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挺 任泽玉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01)
“后乡村社会”是目前中国农村的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它是指在大多数保留传统结构的基础上,由于现代的科技、文化和市场等因素的渗透,农村人际关系与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后乡土社会”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乡下人们不再落后和封闭,反而更加开放和进步。以民生为主的乡土社会,如今农业劳作不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大量农民工外出工作,乡村土地出现闲置状态。其次,农村人口进入高度流动和不确定状态。越来越多的乡民离开村庄外出寻找就业机会。这些乡民跟随机会不断改变工作类型,而机会的不确定性导致村民流动的不确定性。最后,传统的“治理法则”的崩溃和长者权威的边缘化。现代化思潮的影响使农村社会关系结构打破了封闭和低流动性的本质,传统的礼仪规范被破坏,改变了以血缘、地缘和传统族长权威为基础的传统秩序。
代际关系主要指因血缘关系而产生的家庭联系,一般指父辈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代际关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接力”和“反馈”,意味着父辈生养孩子,孩子自然有义务赡养父母。这样的平衡关系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的体现,与外国的代际关系有很大的不同。
党家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快,村里的亲属关系和地缘政治关系逐渐向外扩大,转变为商业关系。在传统的乡土社会,党家村的老人跟随自己的小儿子生活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和父母住在一起,有很多老人独自留下来生活。可以看出,农村社会结构的改变是由于人们的利益性导致的,使得乡土社会关系发生改变,代际关系随之改变。
党家村是一个典型的同组姻亲村庄,人口较为稠密,邻里关系亲近,会经常来往和组织活动。近年来,党家村的人口由于受到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年轻人因寻求更多发展机会而离开家乡外出打工。随着发展旅游产业,村内外出人员渐渐回来,他们对于“同乡”概念有了新的认识,不单是同族有血缘关系的人称为“同乡”,场域观念逐渐被打破。地缘关系的改变使得乡民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所以市场化的包容和开放性给农村社会发展创造了机会。
地缘关系的扩大和发展,使得乡民们的地理范围也在扩大。乡村的地缘意识逐渐模糊,村落与村落、村落与城镇之间的界限基本消除,地缘关系出现不同的划分,农村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党家村是个世代同族生活且注重宗族礼仪的村落,村子中有党、贾祖祠。党祖祠位于村子的北部位置,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具有很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目前党家村保存最好、最大的祠堂,也是宗族讨论大事和开展重要活动的场所。另外一座祠堂就是贾祖祠,位于党祖祠西侧,建造于清朝嘉庆年间,是保存较为完好的贾氏宗祠,也是村子开展主要活动以及祭祀的场所。
党家村年长者和村干部对宗族观念非常重视,虽然宗族关系在血缘关系下逐渐淡化,但是党家村内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尊崇孝道”和“家庭和睦”依旧是党家村民众所遵从的。每逢节日都会有祭祖仪式,村里人以及远在外地的人都会赶回来参加。总体来看,党家村年长者对宗族关系比较看重,年轻人对于宗族观念比较理性。
对于党村的社会现状,土地收入不再是农民的唯一收入来源,形成了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和文化体验。基于血缘关系和区域关系,农民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打破了传统,开始走向市场化。新农村的转型和建设,推动了党家村的经济发展,农民的社会关系得到了更新和改变。重建旧的社会关系中,市场经济为主导是传统的亲属关系、经济关系和各种社会关系重新塑造的重要条件。
2003年之前,党家村仍然是一个破旧落后的自然村。2003年之后,党家村以自身优势保护和挖掘古村落遗址项目,转换发展方式。党家村的村民不仅耕种,而且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和社会发展趋势的作用获得了更多的有利条件。另外,党家村完成了明清两代古建筑的发掘和保护,已经转变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新社会经济模式。对比传统的乡土社会关系,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为党家村乡民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乡民间的社会关系结构变得更加紧密和开放,乡村长者权威开始衰弱,并向经济、政治权力过渡。开放性资源分配意味着给村民带来了更多不同形式的社会资源,表明新的社会经济形式已经改变了传统乡土社会的关系网络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