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珊瑚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旅游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
近年来,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课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研究的焦点,并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依据我国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实施微课教学是高职院校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微课已成为我国教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全国各地高校均在积极推动微课的建设与应用。
关于微课的研究,可以追溯至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提出的一种微型课程(Minicourse),即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 LeRoy A. McGrew 教授提出了“60 秒课程”[1],两年后,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P.Kee教授提出了一分钟演讲[2-3];至1998年新加坡教育部实施了一项名为“MicroLESSONS”的研究项目,探索微课的设计和应用,将微课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2004年7月,英国启动了一个教师微课视频节目,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该节目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将原本几十分钟、几个小时的课堂,通过提炼要点,制作成十几分钟的微型视频课堂(Microlecture),他认为微课程将提供一个挖掘知识的平台,微课作为“知识脉冲”更利于学生形成流畅的学习体验[4-5],进一步明确微课的概念。从此,微课以一个正式的概念开始进入全球视野。然而,以上介绍的国外这些“微课程”或“微视频”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其结构较为松散,核心组成资源也不甚统一,如,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在我国,2011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老师率先倡导微课教学,并在佛山市组织了微课大赛,直至现在,我国的微课研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与此同时,微课教学的应用仍存在着改进空间,比如,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微课教学中仍存在着“微课设计缺乏系统顶层规划、微课开发形式大于内容、微课应用路径依赖严重”[6]等诸多问题,有待于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更加深入地探究和更加广泛地实践。
由于我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量占全校总生数的一半以上,因此,基于微课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创新性教学模式研究在吸取前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我校学前教育学院17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实践研究。
“微课”(Microlecture),又称“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胡铁生老师将微课概念界定为: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一学科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7]。另一个被国内教育界普遍接受的微课概念是:“微课”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8]。这种微型教学视频的显著特点集中在一个“微”字,如时间短,一般控制在8至10分钟,不超过15分钟;文件小,一般是几十兆左右,但同时,它又不乏完整性。
微课教学是一种反映时代元素的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其独特的针对性、情景性、交互性、移动性、开放性等特点。如微课教学内容一般只针对教学中的某一个重点问题或疑难问题或教学环节等,高效整合教学内容,通过视频演示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具体、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快餐式的学习以及与同学和老师间的互动交流。
新建构主义理论是中山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王竹立老师(2011)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时代学习的普遍经验,经过演绎推理而来的一般化结论,是网络时代学习与知识创新理论。其核心思想为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实现知识创新。其中,应对挑战是该理论的出发点,知识创新则是该理论关注的终极目标。他主张“学习就是建构,建构蕴含创新”,提出“为创新而学习、对学习的创新、在学习中创新”。此外, 新建构主义还提出了知识的三级结构假说和知识“嫁接”理论等。三级结构假说认为知识可分为一级结构(感性认识)、二级结构(理性认识)和三级结构(联想),三者构成一个类似于榕树的结构;主张在知识爆炸、信息超载、学习碎片化以及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方式与途径多样化的网络时代里,个人知识结构应该由传统的金字塔形向蜘蛛网形转变[9]。而微课教学也是网络时代的一种教与学的新方式,强调了学习者的自主性,让学习者通过微视频的学习自主建构知识;微视频生动形象的情境设置和演示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微课的短小精悍、信息量大的特点让学习者可以进行碎片化的学习,学习者通过一个个微视频的学习和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的向外扩展和延伸,形成一个较大的知识网,并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联想创新的过程。以上这些都与新建构主义的核心理论不谋而合,指明了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特征,强调了学习者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创新。由此可见,在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可以促进课程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新建构主义“知识嫁接”理论,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只是把前人的知识“嫁接”到学习者头脑之中,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自嫁接”。因此,一方面,教师的角色已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而更是学生进行知识“自嫁接”的引导者,并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其答疑解难,充当解惑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做学习的主人、知识的“自嫁接”者和创新者。如针对某一个问题,教师应与学生进行共同探讨,注意尊重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师生间的这种关系与其说是一种师徒式关系,不如说更像是一种民主、和谐的朋友式关系,他们是知识的共同探究者和创新者。
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单纯地从课件中接受信息;而基于微课教学的这种教学新模式则不同,教师可以把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微视频作为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投放于课程网站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移动学习。使微课成为联系课前、课堂与课后的主要载体。首先,由于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资源信息量大等特点,我们可以将之运用于课堂,又可以延伸到课前及课后,学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灵活地利用学校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和手机App.在线上或线下进行移动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耗时短,效率却高。特别是在大学英语课程的课时量减少至每周两节的今天,更需要我们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以最少的时间投入,学习尽量多的知识和技能。而微课的应用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其次,微课的灵活开放性特点使学生可以自由而灵活地对自己的学习内容作出选择,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这种新型的“自发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学习需求,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再者,微视频形象直观的表达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这种通过微视频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一种“零存整取”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反复进行学习,使“碎片化”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内化;最后,微课教学的交互性特点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提供了有利的互动平台,学生可以在线上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与交流,老师也可以在线上为学生答疑解难,达到“双向、多向、立体”的互动效果。这种新型的教与学模式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使“教”的资源和“学”的资源能够相互补充,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微课虽只有约短短10分钟左右,但前期的制作需投入大量的精力。因为它要求教师在设计前研究和吸取前人的先进经验,在充分分析校情和学情、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学习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教材,分解知识点,全面把握教学主题,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选择和整合网络教学资源,补充和拓展课内相关知识,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指向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构紧凑、相对完整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或者典型案例化的情景学习中,实现“隐性知识”的挖掘、“包容性思考”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要考虑微视频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以及创新性。除了针对教学内容的某个知识点,还可以针对学生所修专业中的某个职业技能进行设计,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比如,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微课内容可以选择与其未来工作岗位能力相关的英文儿歌、英文故事、英文童话剧、英语游戏教学活动的组织等职业技能进行设计。
基于微课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整合方面引入ESP教学理念,即课程的教学内容既顾及大学英语课程语言教学的一般特性,同时顾及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体现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学前特色(大学英语+学前ESP)。将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学前教育的职业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根据学前教学五大领域进行划分,形成五个独特的教学模块,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每个模块包含英语语音、听说、阅读、语言运用、书面表达以及英文儿歌和英语游戏活动组织等项目,教材选用自编教材《学前英语综合教程》。微课内容除了涵盖大学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外,也相应地整合了学前教育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内容,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比如,所制作的微视频内容涵盖了课内外英语语言知识点,以及英文韵律歌(chant)、英语儿歌或歌曲、英语故事和英语游戏的教学活动组织等学前教育职业技能,组成了信息量颇大的网络教学资源包。
在本研究中,设置课前任务是实施该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在设计微课脚本时,首先认真研究教材单元教学主题并充分分析校情和学情,精心地选择相关的网络资源和设计活动形式,时间控制在8-10分钟左右。比如,我们根据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针对课前任务环节,设计了如下几个内容:
(1)Learning Objectives(学习目标):指明该模块或单元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Subject Introduction (主题介绍):设计讨论问题并进行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3)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设计语言情景,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4)Practice(练习):练习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看图连线等;
(5)Production & Extension(巩固与拓展):补充一些有用词汇和表达或者节选名著段落,供学生自由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几条与主题相关的谚语和名言(Proverbs & Sayings )进行情感教育,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Pre-reading Questions(阅读课文的课前讨论问题):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网上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轮流在课堂上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在设计课前任务微视频时,应设计学生的合作学习项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式学习。根据胡铁生老师的意见,“合作项目式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关于课文词汇和课文理解的,可以是关于课文背景知识的,可以是关于社会调查方面的等等”[7]。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任务中设计合作学习项目内容,如设计针对课文文化背景知识、重点词汇解释和运用、语法专项等内容的项目,分别布置给不同组的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讨论、并制作成ppt,轮流在课堂上进行报告、展示和分享。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产出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需注意的一点是微视频的投放时间。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之前的3至5天或更早些时候将微视频通过校园网的网络教学平台上传至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资源库里,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需记录下自己的答案、整理小组讨论结果,准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展示(presentation),而教师应收集和整理学生提出的疑问,找出学生共同的疑惑,准备在课堂上为学生答疑解难。这样的教与学的方式增进了生生和师生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创新。
由于微视频的直观性和动画性效果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利用微视频进行辅助教学。微视频在课堂中的运用在内容和形式上比课前任务环节灵活得多。比如,针对课文中的重要语言点,我们设计了语言运用(language in use)环节的微视频,在讲解课文中的几个较难的词语用法时,借助微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其用法,紧接着通过练习内化知识。语言运用(language in use)部分可以设计以下两个部分的内容:
(1)Vocabulary Building(词汇建构):word formation(构词法)和practice (练习) 如选词填空等;
(2)Grammar development(语法学习):Examples and practice (例子和练习),对语法进行简单扼要地举例说明,并做填空、选择填空或改错的练习。
在阅读理解课中,可以设计一段“Mind Map”式的微视频,内容可以涵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影响以及作者的观点和建议等。如在学习记叙文的课文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包括人物对白和心理活动等,制作成思维导图放进带有老师讲解的微视频里,帮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后引导他们梳理文章脉络,进一步理解课文,掌握课文主旨大意,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借助这样的微视频能够帮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所具有的“视频教学案例”特征,进行学前教育职业技能项目的教学。在课堂中学习英文儿歌和英文故事活动的设计与应用等项目教学时,可以设计一段案例教学式的微视频让学生边观看边学习和讨论,这种案例式的示范可以起到举一还三的作用。幼儿英语儿歌或歌曲活动设计与应用项目的设计步骤可以包括目标的制定、教学准备、儿歌活动的结构与步骤、活动组织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教师一边播放案例教学式的微视频让学生观赏,一边结合视频内容作补充解释和讲解;接着,引导学生对该案例进行讨论,教师在为学生答疑解难的同时收集改进意见;然后,布置任务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修改;最后,根据修改后的方案进行片段教学实训。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实现教学模仿和迁移,使学生的隐性知识和潜力得到挖掘,促进知识内化与技能的提高,体现了新建构主义“学习、应用和创新可以三步并做一步”的学习观。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检测学生课前任务的学习效果。可以把竞赛机制引入课堂,如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竞赛,在限定的时间内让学生轮流到黑板上写出课前任务中补充的有用词语和表达,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检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教学反馈。
课后巩固与延伸环节的微视频内容应比较丰富多样些,要注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一般学生来说,课后巩固与延伸环节的微视频设计仍然可以充分运用多种多样的思维导图对单元课内知识进行强化训练、归纳和总结,达到巩固知识的目标。比如,根据单元的学习目标进行设计,内容可以包括:(1)语音部分的训练(chant)、(2)一段PETS3级或CET-4级的听力训练(Listening Practice)、(3)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或句型讲解与练习(useful expressions and sentence structure)等。同时,可以单独补充一些与课内主题相关联的知识和技能的拓展性微视频学习资源。在我们自编教材《学前英语综合教程》中就附有这样的微视频材料,如针对第二单元主题“Fairy tales”,设计了“How to tell a story?”的课后微视频学习材料;而针对第十单元主题”Music”,设计了具有学前特点的课后巩固与延伸部分的微视频——”How to encourage your child to attend music lessons?”。另外,还可以设计阅读技巧辅导、写作辅导、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或大学英语四、六级口笔试辅导等。对于英语学习基础稍差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其充分利用微课“可重复学习”的特点,利用课余碎片时间登录课程网站在线或者下载相关微视频进行反复学习,直至最终掌握知识和技能;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甚至可以在微视频里介绍一些适合他们进行拓展学习的网络资源,让其进行自主学习,扩大知识面,深化学习效果。这样,学生在课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微视频学习资源,使本课程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微课作为一种信息化教学的辅助手段应用于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成为连结课前、课堂与课后的主要载体,补充和拓展课内相关知识,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成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大大促进教学互动,促进学生的知识自主建构和创新,提高学习和教学效果。
对于大学英语课程这种基于微课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测验法和问卷调查等测评方法得到反馈。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我们在期末对学生进行一次终结性的知识考核,并结合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实验班所有学生都顺利通过了考核,英语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能力明显提高,而且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随时随地利用手机App.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另外,我们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适应和接受程度以及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评价,获取较为科学可信的数据和综合信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6%的学生认为课前任务的设置很有必要,而且课前任务以微视频的形式投放于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进行课前在线自主学习的方式也得到了92%学生的普遍认可;当学生被问及对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职业技能项目的学习是否感兴趣时,有85%的学生表示非常和比较感兴趣,另有15%学生表示有点兴趣,约87%被调查学生认为将英文儿歌和游戏活动组织部分的教学项目制作成微视频进行示范,有助于他们更加直观有效地进行学习;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微视频进行学习有助于他们扩大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并且有96%的学生表示愿意在课前和课后花8至10分钟时间通过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最后,高达95%的学生表示认可和接受大学英语课程的这一新型教学模式。这些数据表明了基于微课的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是有效可行的然而,在这次实践中也暴露了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教师微视频制作技术和水平有待提高,微视频内容的选择和整合仍有提升空间,如不能只追求微视频的趣味性,还需注意文本内容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以保障所制作视频的质量,使之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自嫁接”。二是,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量仍然不够。学生表现得比较保守,较少交流学习心得或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教师也常常未能及时地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和鼓励。
综上所述,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技术,相对于传统教学工具而言,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新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将微课引入到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结合ESP教学理念,构建新型的信息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新模式,使教与学能够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和创新应用,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学习需求,有助于学生实现学习与知识创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应对学生未来工作岗位中的各种挑战,可以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转型与改革创新,提高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最后需提醒的一点是,该教学模式在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或不同的课程中不能生搬硬套,而要根据所教课程的特点、校情和学情等进行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