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师范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对高校实行领导的重要依托,承担着宣传、弘扬先进理念,推动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培育、发展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等重大历史使命。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主要由院系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组成,二者隶属于同一个党总支管理。然而,从总体趋势看,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存在着分头建设、各自为政的问题,融合意识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也无益于各支部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进。因此,积极开展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的互联共建,不断探索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模式,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手段,对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是加强师生交流行之有效的办法,有助于对大学生党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助于教师教育理念、方法的改革创新。近年来,许多高校顺应这一形势,鼓励基层党支部积极开展共建活动。然而,由于对共建的内涵缺乏清楚认识,未能着力思考共建的内容和效果,师生党支部共建只停留在注重表面工作和完成政治任务的阶段,共建活动实效并不尽如人意。综合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从已开展的共建活动来看,由于缺乏制度约束和经费支持,一些教工支部只是把与学生支部共建当做完成上级党组织下达的硬性任务,以应付完成为目的。共建形式主要以上党课、召开支部交流会、组织参观活动为主,追求活动的宣传效应,较少思考内容的规划与设计,无论学生党员还是教工党员对参加此类活动都没有太高的积极性。通过在某校展开的调查发现,党员对支部共建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的评价不高。不少党员认为共建活动形式丰富,效果较好,但更多的党员认为效果一般,形式大于内容,未达到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指导的作用。在影响共建活动质量的因素方面,很多党员认为形式单调、老套,工作、学业紧张,经费不足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实施师生党支部共建的初衷是增加学生党员向教工党员学习的机会,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工党员各项业务的顺利推进。然而,目前已开展的共建活动往往只侧重共建的启动而忽视共建的延续,没有长远的规划和方案,也没有具体的推进措施和步骤。活动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场面热火朝天,活动一结束,除了写总结写心得应付上级检查外,没有后续跟进方案,活动过程中提出的好建议好观点也没有予以落实。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支部没有定期组织共建活动,只有在上级党委要求的时候才会举办。如此重启动轻延续的共建只会让人们模糊共建的价值,忽视共建的社会意义,难以达到师生党支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效果。
师生党支部共建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举措,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保障,对其的考核评价也应有别于单纯的教工党支部或学生党支部考评标准。然而,现有的共建活动并未实现制度化和常态化,对共建成效的考核也只是在教工党支部或学生党支部考评中作为其中的一项创新性指标进行评价。这样就使共建活动缺乏长期推行的后劲,也很难全面、客观地反映共建团队在组织活动中发挥的实际成效,既无法确保共建联动的规范性,也使共建活动处在完成政治任务的临时性举措这一尴尬境地,难以形成长效性。
在高校中,衡量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指标是学生党支部建设和学生党员培养情况。然而目前学生支部普遍存在着“重发展、轻培养”的问题,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前表现优秀,入党后则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而学生支部的党员发展任务繁重,党员队伍素质提升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工党员的模范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实行师生党支部协同共建势在必行。通过将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性和共通性,这为师生党支部协同共建提供了重要的可行性支撑。
高校中的师生党支部一般以院系为单位设置,隶属于同一党总支,教工支部的党员大多是学生党员的任课教师,而负责学生工作的分管领导和辅导员则基本处于学生支部,这为共建提供了先天的同一性和便利性,有利于将共建落到实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方合力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党支部是组织联系优秀师生的重要纽带,在制定党建目标、策划党建内容、彰显党建特色等方面具有诸多共通性,同一隶属性也便利于双方找到共同的空余时间,使党建活动的开展更加机动灵活。
教工党支部中大部分成员是长期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党员,他们是高校担负人才培养任务的中坚力量。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不能把思政教育只当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然而,大学课堂中教师“上课来,下课走”的情况较普遍。在调查影响学生党员和教工党员联系的因素时,有接近九成的学生选择了缺乏有效交流平台。通过师生党支部协同共建,教工党员可以在思想教育、学习、实践等方面给予学生党员指导和帮助,并通过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学生中形成辐射效应。教工支部人员相对固定,支部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而学生党员年轻有朝气,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共建有利于激发高校党建工作的活力,并能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实现教学相长。
由于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科研、教学压力,许多教工党员在课后很少与学生接触。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工党员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不是很明显。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选择了多次得到教工党员的指导和帮助,一半以上学生偶尔得到过帮助,不少学生从未得到过教工党员的指导,入党介绍人与学生联系的内容也以传达党支部意见为主。与此同时,绝大部分受访师生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大部分学生表示希望能得到优秀教工党员在思想、生活、学业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大部分的教工党员学生党员认为有必要开展师生党支部共建。教工党员思想成熟、经验丰富,学生党员思维活跃、热情开朗,开展师生党支部共建活动有助于双方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双赢。
师生党支部协同共建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之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建立完善的制度,找到合适的方法和内容,才能使共建达到预期效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
完善的师生党支部共建制度是共建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也是共建形成长效机制的有力基础。师生党支部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共建活动高效有序开展。首先,高校党委应当将师生支部共建列入工作计划,制定详细的共建方案和相关规章制度,为共建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和理论指导,共建方案应当兼顾基层党支部建设与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兼顾教师发展与学生培养;其次是要定期召开师生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联席会议以对共建工作进行总结和反馈,共建活动内容应有详细记录,共建活动中产生的新思路、好建议应及时制定后续跟进方案,以使共建活动具备长效性;最后还应给予师生支部开展共建活动必要的经费和场地支持,以确保师生共建活动的顺利开展[1]。
为促进师生党支部共建活动的长效性,还应建立一套完备的考评奖惩机制,通过设置一定的奖励措施激励师生积极参加共建活动,对消极懈怠的也应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党支部目标管理体系中引入量化考核方式,党支部工作实绩可以根据教学、科研、管理等业务完成的效果来进行评鉴。教师党员的年终考核、推优评先,学生党员的奖助学金评定等均应参考其参与共建活动的情况。鉴于组织共建活动需要在本职的教学、管理、学习之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提升人员积极性,可以将师生党支部书记及支部委员工作量纳入教学工作量或学生综合测评指标中,优先予以推优表彰[2]。完善的考评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党员参与共建活动的积极性,并将党支部建设与教学、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师生党支部共建要取得实效离不开一套好的形式和方法,必须充分利用师生党员的不同特性,发挥教工支部在共建中的主导性,结合青年学生的活力与朝气,不断加强双方的互动性。从形式上看,可以采取学术论坛、专题讲座、创新创业指导等多种方式,以本专业教师党员为主导,邀请校外相关专业的专家作为主讲人,将专业发展前沿动态与学生专业学习中的焦点问题和重点内容紧密结合,以教促学,激发学生党员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不断拓展其知识面,并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和提高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党员是共建支部的新鲜血液,他们思想活跃,热情肯干,通过参加志愿者组织、党员先锋岗,学生党员可以深入了解其他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困难,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为同学服务,并及时将收集的问题反馈给共建支部,对学院发展中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以及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实现教工支部与学生支部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学院的发展。
由人才培养中矛盾的特殊性决定,在上述共性教育之外,建立教工党员与学生党员的个体对接也是共建形式的重要一环。教育讲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共建中可以开展专项辅导助学,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可以实施分类专项指导。例如针对新生开展的入学教育、心理辅导,既可以配合辅导员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可以充分展现基层党支部的影响力;针对高年级学生则应侧重于帮助其确立自身的发展目标;对于毕业班的学生而言,则根据其方向选择,由教工党员实行一对一指导:为准备考研的学生解决备考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为准备就业的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等等。实行共建个体对接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共建对象的相对稳定性,以使师生党员的沟通更加顺畅,教育更具针对性,共建措施的落实更加高效。
高校党支部共建活动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共建内容要紧紧围绕该目标进行。当前,高校的三大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知识和服务社会,党支部共建目标也应围绕这三大职能,将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与教学、科研和社会工作相结合,力争使学生成才,教师成功,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共建内容上,共建党支部应从自身专业特点出发,找到师生对接的结合点,制定出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共建方案。共建内容可以是优秀教工党员主持的政治理论学习、好书推荐会、学习经验交流会,充分发挥教工党员的专业特长和模范引领作用,为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帮助;也可以是学生党员主持的学院和教师发展建言献策座谈会,站在学生的视角对教师教学、学院管理提出自己的见解。活动不拘泥于单纯的理论说教,而要着眼于以党建促学生成长,以党建带学院发展,围绕“教与教师”“学与学生”等相关问题实现师生双向交流与沟通。活动可以邀请非党员教师与学生参加,以拓展支部活动的辐射面,提高支部的影响力[3]。此外,新型共建模式还可以走出校园,主体也不仅限于教师和学生,共建支部可以进工厂、进乡村、进社区,结合专业优势开展志愿者服务、科技下乡、送法下乡、心理咨询等社会实践活动,使高校基层党支部在加强自身组织建设的同时服务社会,既赋予党建新的内涵,丰富共建的主题,也充分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倡导师生党支部共建并不与党支部自身建设相矛盾,二者是高校党支部建设过程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共建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自建。在教工支部与学生支部协同发展过程中,二者都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党性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书、学习相结合,使之常态化、实效化,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先锋模范意识。教工党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注意与学生党员的交流互动,要从单纯的“教书匠”向“专业导师”“心灵导师”方向靠拢。学生党员则要以教工党员为榜样,虚心向教工党员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积极参与教师开展的教学科研活动,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
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喜欢接触新事物,传统党建模式单调、枯燥,很难真正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信息时代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共建模式必将成为党支部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师生受时间和空间制约,能够真正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有限。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建师生党支部共建工作网络平台,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为广大师生提供政治理论学习和交流讨论心得的新平台,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也能够与教师平等交流,畅所欲言[4]。通过党建微课堂、微信公众号、微博、QQ群等网络媒体平台,创建图片、文字、视频等相结合的资源共享模式,既丰富共建活动的内容,也为线上活动的宣传、总结、反馈提供重要载体。
综上,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工作仍然处于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在取得初步效果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师生党员个体对接的想法只有在规模相对较小的学院中才能真正落实,对于一些学生支部规模较大的院校,“一对一”结对活动难以覆盖到所有的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学生支部中培养成熟的学生党员干部往往是大三、大四的学生,面临着考研、就业等压力,无法全身心投入共建活动中,而大一、大二的学生党员虽有工作热情但缺乏工作经验,且数量相对较少。总之,全体师生党员应当继续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改进,坚定信念,与时俱进,发挥好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并引领广大师生党员于教学相长的实践中追寻真理,实现个人成才与学院发展、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