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其康,封芬芬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贯培学院,北京 102100)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同时也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新形势下,高校应具有自觉承担宣传思想工作时代重任的责任担当,把宣传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上,对新时代青年进行思想引领,培育其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其正确的价值理念,增强其向善的道德观念,努力将其培养成能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守好思政课堂的主阵地、抓好网络资源的最前哨和用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根基,在宣传思想工作上利用多载体、新方式、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手段,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氛围,以此达到宣传教育之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1]新时代思政课堂对于提升民族自信,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政课堂也是新时代下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的主阵地,坚持思政课堂的核心地位,是守好思想宣传工作阵地的重要途径。
思想宣传工作的重点偏向于思政教育,加强师生的思想政治意识,进一步发展为理想信念教育的落实,最终升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抓好高校学生的思想引领是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首要任务,思政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贯穿高校育人的全过程,是筑牢高校师生进步成长、奋进与共的思想根基,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主流的意识形态,是立德树人的前提条件。
思政课堂是加强高校学生思想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要实现思政教育的效果最大化,就要求我们高校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模式,结合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多元的时代活跃元素来丰富思政课堂,提升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兴趣。除此之外,也要求高校思政教师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精彩的语言讲解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将深奥复杂的理论知识生活化、简单化,营造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课程。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高校思政教师要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真正成为一个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加强思想理论主题课学习,是切实可行的创新教学方法。思政主题课程是教师从教材中提炼出来、紧密结合国内外重大时事的专题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故事性,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听课兴趣,达到宣传思想工作的效果最大化的目的。高校思政课堂要与时事政治紧密连接,积极开展时代热点主题课程。例如,针对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摩擦,教师可积极利用时代活跃元素开展专题教学,引领学生通过“中美贸易摩擦”内容分享、实践交流,来理解世情与国情,引导学生将践行青年责任和理解国家时势有机结合起来。从大国的战略竞争与博弈视角出发,帮助学生科学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保持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既有战略的定力,沉着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主题的思政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以及民族眼光,做合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自力更生才是解决当前矛盾的关键所在,只有练好“内功”,才能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2]。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依据自身特点,有特色地完成各班的主题班会,并以班级为单位提交有关学习心得、分享“中美贸易摩擦辨析”学习体会视频、班级学习成果等材料。通过讨论,推动思政教学由形式化转向实质化,由学生“不爱听”转向“有意思”“都爱听”。
新时代高校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体现在立德树人,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思政教育常态化是当今高校需努力完善的重点,始终把思政课堂放在核心地位才是高校长期稳固发展的前提,也是高校培养更多栋梁之才的催化剂。因此,思政课堂的质量对于高校完成宣传思想工作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坚持思政课堂的核心地位,打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战。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青年学生最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有7.22 亿,其中,学生占比达25.4%[3],是所有群体中占比做高的。依据宣传思想工作对于传播对象依赖性较大的特点,读者和受众在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4]。高校学生是网络的庞大应用群体,但是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殊性,大学生网民辨别是非能力弱。在真假难辨、高度多元化的网络舆情中非常不利的,大学生网民常常成为网络舆情的易感人群。同时高校大学生在受到网络思想的影响时,又会去渲染身边的气氛,导致不良思想在学生群体中发酵升级,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大学生既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受众对象,又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信息源和传播者,这双重身份使得高校大学生成为宣传思想工作关注的重点群体。
此外,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性问题,即网络安全。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西方敌对势力和多元价值观进攻的重点领域,通过互联网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通过好莱坞大片对高校学生进行文化渗透,以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渗透、分化和瓦解,争夺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而大学阶段正是广大青年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要充分重视网络上的思想宣传工作,维护网络安全,维护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网络资源越来越贴近普通群众包括大学生群体,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也要紧跟时代,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和多媒体这一重要宣传阵地,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打好宣传思想的阵地战。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主要通过传统意义上的师生沟通方式为课堂的沟通及课后的“训话”来实现,但是课堂的沟通多为单向传输,很难通过有效的互动来实现思想的交流,课后也难有有效的对话。同时沟通地点也多为比较严肃的传统教室,而轻松愉悦的沟通环境则有助于对话质量的提升和宣传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沟通内容则由于面对面交流的局限性使师生之间难以做到畅所欲言。总之,通过传统意义上的师生交流来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由于时空的局限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即难以有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而网络资源的涌现则打破了这一格局,变“训话”为“对话”,在网络平台的支撑下,师生的沟通更为活跃和频繁,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宣传工作的开展。
新时代高校通过网络进行宣传思想工作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四个问题。第一,网络宣传路径的双向性。由于网络覆盖群体和涵盖内容的广泛性,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的信息量比较庞大,加之传播速度非常之快,因此高校学生既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受众对象,又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信息源和传播者。宣传思想工作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双向性和交互性,大学生既可以成为受众,通过网络接受高校的思想引领,成为拥护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五四好青年;又可以成为传播者,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进行传播宣讲,引导更多的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二,网络宣传渠道的多样化。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到以广播电视、报纸期刊为主流的宣传媒介,再到互联网、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互动平台的应用,原始宣传格局中的“带动”越来越成为全体师生的高质量、高标准互动,高校可以利用媒体手段来引领宣传工作的创新。第三,网络宣传语境的创新性。青年学生大部分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意识,高校要抓住这一特点,在关键时间节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师生关心的热点上,通过网络快速、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第四,网络舆情生态的复杂性。习总书记曾说过:“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5]高校要注重网络舆情生态建设,如果在处置舆情的过程中,忽略了网络舆论场的存在,学生的基本诉求得不到满足,也可能导致学生对现状存有不满心理,给西方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从而将相关事件上升到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层面,舆情态势也会更加多元化,更具复杂性。因此要了解学情、掌握学意,把矛盾化解在摇篮里,占据社会舆论场的最高地。
高校要充分重视网络资源对宣传思想工作带来的积极作用。高校宣传部门应结合大学生接受信息的特点和高校的实际,从文字载体和影音载体两方面入手,利用校园广播、展栏、新媒体等进行全方位、全覆盖地宣传。同时探索高校微博、微信与校园传统媒体协同发展之路,充分利用高校微博、微信的快速发展优势,打造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校园新媒体与校园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型宣传模式。当然,在利用各传播媒介的同时,严把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实时推送各项有关师生日常生活、学习动态的相关新闻,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培养学生爱校、荣校的意识,增强学生爱党、敬党的理念。
总之,网络传播具有虚拟性,这要求高校在开展网络宣传时,要科学地把握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实时网络传播的方法和策略,形成多方式、多载体、全方位和立体化的网络宣传格局,减轻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守住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抢占舆论制高点,牢牢掌握主动权、话语权。
思想宣传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6]。那么如何做好人的工作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才能立德树人。这就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致力于追求的伟大梦想。只有具备高度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才能越来越接近这个伟大梦想。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何以能复兴?不只是经济实力的崛起,更重要的在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这就需要通过思想宣传工作凝心聚力,让人民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信仰、信念[7]。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为了共同的伟大梦想“撸起袖子加油干”。
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这是值得高校教育者深思的问题。高速发展的中国既要展望未来,朝着梦想奋进,同时也要追根溯源,寻找文化根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此方能增强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充分肯定文化价值,具有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并积极践行。现时代,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的精神动力、道德慰藉和心灵归属无处填补,这就需要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填补空缺。
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因素的积极作用,探索高校文化教育元素的创新与发展,摸清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师生形成合力,凝聚主流精神的力量。要丰富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与内容,积极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拒绝谄媚、恶俗的宣传内容出现在高校的课堂上,积极传播正能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及发展。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价值观教育之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形成价值共识,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首先要以校园文化为抓手,融合思想性、趣味性与教育性于一体,在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必然起到愉悦师生身心的效果。可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向学生学习、生活领域的渗透,使学生化育于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在教学楼道、室外广场等地方进行宣传标语的张贴,于无形中、潜移默化中进行宣传引导,使党的声音无处不在、党的主张入脑入心。其次,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不间断渗透教育的传播模式,结合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庆典活动,开展专题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青年学生爱国荣校、服务人民的情感诉求。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线上直播和线下展示两种方式进行宣传,让学生从历史传统中去寻找文化的根基和动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以及对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和践行。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通过新兴的信息技术形态再次走进社会生活的中心,古代与现代之间的视觉化的传播连接正在推动非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传承。这种新兴方式让学生能够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融合,能够发挥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力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大学生,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8]。
总之,新时代高校思想宣传工作要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强化思想引领,凝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