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家校协同的困境与化解路径

2019-02-21 10:30李崇爱孟付新
关键词:家校协同家庭

李崇爱, 孟付新

(1. 邵阳学院 政法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2. 邵阳市志成学校, 湖南 邵阳 422000)

小学阶段是儿童制度化教育起步期,也是健全儿童人格品质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的教育不能单靠家长或者学校某一方面的教育,而应该是家校协同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当下,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努力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一方面,随着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社会劳动力资源流动速度加快,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导致社会家庭结构形态亦发生了变革,隔代抚养家庭、单亲抚养家庭、重组家庭等也逐渐增多。家庭结构形态的复杂化和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使愈来愈多的家长深感家庭教育的无力与无助,望子成龙的传统心态和对子女教育的束手无策成了众多家长,尤其是一些年轻家长无法排解的焦虑。随着新媒体时代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日趋多样化及孩子成长家庭环境的复杂化,很多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生发出学校教育对儿童成长影响力下降的担心与无奈,甚至诱发了一些教师的职业倦怠。面临重重压力却又缺乏科学机制的农村小学家校协同也难免陷入失效与无效的困境。

一、农村小学家校协同的失效与无效困境

从家校合作到家校协同称谓的变化,反映了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关系认识的深入,家校协同方式从家访这一我国教育优良传统日趋多样化,凸显了实践层面上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如何形成合力的探索。但实事求是地说,当下农村小学教育由于其自身特殊性,在家庭与学校保持教育一致性的基础上形成教育合力这一方面,并没有出现质的改变,[1]家校协同依旧陷入以下困境。

(一)家校协同协而不同

把孩子培养成人成才是所有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家校共同教育培养孩子是所有教师发自内心的希望,这已经逐渐成为新生代家长的共识。但一个不争事实却是农村小学家长和教师由于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害怕打扰对方甚至担心引起误会等原因,二者相互主动联系动机不足,即便是家校联系也往往是学生家长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样、教师询问学生在家作业完成情况怎么样。如此少有的家校联系互动中,学生家长更在意学生已经取得的学习成绩,即学习的结果,期望教师给予子女更多的关心甚至关照;教师更关注学生在家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即学习过程,企盼学生家长能投入更多时间精力督促和辅导孩子。也许二者出发点相同,但关注点和企盼并不相同,以至家校联系协而不同。

(二)家校协同家校责任模糊

一段时间“孩子的作业到底应不应该家长先检查”的视频曾在网上疯传,因为意见分歧还引发了一场“究竟谁才是孩子教育的最大责任人”的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讨论是家校责任模糊社会焦虑的集中爆发,其根源乃在于一方面我国有着“子不教父之过”与“教不严师之惰”的传统观念,也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与“教师担负着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等现代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均未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看似都正确却又似乎互为相悖的传统观念与现代教育理念同时对家庭、学校赋责却又没有分责,导致家校教育责任边界不清、责任模糊。目前我国还没有家校协同相关法律,家长参与教育的法定权利没有得到确认和保护,这受到不少人士的批评。

(三)家校协同内容偏狭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小学属于义务教育,办好小学固然是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但学生是每一所农村小学的直接受益者,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小学家长有权利和义务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献计献策。基于此,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状况以及家校的互通当然成为家校协同的内容,如何建设好学校也理应成为家校协同的内容之一。但现实中,过于重视学生学业考核的不合理学校评价考核机制使得家校协同往往聚焦于学生学业,中国“少管闲事多栽花”的传统心理使得家长对学校发展缺乏热心,教育管理体制的僵化则使得学校缺少倾听学生家长心声的耐心,家校协同凸显内容偏狭。

(四)家校协同效率低下

农村小学家校协同效率低,也是家校协同难以继续深入的原因之一。其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农村小学生家长由于文化素养差异导致沟通不畅。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实施,化解大班额政策的强力推进,使得各地教师招聘规模逐渐加大,各地农村小学师资学历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年龄日趋年轻,这些年轻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素养,却有许多人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乡村生活经历与体悟,也就造成了他们与文化素养较低的农村小学生家长,尤其是隔代教育的农村小学生祖父母辈家长,在教育观念、生活态度乃至话语体系上的差异。教师与家长沟通不畅的家校协同要么徒有形式,要么是简单的指令与服从,这就导致了家校协同的低效、无效甚至相互消解。

二、农村小学教育家校协同创新路径与策略

树立新理念、建立新机制、创新全面内容、构建立体网络是农村小学教育家校协同的必由路径。

(一)树立立德树人家校协同新理念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与目标,对农村小学而言,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则必须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树人”[2]的教育理念。“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个极为精致、复杂的任务——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3]539-540,虽然家庭、学校甚至社区三个要素对农村小学生的成长影响大小和深度程度,与学生年龄、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多种因素有关,三者的教育重点各不相同,但缺少任何一项都不是完整的教育。农村小学生与父母亲人共同生活相处的时间较学校老师更长,受到的影响更为全面,更易于受到父母亲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孩子的行为模式往往就是其父母行为模式的复制。学校因其组织性、目的性、可控性、专门性也决定了其在小学生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故只有家庭、学校乃至社区三位一体相互协作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才能给小学生营造一个完整和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立德成人成才。

(二)建立功能互补家校协同新机制

“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用学校教育来指导和强化家庭教育,两者的优势互补和利用正是家校合作的真正目的所在。”[4]儿童已有经验是任何教育的起点,家校协同的最大功能,即在于儿童健康成长这一共同目标下的教育功能互补。一方面,儿童家庭生活的合理经验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基础,家庭生活中的不良经验甚至在父母共同生活中沾染的不良习气,则需要学校教育来净化、澄明甚至纠正。另一方面,儿童学校生活中获得的文化知识与品德教育等,可以为儿童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习惯等教养方面,提供智力上的阐释与澄清,使家庭教育避免只养不教或教却无方的尴尬。

家校协同要落地生根,除了社会教育理念的更新,更需要机制的建立以及立法的刚性保障。尽管我国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九十年代签署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就体现了家庭和学校协同合作的关注,但时至今日依旧缺乏细致的实施细则,更不用说关于家校责任具体规定的实体法与程序法了,这就导致了实践层面上家校协同“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这一点,英美等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十分注重通过立法明确学校与家庭的权利职责,甚至对学生家长参加学校教育的请假都予以明确规定。比如美国加州的《家庭学校合作法》明确规定允许家长每月花8小时或每年花40小时参加学校的校外教学、亲师座谈会、开放会议、毕业典礼、做义工、出游等活动,雇主要给予准假、不扣发薪水、不得歧视(如拒绝福利发放、降职、解雇)等实质性支持。[5]因此,笔者呼吁我国应该积极借鉴英美这些经验进行家校协同合作方面的立法。

(三)创新全面实效的家校协同内容

没有学校支持的家庭教育和没有家庭配合的学校教育都不是完整的教育,但缺乏合理与完整内容的家校协同未必都是有效的,甚至因无效乏味而出现负效。首先,有效的家校协同内容上要摒除重学业轻育人的倾向。固然,学生学业是家校协同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绝不是全部。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爱哼唱的歌乃至成长中的烦恼,孩子在校园生活中的状态乃至犯错都可以成为家校协同的内容。也许正是在多媒体时代,这样即时的极具生活情趣的非格式化的内容,才让学校老师和家长全面认识学校、家庭不同场域中的孩子,也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其次,家校协同内容上应改变重学生发展轻学校建设的倾向。学生发展是家校协同的根本目的,学校建设是学生发展的保证。因此,一方面家校协同应保证家长对孩子发展有一定的决策权,对孩子的学业发展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通过家校协同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建议,甚至参与学校有关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既保证了教育相关利益者的权益,也可以集思广益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还可以让学校接受社会监督以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

(四)构建丰富立体的家校协同网络

新媒体带来的便利为农村小学家校协同途径与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机遇。多样化的新媒体平台清除了农村小学传统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家校交流方式的时间空间障碍,实现了任何时间任何空间的家校协同,要搭建交互与平等、立体与即时的农村小学家校协同网络。在新媒体时代下,农村小学家校协同途径与方法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以传统的家长会、教师家访、学校开放日等为主要形式的访谈式家校协同,其主要功能在于给走访者直观感受,促进教师与学生家长心理相容深入交流沟通。二是以家校共读一本书、家校联欢会、家教沙龙、家长义工活动、家长谈教育等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式家校协同。此类家校协同由教师中心转向活动中心,还可以充分发掘学生家长教育资源,提升教师及家长的参与度。三是以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公共邮箱等为主要形式的交互式家校协同。该类家校协同由于新媒体的介入使家校沟通实现了共享、即时、平等。

家校协同已是当下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农村小学家校协同是破解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瓶颈的路径之一。坚持立德树人是确保农村小学家校协同正确方向的内在要求,建立功能互补家校协同新机制是农村小学家校协同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创新家校协同内容、构建立体家校协同网络是推进农村小学家校协同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家庭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家庭“煮”夫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恋练有词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