官员,颁布保护环境的法律和禁令。春秋战国时期一些相关著作如《山海经》《管子》等对伐树、捕猎、捕鱼等的原则也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些法令不仅在当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当代仍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可以看出,生态文化一贯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3](P15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和法治理念在其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了这些原则的缩影。虽然这些古代的制度形式和法律规范已不再适用于当代,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当前中国实际,通过建立和健全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用法治精神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赋予了其时代的内涵,使之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在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中都体现出了自然的系统观和整体观。不管是儒家思想中“和”的理念还是道家所遵循的道法自然的原则,或是佛教思想中对因果联系的信奉,都体现出了这种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整体性观念。生命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独创性论断,他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平等观和整体观融入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构建中。人与山水林田湖草之间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自然系统,人与自然之间的命运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其中体现出的就是人与自然、自然各部分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融共存状态。生命共同体思想是对这种传统文化中包容性和整体思维的创新性发展,要求我们统筹全局,增强整体性意识。

在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道家思想中所追求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不仅仅是出于对自然的一种敬畏,更是一种对“生态美”的向往。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观点体现了道家在面对自然界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审美的姿态。“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在于遵循“道”而使万物各居于其本来的姿态。自古以来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就有着极致的歌颂和渴望。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我们面对当前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提出的目标和要求,更是新时代的中国对生态之美的解读,对传统生态文化中对生态美的追求的新时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地提出了绿色GDP的观念,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有利于保障生态系统的循环发展和自我修复,推动清洁能源和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这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是尊重自然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当代的结晶,形成了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国的传统生态理念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重要的是结合时代的进步加以创新和完善,不断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培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国现实需要的深刻思考与实践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解决中国生态问题的客观需要。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规划闽东地区发展时就发现了生态问题的突出性。当时长汀县是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在他的长期不懈努力下,长汀县的水土流失危机得到解决,生态的经济优势得以显现。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时候,经常亲自去基层考察。在福建生态治理的基础上,他·论证了建设绿色浙江的重要意义。浙江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但是保护和利用很不到位。他提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开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在浙江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改”的工程,不搞大拆建大改造,根据乡村特色因地制宜,使乡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产业蓬勃兴起。这些早期工作中解决问题的经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诉求更为迫切,对空气、饮水、食品和环境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国各地雾霾天气频发,空气严重污染的天数也增多了,能否呼吸新鲜的空气成为老百姓日常关心的问题,社会反映十分强烈。我国的饮水安全问题也十分突出,早在2014年,国务院就专门成立了督察组,对内蒙古腾格里工业园区的废水违法排放事件进行了追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水安全已全面亮起红灯。”[4](P53)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水安全危机,成为了影响人民健康和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源能源危机。过去中国走的是先利用后保护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以消耗环境和资源为基础,不仅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下,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在工业化发展中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新问题也带来了更多的生态环境威胁。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逐渐加剧,中国的环境承载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政策的执行中,基层政府对于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强,机构职能交叉臃肿,政府部门权责不清、责任推诿的现象仍然存在,生态治理和体制改革的紧迫性都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出了需要。面对我国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要着力解决我国的突出问题,守住生态和发展的两条底线。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本质要求。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思想,将生态文明融入国家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从邓小平时期的“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地位更加明确、作用更加突出。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要用辩证的思维去认识生态文明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方位建设格局。

在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之间长久以来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过去我们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环境保护,付出了过高的环境代价。粗放型的高消耗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合当前的经济发展需要,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必须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之中。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生态文明提供方向,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新发展模式,调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

生态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点。目前由于生态问题所引发的社会性事件日益增多,进而由环境问题转化成了人们对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生态问题的产生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推动了生态文明领域的政治体制改革,促进完善生态环境立法,提高人民群众的政策参与度。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也是我们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的要求。

生态文明与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统一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既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内在基因,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念和要求。一方面,文化的发展需要生态文明提供滋养,生态环境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素材和土壤。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属于生态友好型的产业,本身就具有污染少、可重复利用的特点,先进文化产品可以推动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问题既关乎社会发展,也关系人民生活。随着小康社会的建设,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不再单纯是吃穿,而是更高层次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近年来,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引发的社会事件逐渐增多,生态环境成为了很多人选择居住地的重要因素。人民对生态领域的关注越来越高,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改善社会民生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思想与“剑”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