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磊
(山东政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5月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强调:“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所以,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努力实现青年大学生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的对接,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在政治方向方面的核心诉求,强调人才培养正确的方向性和过硬的政治性,注重跨学科学习,积极培养适合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的懂形势、知政策、看世界的全面复合型人才。这就对新时代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建设要求。
教育部2018年4月12日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2](以下简称《意见》)。该文件指出,要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严格落实形势与政策课的学分。要保证本、专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开课不断线。教育部专门发文提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若干意见,一方面凸显了当前国家层面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门课程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具体的课程建设中,要充分结合各学校实际情况,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形势与政策课程培育成为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能够深受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程之一。
新时代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和新态势。走在时代前沿的青年学生对形势政策的领悟将影响他们自身价值取向的形成、理想信念的塑造和政治素养的培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应该把个人的理想融合于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指导、规范个人理想,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实践中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3]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组成部分的形势与政策课,在提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规范他们的具体行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从当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情况来看,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因素影响,该课程在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该课程设立的初衷相去甚远。问题主要存在于课程实施、课程建设、教材内容等多个方面。在课程实施方面来看,目前全国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施有三种:一种是通过线上课程,以网络教学的方式开设课程;一种是线下实体性教学,充分发挥师生课堂互动的优势;再就是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目前广泛存在于国内各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中。
第一种适合师资较为紧缺的高校,但是因为网络教学的特性,一方面容易造成流于形式,学生为了刷课而刷课,很难达到形势与政策课设置的教育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则因为网络课程更新的滞后性,很难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第二种模式往往开设在师资和经费较为充裕的高校,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课堂的互动效果,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对当前形势与政策的关注动态,又可以第一时间向学生做好新时代最新理论成果和形势与政策发展的宣传与传播。但是,也会面临师资参差不齐的情况,造成课堂内容单调乏味,授课方式单一,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部分高校为了弥补前两种课程设置模式的不足和弊端,实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不过这一种模式在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整合上也存在一定难度。
就该课程建设的困难来看,根据目前部分高校的基本情况,大致可概括为三种:首先是师资短缺问题,这一点在大部分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其次是课程安排问题,根据《意见》中的学时和学分要求,加上形势与政策时效性强,造成难以和其他专业课程或者公共课程一样集中安排,所以往往出现排课困境。再次是经费问题,很多高校因为软硬件建设预算较大,所以往往将有限的经费用在专业课建设中,而对课程较为分散的形式与政策课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这三点已经成为当前困扰形势与政策课发展建设的基本瓶颈。
《意见》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树立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首先在指导思想方面,该课程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针对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在课程面向方面,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因材施教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根本,以教学相长为目标,根据形势发展要求、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并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和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保证课程内容的方向性、时效性和理论深度。
在课程效果方面,通过形势与政策课,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在第一时间推动我们党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进入课堂,实现入脑入心的教育教学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该课程理应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并逐步建设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就读期间的公共必修课。
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坚持多学科融合的理念。“形势与政策教育所讲述的内容均为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不是从属于某一个学科,……要讲清楚一个主题,常常需要调动多个学科的知识。”[4]根据《意见》要求,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课主要围绕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全面从严治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港澳台工作、国际关系与外交五大领域开展教育教学。
总之,要紧密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应有作用”[5]。努力贯彻方向与内容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学科融合与专业特色的统一等基本的课程建设原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在立足中国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开阔国际视野,既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又要有坚定的责任感。
大学阶段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和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起点。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已经成为时代所需,也是顺应学科发展趋势的合理选择。要解决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建设路径,建构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全新模式。
具体的教学管理中,积极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主干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负责全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及课程内容设置,教研室定期组织集体备课,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各二级学院做好课程协调,实现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在全校范围内的统一组织、统一管理架构,并根据具体的学院人才培养方案采取以专业为导向的灵活方案。
当前,由于课程时间安排较为分散,所以面临一定困难。根据《意见》要求,本科生每学期不低于8学时,共计2学分;专科生每学期不低于8学时,共计1学分。鉴于此,建议在全校每学期课程安排时,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直接植入每学年第一学期(共需要授课四个学期)的课程表,每月一次,既可以保证形势政策内容的时效性,又可以充实教学内容,充分积累教学资料。在大四上学期末统一导入成绩。当然,也可以根据相关专业的具体专业设置和教学实施方案,采取将形势与政策课与相关专业课融合授课的灵活方式,以更好地优化教学资源,避免内容重复。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大学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应在相关专业教师中遴选专业相近、理论功底深厚、视野开阔、授课方式新颖的教师担当主讲老师。考虑到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授课教师一般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尽量避免流动性过强的轮岗模式,便于集体备课和保证教学质量。
在形式方面,可以采取课堂讲授和形势政策报告、热点辩论等相结合的模式。争取每学期额外举行一场较高质量的形势政策报告,由本领域较知名专家主讲,分析解读当时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同时,“形势与政策教育要真正成为具有创新性的课程,就必须深刻认识和处理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7]。所以,还要不断加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严格要求授课教师不能忽视教学研究,及时关注形势与政策变化,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有机融合,确保教学方法和内容始终立于学科前沿。
课程建设必须有严密的考核体系(考查),才能保证教育教学效果。内容上,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前国内外的重要新形势和新热点等作为考核重点。方式上,应包括课堂表现、课程作业(学期小结)、结课测试(最后一个授课学期考试)。同时,要完善监督和激励机制,从内容上下功夫,让课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新时代高校的“两课”教学和课程建设中,要积极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主干课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切实保障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把这门课真正打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示范课。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让新时代的大学生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不断强化过硬的政治素养,真正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