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飞宇
(邵阳学院 文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将乡土文化作为加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对于位于三、四线城市的地方高等院校尤其意义重大。本文以邵阳学院为例,加以阐述。
长期以来,许多高等院校深刻感受到自身发展与所在城市的依托关联,所在城市的地理区位、经济地位和综合实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资源获取力、师资吸引力、生源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三、四线城市的高等院校办学者常常为之纠结苦恼。地方高校这种不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短期内无法根本改变。乡土文化包括物质的、非物质的两种形式,其内容很广,包含地方名人轶事、地方文艺、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等诸多方面。位于三、四线城市的地方高校在乡土文化资源方面可能得天独厚,以加大乡土文化的教育力度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立德树人,可以大有作为。
目前许多不起眼的三、四线城市,地理区位不优越,资源禀赋不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大多都有悠久的历史,有过辉煌不凡的过去。例如,湘西南的邵阳市,“经济总产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人口多,城乡差距大;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战略性新兴产业比较弱”[2]403,但是历史上邵阳市却是很具影响力的地区。邵阳历史悠久,建城已经2500多年;地理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然风景秀丽,境内有“道教第69福地”武冈云山,“丹霞之魂、国之魁宝”新宁崀山;邵阳民风淳朴而刚毅,“宝古佬”走南闯北,宝庆码头遍布全国。在梅山文化与中原文化冲突融合的底色上,邵阳人文荟萃、名人辈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邵阳孕育了“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护国讨袁、再造共和”第一人蔡锷,杰出历史学家吕振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微信之父”张小龙等。邵阳家族文化兴盛,邵阳县车氏一家、简氏一家,隆回县魏氏、邹氏一家,新宁县刘氏一家、武冈市邓氏一家,家族文化、家族教育让人赞叹不已。邵阳地方名胜众多、地域文化丰富。蔡锷故居、邵阳北塔等17处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雪峰山抗战遗址潜力巨大,滩头年画、邵阳布袋戏、祁剧、邵阳花鼓戏、宝庆竹刻、花瑶挑花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历代邵阳人通过努力实现了对自我、对地域、对时代的超越,为我们留下了物质与精神结合的宝贵财富,是突破现有分配格局的超越地域、跨越时代的资源配置。以上所列邵阳的乡土文化资源大多已经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大大超出了乡土文化的内涵,因此适合于地方高校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据我们初步统计,邵阳学院大约有三成学生来自外省,大约有五成学生来自省内其他地方,大约有两成是邵阳本地学生。外省学生学习邵阳籍的中国乃至世界的名人,了解湖湘文化,有利于他们精神道德水平的提升。湖南省内的非本地学生,更应该学习作为湖湘文化的有机部分的邵阳乡土文化。本地学生作为邵阳人,对邵阳乡土文化更觉亲切,更有感情。以上只是以位于邵阳市的邵阳学院为例来说明,作为同为应用特色学院的其他地方高校估计情况类似。我们必须重视乡土文化,充分利用这些超越时空配置的宝贵的教育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互联网迅速发展使信息传播产生了全方位的变革,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增强了信息传播的虚拟性、匿名性、互动性,一定程度上填平了信息资源不均的鸿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同时,线下资源、现场性的资源也是必不可少的。与赶赴市外省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比较而言,运用乡土文化资源通常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一是成本方面的低消耗。近年来,邵阳市境内的铁路、高速公路及县乡道路建设发展迅速,交通便利性大大提高。另外,乡土文化资源商业化程度不高,在门票、物价方面相对是价廉物美。二是地缘关系上的格外便利。市县乡三级政府支持本地高等院校发展的态度一直非常明确,地方高校在当地的校友资源也非常丰富,因而无论在费用开支还是资源调度方面都有优势。三是现场教育的效果非常显著。百闻不如一见,滩头年画、邵阳布袋戏、祁剧、邵阳花鼓戏、宝庆竹刻、花瑶挑花、武冈丝弦等都可以现场观摩、欣赏、体验,滩头年画等项目还可以提供现场操作体验。雪峰山抗战遗址还处于自然状态,是别处无法替代的综合教育资源。大多数场所和项目都是原生态的,没有牵强附会的商业炒作,所以教育体验的效果会更加实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教育资源。
由于多种原因,乡土文化资源长期以“土气、低端”的形态被人忽略甚至遗忘,有效进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综合素质教育的比例非常低。因此,在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的同时,高校还存在对乡土文化资源发掘整理、宣传推广、创造运用的任务。
乡土文化的发掘整理和宣传推广工作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对乡土文化中的名人轶事要充分发掘,要用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热爱父老乡亲的精神和情操来教育学生,要用他们刻苦奋斗、有所作为的斗志去激励学生。要与时俱进,繁荣发展乡土文化中的地方文艺,让学生感受地方文艺的艺术魅力,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邵阳市委市政府主持整理的近200余册的《邵阳文库》已陆续出版,包括文选、典籍、人物、风物、研究等五大类,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军事、音乐、戏曲、美术、科技、商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众多内容。这是乡土文化整理利用的一件大好事,让一些处于被遗忘边缘的史实和邵阳籍名人浮出历史的地表。例如,隆回县籍著名历史学家李剑农,早年留学日本、英国,参与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运动,主持起草了湖南省宪法,先后出任湖南省省务院院长兼教育司长、湖南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长期担任国立师范学院、武汉大学教授,创立了晨光大学、隆回一中、松坡图书馆,在政治上、学术上都影响卓著。新宁县籍中科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与梁思成齐名,称为“南刘北梁”。大名鼎鼎的《声律启蒙》,其作者就是邵阳人,而且是出自车氏家族。其他如祁剧、布袋戏、花鼓戏、棕包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后继乏人,一方面亟待发掘整理。引导文学、艺术设计、历史等专业学生参与,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专业学习,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情感的提升,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高等教育要针对学生,面向社会。许多青年大学生、年轻人不愿意面对乡土文化的“故纸堆”,所以必须找准他们的有效需求进行教育。要坚持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努力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对于那些市场因素较强的项目,如滩头年画、雪峰山抗战遗址、荫家堂古村落等,要在学生领会传统文化、感受传统美德教育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在商务规划、创业创新上下功夫。利用外省、本省外地学生对乡土文化的陌生、好奇的心理,经常组织他们去参观游览魏源、蔡锷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实地考察体验观赏邵阳花鼓戏、布袋戏等地方文化,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敢为人先、以身许国、开放创新的精神品格,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国防、投身志愿者事业,欣赏、热爱并创造特色地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203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内容丰富、成分复杂,免不了有时代性、阶级性的局限,必要时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首先,要坚持与时俱进,找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增加地方文化新的内涵与新的表现形式。比如邵阳布袋戏剧目比较陈旧,表现形式老化、单一,我们要根据新时代新气象,创作新的剧目。如采用现代动漫等新技术形式来表演,更会赢得年轻人的喜爱。其次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魏源率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国内外都影响深远,但也有费大力气将祖坟迁葬江苏以求发达的迷信之举。梅山文化绚丽多彩、神奇悠久,同样存在某些迷信的不科学的糟粕成分。因而,在具体项目设计过程中必须有提纯的工作,注意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掘地方文化新时代的价值。
将乡土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完全可以对接地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邵阳学院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依法治校、改革兴校、人才强校、特色铸校”的办学方略,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等多个点位上与乡土文化有对接的可能性。基于乡土文化在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立德树人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议将乡土文化中的名人轶事、地方文艺等列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然后,制定为期五年总体规划,明确宗旨目标、实现路径、操作方法、考核标准等。
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原则、纪律和制度,也需要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从而获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确立长远规划,开展系列活动,从而达到久久为功。活动要分层次,有纯学术性的,有知识普及性的,有社会实践性的,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要善于运用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可以采取专家讲座、学术沙龙、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要加强指导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调整改进。
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做好具体项目设计,工作才能落地。例如,可以设置蔡锷专题,围绕蔡锷的军国民思想、蔡锷故居保护与发展、文学中的蔡锷形象等组织活动,可以邀请专家讲课,开设大学生论坛,欣赏《知音》《共和之路》等影视作品等。也可以就滩头年画、花瑶挑花、蓝印花布等引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开展工艺性方面实地调查、作品展览、学术研讨等。文学、历史、艺术等院系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方典籍整理方面开展多形式的活动,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科研项目、学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形式让学生来认识、理解、挖掘和创新乡土文化。要建立活动项目库,加强资料收集存档,及时评估效果,适时调整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