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升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81)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获得了长足进步,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也是整个职业教育的擎天之柱。高职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的中坚力量。可以说,中国高职教育已经成长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综合型流派,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探索出不少可贵经验。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高职教育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具有长期性、共同性的特点,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顽疾”,本文把它们定义为难题。这些难题极大地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我们应该通过富有成效的举措,破解这些难题,实现高职院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不断发展的社会总是对高职院校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不同,竞争的内容就不同,难题自然也就不同。我国高职院校的难题在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一些难题解决了,伴随着新的发展,又会出现另外一些不同的难题。高职院校正是在难题的不断出现和解决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例如,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在十三五期间最突出的难题是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土地资源不达标、学校办学特色不鲜明等。经过五年的发展,以上这几个问题都逐渐得到解决。学院在基本完成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各项任务后,又提出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目标与任务。基于新的目标定位和要求,学校的难题是什么?这是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共性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多角度、有质量的思考研究。
第一,在进行难题研究时把高职院校置放于新的方位体系中进行考虑。这里的新方位指国家与区域的新方位,也指学校的新方位。例如,我国综合国力第二就是我们考虑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宏观新方位。为此,我们就需要考虑在全世界找到高职院校发展的新机遇。
第二,在难题研究时要用不断更新的新理念、新标准。理念新旧所反映出来的难题不尽相同。例如,跨界发展的理念,会让我们不断寻求校企合作,小班教学的理念会让我们感受到空间资源的不足等问题。
第三,在难题研究时要把长远与近期结合起来进行把握。难题自然属于问题,但有些问题却不一定是难题。难题是比较难以解决的,事关发展本质的大问题。因此,立足当前与长远两个时间维度,才能较好地把握与解决难题。
第四,从分散走向集中,凝练难题,形成难题共识。高职院校发展中会有许多问题,有许多难题。掌握发现问题和难题的方法路径,形成难题攻关项目,是解决难题的第一步。我们应不断把分散的问题聚焦成为难题,抓住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本质性的、关键性难题入手,形成学校难题库,进而逐一予以解决。
难题共识就是高职院校办学不同层级的主体形成关于学校发展困境、问题的集体认知并达成一致意见。难题共识是学校发展共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难题共识对于促进学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难题共识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汇聚力量、凝聚人心的过程。难题共识的达成更加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利于汇聚更大的事业发展的力量。难题共识是难题得到解决的逻辑起点,它能够使高职院校高效地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为了形成难题共识,首先要统一思想,形成统一理念。思想理念是否统一关系着能否形成难题共识。例如,关于校企合作股份制理念。校企合作要跃上新层次,就应当形成明晰的权责利边界,形成稳定长效的机制与管理方式。股份制办学就能够顺应这种发展要求。如果能够统一思想与理念,则达成以股份制解决校企合作难题的共识就较为容易。第二要用科学的、民主的方式达成难题共识。科学的方式对于达成难题共识是不可或缺的。科学的方式在这里主要包括正确的价值引领、合理的征集难题的方式以及必要的决策程序。学校必须要对广大干部教师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事业氛围,要利用学校的管理机制,发出难题征集通知书,要坚持决策的程序。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达成难题共识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扬民主,努力使人们广泛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确定的难题是人们公认的难题。
高职院校在办学经费方面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经费普遍不足。国家规定的生均12 000元拨款标准在许多地方没有落实,而地方政府上报的数字却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家标准。这里有一个主要原因,即地方政府对国家政策标准的理解不透彻。二是经费配置严重不均衡,存在两极现象。一些地方对高职院校生均拨款达到了几万元,有些地方却不到6 000元,还有许多地方宁可投更多的钱搞城市建设,也不愿意投资高职教育。在一些院校,除去人头经费与基本运行费用,再无其他发展性经费。许多院校办学经费的紧张、不足,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就全国范围内而言,高职院校教师的收入也是整个高等教育中最低的,有的地方,高职院校甚至低于中小学校教师的薪资水平。
高职院校总体办学条件与本科院校有一定差距。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距离国家标准差距较大。校园占地面积、空间资源、师资数量等差距更大。
我国近些年陆续出台了一些促进职业教育或高职教育的制度文件,它们体现了相对系统的职业教育思想,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在逐步确立。这些制度文件只要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落到实处,我国高职教育必然会形成一种模式,在国际范围内发挥后发优势,成为强大中国的一个标志。然而,就全国范围而言,这些制度文件距离落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家职业教育或专门的高职教育利好政策并未转化成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政策转化的及时性,二是政策落实的敏感性。前者是针对地方政府而言的,后者是针对高职院校而言的。
我国高职院校有省一级政府举办的,也有地市一级政府举办的。国家和省里下发的文件由于缺乏地方出台的相应的配套文件,因而在地方很难及时落实。由于高职院校在本地属于少数,因此,当地一般不会出台或很少及时出台与国家及省里相匹配的支持高职院校发展的文件。而在本地办事,职能部门必须要看当地政府文件,这就使地方高职院校办事举步维艰。
另外,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中,也不能及时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致使学校发展滞后。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大体存在三种类型:理念创新型院校、紧跟政策型院校、保守型院校。理念创新型院校比较超前,发展迅速,有自己独到的办学理念、办学方法。这类院校走在许多政策之前,为国家政策的出台提供了一些实践经验。这类院校在全国大概超不过30所。紧跟政策型院校能够按照国家与地方政策办学,它们缺乏自己的办学理念与方法,政策怎么规定就怎么办。这类院校既不超前,也不落后。问题是,它们往往被红头文件牵着鼻子走,人们疲于应付。这类院校占高职院校的2/3以上。保守型院校在办学上或定位不准或流于形式,在教学方面满足于完成课堂基本任务,缺乏促进教师发展意识,缺乏跨界合作教育,对于上级政策处于应付状态。这类院校大概占高职院校总数的1/10左右。
国家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从中职教育到职业博士培养的完整体系,但如何形成这一体系,目前尚未有明确的举措。我国现有1 300多所高职院校,有的具有几十年的悠久历史,办学实力远胜过一些本科院校,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其实力不是一般本科所能企及的。有一个现象,当前国家政策不允许升本,但每年全国总会有几十所高职专科升本。因此,国家不应该一味地限制升本,如果能形成这方面的政策标准将会更加有利于高职院校的稳定与发展。
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宏观政策支持、鼓励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了较好的宏观政策依据。但校企合作中微观层面的一些问题却始终难以解决。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积极性如何调动,校企合作牵头主体如何上升为制度,如何保证校企合作的质量,企业与学校如何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如何开发课程,如何推进教学,政府如何才能在校企合作中发挥有效作用,等等,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效果,在操作层面均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凡涉及到双主体的合作,都应该而且必须有各种层面的制度作为依据。因为全国范围内1 000多所高职院校的情况千差万别,这是由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宏观政策被创造性加以利用的院校实际上仅占所有院校的一小部分。政策如果总是宏观的,其约束力往往十分有限,这样就会给保守型的人留下了止步不前的说辞,势必影响合作的持久性。
就全国高职院校而言,学校内部治理水平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也成为高职教育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主要有学校管理主体理念较为落后、规范化水平不高、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与方法不够科学合理等问题。治理水平不高,会严重影响办学活力和办学质量。
一是转变观念,提高对高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职业教育更是国之大计,关乎国家产业发展质量,是国家经济的“基石性”教育。各地应该减少一些形象工程,集中财力办好一两所职业大学,办好这件惠及民生的大事。在一些荣誉称号,如文明城市的评比中,应加大对教育、职业教育投资的考评力度。
二是加大督察力度,让各地教育督学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设立在各级政府的督学机构应当加大对高职教育经费依法依规落实的督察,要把督察的情况及时向上一级政府反映,向本级党委政府通报。此类督察应当成为常规,形成制度。
三是国家应真正启动院校亮黄牌以及淘汰制度。对经费投入不达标的院校亮黄牌,限制招生。也应当关掉一些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办学质量差的院校,起到警示作用。
第一,必须提高各级政府与学校的办学条件标准意识。国家标准早已制定,但许多地方和学校却缺乏标准意识。这些地方和学校往往是在考虑学校升格时,才搬出标准进行比对。由于省市对这一国家标准的政策理解不尽相同,所以平时很少能够按照标准创造办学条件。这就需要学校主动和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进行沟通,明确标准。一般而言,地方政府比较重视学校的安全稳定,学校先从这个角度开始,效果会更好。许多院校近些年扩招了许多学生,原先设计容纳几千人的校园,竟然有一万余人学习生活其中,空间资源严重不足,安全隐患到处存在。如果不按照生均资源概念扩建学校,必然后患无穷。倘若学校领导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就应当会书面向党委政府报告,以便解决难题,消除隐患。也就是说,促进学校达标,不仅仅是为了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办学安全。
第二,学校要多与政府部门沟通办学的条件差距,寻求支持。“政府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宏观指导和微观控制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1]6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支持是最根本的支持,为此,应加大与政府沟通的力度。一是锲而不舍的沟通,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至问题解决。二是进行不同层次的沟通,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当地最高领导,要把问题摆在所有领导面前。三是把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结合起来。同时,政府也应主动了解高职院校办学需求,从条件上予以大力支持,力避衙门作风、官僚作风。“在一个地方实施一种职业教育,对于这地方上的进展,很有关系,因为所造就的人才,能使生活上某种事业发达。”[2]395政府领导要提高认识,到学校检查指导,要本着帮助学校解决难题的目的,来一次,就要至少解决一个难题。学校校长应该是教育家,而不应该是成天为了资源到处跑的社会活动家,真正做到让学校领导把心思用在教育教学等业务工作上来。
第三,学校要大力引进社会资源,改善办学条件。跨界合作教育是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不可回避的举措。只要开展跨界合作教育,就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为高职教育运筹资源。国家已经出台了支持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的政策,学校应当利用好这个政策。校企合作如果上升到资源方面,就说明它进入到了实质性阶段。有的高职院校的领导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不缺乏资源,因此就没有必要进行校企合作。这种理解委实偏颇。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利用资源,而是为了给师生创造在真实的环境当中实践锻炼的机会。倘若能够实现资源的互相利用,校企合作就会更加稳定,就会走向全面与深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国家级优质院校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改善了办学环境条件。这种做法使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
第一,应当明确规定,如果本级政府没有出台相关政策,就遵照上一级或更上一级政府文件制度执行。
第二,应当把相关政策的制定作为本级政府分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并予以考评。对于任何一级政府而言,都应当把持续重视的一件事情上升为制度文件。各级政府都应当对执行上级制度文件情况定期进行总结梳理。例如,2018年,市委市政府共计收到多少上级文件,有多少已经转换成了市一级文件制度,有多少正在研究制定,有多少还没有作出反应。
第三,高职院校应当第一时间向本级政府反映自己所了解到的国家以及省级文件制度,对本级政府制定文件做出建议。
第一,落实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努力形成职业教育体系。“根据不同地位,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实际情况,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和人才规格研究,鼓励和允许一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专业或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学校,积极探索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鼓励更大院校举办专业硕士,以便高等职业教育形成全面体系。”[3]318
第二,明确标准、类型以便发展、形成与“中国创造”相协调的高职教育层次。国家完全可以出台政策,制定标准,允许达到一定条件与标准的专科高职院校升为本科高职院校,但对改变类型的院校要严禁。
在同一个类型同一个层次提高质量是一种发展,在同一个类型突破层次更是一种发展,国家都应当予以支持。制定标准、规定一个层次最低办学年限这一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这样既有利于达不到标准与年限的学校在原来层次上安心办学,又有利于一些老牌专科高职跃层发展。
第三,满足人民愿望,多办职业本科,让更多的学生能通过应用技术本科获得学历和能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也包括对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快速提高,他们对子女上大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强烈的愿望。在农村地区调研中,我们注意到,许多人家宁可花比一般专科学校高很多的学费,也要让孩子上三本,而三本的教学质量又难以保障,致使大家颇有微词。另外,一些以师范为主的新建本科在应用技术教育方面缺乏基础,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在现有专科高职院校的基础上组建一批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是满足人民对更高层次教育需求的必由之路。
第一,出台更加具体而微的校企合作制度文件。有国家宏观制度文件的覆盖,学校就可以创造性地与企业展开合作。宏观的制度政策往往只是一件事情的开始,是初期阶段。宏观政策走向微观,就会成为标准。发达国家,在教育方面出台了许多标准,值得我们学习。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了几十年,制度在面上的覆盖已基本完成,到了向纵深推进的时候了,也就是说,进入到制度文件从宏观走向微观,出台标准的阶段了。
国家这些年出台的校企合作文件一是没有走向微观,二是省市层面在操作上没有推出有效果的制度。我国三级文件在表述上大多如出一辙,这是地方缺乏思考和实践的表现。严格来说,国家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制度文件应该是宏观的。我国是个大国,学校多,各地的经济发展又不尽相同,国家的制度文件只有宏观,才能为地方制定中微观层面制度文件留有余地。省一级在这方面的制度文件可以是中微观层面的。市一级的校企合作就应该是微观的,可以操作的。然而,一些省市的校企合作文件大部分照抄国家制度文件内容。这样的文件到了学校很难操作。
第二,地方政府应当发挥好校企合作的牵头作用。我们之所以强调“政产学研”,就是因为政府在这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有政府牵头,校企才可能实现更加有效的合作,这主要基于政府的权威性以及对社会事务和资源的管理。有一些地方政府倾力抓招商引资,抓税收,这当然能推动经济发展。但是,社会结构内部的增力问题长期以来却被严重忽视了。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角度来看,不同的社会结构产生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效果是不同的。高职院校是一种社会元素,企业是一种元素,单一元素问题被政府重视,但这两种元素排列组合问题却没有被重视。它们的合作产生的经济、社会拉动力会大大超过它们各自独立运行产生的力量。因此,政府一定要重视社会不同机构直接的合作,重视校企合作。政府重视的表现主要有政策支持、经费支持以及牵头组织等方面。政府牵头在校企合作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必要的、不可替代的。
第三,应当尽快通过减免税收、奖励等措施提高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积极性。笔者在与一些名企管理层交谈中了解到,企业并不清楚国家有校企合作企业减免税收的宏观政策。这项政策什么时候落地实施了,什么时候职业教育才能办的更好。但由谁去推动这件事,目前似乎并不明确。
第四,学校应当主动担当,创造性地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直接的受益方是学校,当然也有企业,间接的受益方应当是社会,当然也包括政府。显然,学校是第一受益主体。既然如此,学校就应当更加积极的、创造性地推动校企合作,多从微观层面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经常有校长说,校企合作有一定风险。但笔者认为,只要企业有实力有责任,只要不造成资产流失,只要依法合作,只要大公无私,就不会有风险。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第五,校企双方形成管理机制。“院校要加强完善校企合作的各项制度,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以保证校企合作工作有效的进行。”[4]根据笔者了解,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建立这种领导与管理机制,这在客观上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效果。形成学校层面或二级机构层面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对于校企合作必然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可以保证校企合作的平等性。这一点很重要。一些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之所以选择退出,一个主要原因是学校方面的盛气凌人。形成理事会制度,校企双方都进入领导管理层会有利于平等沟通。其次,有利于校企合作形成管理常态。最后,有利于调动双方的主体性。
“以往的高职教育严重依赖政府管理,而许多高职院校为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详细规划,内部也存在着管理理念缺乏及机构繁复臃肿的问题。”[5]高职院校只有加大内部治理力度,才能适应当前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第一,提升办学理念。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对高职院校而言,我们只有不断更新办学理念、管理理念,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干部教师要把自己变成一个职业教育理念、理论永远的学习者、研究者、创造者。高职院校里面优秀的管理人员、教师要善于创造职业教育理念、理论,一流的高职院校应当是职业教育理念的引领者。
第二,促进管理现代化。不管怎么高度评价管理在高职办学中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高职院校领导与高职院校管理都是高职院校治理的重要因素。要促进高职院校发展,必须要有坚强有力、高水平的领导。然而,倘若没有高水平的管理,领导的作用也难以很好地发挥。高职院校只追求管理的规范化,管理可能永远只是规范化的水平。在高职院校办学中,应当通过管理的现代化,不断促进办学的现代化。
第三,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质量永远是我们在高职院校办学中追求的目标,也永远是政府、社会以及人民对高职院校的一个要求。为此,应当不断探索,形成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唯其如此,才能全员、全面、经常地抓好办学质量。
第四,推进管理评价的科学化。管理评价既是pdca循环理论要求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不断推动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与手段,才能确保管理的科学有效。首先,学校要实施多元主体评价,把学校自评、社会评价、企业评价以及专家评价结合起来进行。其次,实施全过程评价。按照pdca流程,对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再次,要用先进的评价理念、方法以及手段进行评价。最后,要借鉴国际评价标准。要办成国内一流的高职院校,必须要有世界眼光。因此在高职教育评价方面,适当参照国际标准,有利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当然不同层次的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制定评价标准,切不能脱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