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 爽
2018年11月8日,是中国第十九个记者节。当晚第五届“好记者讲好故事”——2018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并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
“好记者讲好故事”是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记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加强新闻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该活动自2014年举办以来,全国新闻战线共有5万多人次编辑记者参加了“好记者讲好故事”的演讲活动。经过层层选拔,其中的53名优秀记者代表全国新闻界走上了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的演讲台,在全国举办了70多场报告会,18000多名编辑记者和新闻院校师生参加,整个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延伸拓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闻院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新闻人才的历史重任。为切实提高新闻人才培养质量,开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新局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2018年12月8日召开的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上,教指委向全国新闻院校发起“好记者讲好故事”进校园活动倡议,借助平台和资源优势,运用新媒体等现代化手段与传播方式,持续推动“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进心灵,让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传播到更多的新闻院校,让好记者对职业的忠诚和坚守影响到更多的新闻学子。倡议自发出以来,已经得到106所学校的响应和支持,在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载体、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模式等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总看法,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新闻舆论事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是新时代高等学校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行业进入融合时代,新闻舆论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闻院系的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闻教育改革备受关注,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如何创新发展更是新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早在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要求加强对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由于长期以来的思维惯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偏理论、课难教、学生不爱学的情况屡见不鲜。虽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如何破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瓶颈与困局?“好记者讲好故事”进校园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途径。
第一,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新载体。“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每年从全国范围内选拔一批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突出表现、得到新闻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的优秀记者,讲述他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精彩故事,诠释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路、方法和成绩、效果。该活动在给广大新闻工作者以启迪和思考的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优秀记者与新闻学子面对面交流,讲述自己在新闻一线采访的经历和切身感受,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悟,成为理论教学的案例补充,成为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的融入体验式教学。通过创新教育载体,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宏大的概念落细落小落实,从而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
第二,明确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记协理事会代表及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时,对新闻工作者提出四点希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新闻取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③总书记提出的“四向四做”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次创新发展,为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明确标准,指明了前进方向。“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是新闻战线贯彻落实“四向四做”的生动实践,在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新闻工作者所具备的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为新闻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明确了目标。
第三,构建了实践反哺理论的新范式。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本途径。在实践的基础上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的必然要求。④新闻院校是开展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培养新闻舆论工作后备人才的重要阵地,新闻业界的实践则是检验理论研究正确与否、人才培养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新闻传播学科重实践的属性,要求新闻院校在教学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知识对理论知识的反哺,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创新理论发展。“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为新闻实践哺育理论构建了新范式,如何挖掘选题、讲好故事、创新报道形式,实践出真知。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媒体格局和传媒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愈发复杂。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在价值观方面面临着多种选择,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受到了剧烈的冲击。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加强新闻后备人才的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新闻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好记者讲好故事”则为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提供了有力抓手。
第一,开辟了课程思政的领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⑥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也明确要求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多年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说教味浓、影响力小、传播效果差等问题,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困扰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难题。“好记者讲好故事”通过“讲故事”来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闻传播课程思政开辟了新领域。首先,讲故事是人类的基本表达,也是人类最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其次,讲故事传递价值观。第五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的优秀记者《光明日报》郑晋民通过讲述王继才28年如一日坚守开山岛的故事传递了新时代的楷模精神;《人民日报》张烁通过采访钟扬、赵家和、张丽莉这些敬业奉献、无私忘我的共产党员,讴歌了信仰的力量。任何细小的、个人化事件都与宏大的国家主题和时代旋律相连,记者们在讲述这些故事的同时,也向人们传递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最后,讲故事是最好的传播。成长在网络时代的青年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练就了迅速获取资讯的本领,会利用网络,也依赖网络,易受网络的影响。要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进他们的心坎,必须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要学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拓宽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渠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信仰、信念、信心,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至关重要,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学生只有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在新闻传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他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⑦
在加强新闻人才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新闻院校普遍开设了媒介伦理与法规、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课程。但随着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网络传播中杂乱的“主义”和立场对学生价值观进行了解构与重建,单纯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面对新形势,除了深挖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好记者讲好故事”进校园活动可以成为强化新闻学子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手段。
纵观五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处处闪烁着新闻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职业理想的精神光芒。新华社记者刘万利讲述了自己辗转三个战场的7年战地报道经历;西藏电视台记者泽仁拉姆讲述了自己翻越三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淌过若干条河流,穿越沼泽地和陡峭山路,遭遇车祸险些丧命的采访故事;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记者杜鹃分享了她在海拔5450米的冰封哨卡蹲点7天7夜,克服高寒缺氧剧烈头痛,坚持讲述英雄故事的宝贵经历;新华社记者汤计介绍了自己用9年时间报道推动呼格案沉冤昭雪……记者们深入基层,扎根一线,用双脚丈量新时代,用笔墨记录国家前行的脚步,用新闻传播中国声音,用一个个有情感、有温度、有力量的好故事展示了新闻工作者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以及对职业理想的坚守,引发了新闻学子的强烈共鸣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正如上海大学2018级本科生周千力所说:“笔、话筒、镜头,记录着、改变着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报道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牺牲,记者们却甘之如饴。我看到了新闻人的坚守与无畏。我想这些故事,彼此虽不相同却体现出一样纯粹的信念,就是新闻理想的具象化体现。”⑧
第三,夯实了专业素养教育的根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四力”的要求,不仅是新闻宣传工作者提高能力本领的方法,更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是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与发展。
“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是新闻战线增强“四力”、加强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优秀记者张烁从前辈告诫自己的两句话讲起:要想把采访做得生动,就要学会“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蹲在田埂上找感觉”。“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是要着眼时代大局,把握“大势”“大事”;“蹲在田埂上找感觉”是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脚力”,把采访做得扎实、深入。《光明日报》记者郑晋民在报道时代楷模王继才的过程中,不到5年时间9次上岛,了解了真正的开山岛和真实的王继才,充分调动眼力和脑力,深入观察和思考平凡英雄背后的初心伟力,最后运用笔力,写出了人民大众点赞的好稿。
时代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为当代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但这也使得一些新闻工作者滋生了懒惰的心理,不愿深入基层和一线,不愿走近新闻现场,不愿与采访对象同频共振。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假新闻和新闻伦理失范等事件,致使许多新闻媒体陷入了信任危机。面对这种情况,新闻院校作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不断夯实新闻专业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的新闻专业学习和实践中,做到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坚持实事求是。与此同时,通过大力推动“好记者讲好故事”进校园、进课堂,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学子搭建交流与对话的平台。记者们结合自己的报道采访经验与学生们交流讲好中国故事的体会和感悟,极大地丰富了新闻专业素养教育的内涵,为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夯实了专业根基。
五年来,“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引导和激励新闻工作者讲亲历故事、谈采访过程、说内心感受,在讲好时代故事中反映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在讲述记者好作风中展示新闻的力量,成为传播中国声音、引导社会舆论、树立记者形象、推动队伍建设的创新平台。通过此活动涌现出了一批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们坚定的政治素质,崇高的新闻理想,扎实的工作作风,精湛的专业技能也为新闻院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方向。
第一,坚持党性原则,培养“四个意识”与家国情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把党性原则放在第一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使得今天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面临时代难题。新闻院校作为新闻舆论后备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牢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将党性原则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与此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围绕国情、社情,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做“心中有国家,眼中有人民”的新闻学子。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理论品质,也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应遵循的根本规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今天,轻点鼠标便可纵览天下大事,不到现场也能知晓风云变幻,许多新闻工作者淡忘了“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的原则宗旨。因此,新闻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扎根基层、贴近人民、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通过调查研究获取一手资料,通过亲身观察还原事实真相,通过深入思考回应时代关切,通过专业所学呈现客观报道。
第三,坚持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亟需通晓国际新闻传播规律,具备国际视野,善讲中国故事的专门人才在全球范围广泛传播。新闻院校应有服务大局的意识,主动为国家培养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使其成为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立场的阐释者、中国形象的塑造者和中国利益的维护者。
第四,坚持融合发展思路,强化全媒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传播形态,新的媒介环境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一专多能”的要求,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更是要求新闻人才会使善用“十八般兵器”,能够适应多平台、多渠道的新闻采制与传播。面临新任务、新挑战,新闻院校应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横向交叉融合,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融入技术变革新趋势、媒体融合新动向和行业发展新动态,培养媒体融合时代从事新闻舆论工作的行家里手。
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新闻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新闻院校应主动回应时代关切,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创新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以“好记者讲好故事”为抓手,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开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新局面,为党和人民培养一支政治素养高、新闻理念正、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好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队伍,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注释:
① 张华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和发展》,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030/c40531-29616043.html。
②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220/c64094-28136289.html.
③ 郑保卫:《坚定方向 做好导向 确立志向 把握取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11·7”讲话》,《中国记者》,2017年第1期。
④ 董振华:《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光明日报》,2018年5月22日02评论版。
⑤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03/c_1122774230.htm。
⑥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⑦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10/c_1123408400.htm。
⑧ 资料来源于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起的“好记者讲话故事”进校园活动的反馈。
⑨ 《宣传思想队伍如何切实增强“四力”》,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8-10/30/c_137568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