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霄杰
(石家庄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1]理想信念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更是关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党员①本文中党员特指中国共产党党员。作为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和领头人,起着关键性的模范作用。因此,深入了解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主要状况,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新对策,就成为新时代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
理想信念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46-65理想信念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为人提供目的和意义,指明前进的方向。人的理想信念存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人心灵世界的核心,是支持人们在困难和逆境中不断前行的精神支柱。有了理想信念,才能使人们在人生航行中不迷失方向,才会有更强大的前进动力,才能战胜艰难险阻,进而成就伟大事业。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而大学生党员则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更需要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对共产党员安身立命、立根固本的重要价值,他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3]大学生党员正处在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事关高校党建工作的成效,更对落实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战略任务具有深远影响。
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特别是随着大学生党员规模不断扩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显得更为迫切。据中央组织部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末,全国党员总数为8 956.4万名,其中学生178.8万名,占比为19.96%;当年全国共发展党员198.2万名,其中学生69.9万名,占比为35.27%。[4]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主要状况及其教育培养工作现状,课题组选取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的一所省属大学和一所市属高校的200余名大学生党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党员开展访谈。从调研的总体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状况主流是好的,他们对树立理想信念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政治信仰和价值取向正确,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较好地发挥模范作用。然而,部分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动机、政治认同、社会认知和国家意识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亟需加强和改进。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对青年大学生党员的成长具有巨大推动作用。调查发现,98%的大学生党员认为应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88%的大学生党员表示理想信念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快乐,81%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高,深受学生信赖,能够较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些数据说明,当前大学生党员对理想信念的作用认识较为明确,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然而,当问及人生追求时,排在前三位的选择是“家庭幸福”“事业成功”和“身体健康”,占比分别为73%、69%、56%。而对“实现共产主义”“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等选项的选择比例不足10%。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党员对理想信念的理解带有强烈的浅表性、个体性。由于人的成长环境、实践经历以及个性特征等的不同,人们的理想信念具有多样性,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人的理想信念是有不同层次的,高层次的理想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理想信念。青年大学生党员应当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追求。调查还显示,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现实功利性色彩浓厚,关乎理想信念较少。38%的大学生党员认为身边大学生是出于谋求仕途发展或增强就业竞争力而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14%大学生党员入党后不再像入党前那样严于律己,只顾干自己的事情。在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目标的了解程度调查中,选择“非常清楚”的大学生党员比例仅为39%。可见,高校要始终把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帮助大学生党员端正入党动机。
调查发现,69%的大学生党员愿意响应国家号召到西部和基层就业。在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时,63%的大学生党员能够做到先公后私或公而忘私,选择公私兼顾的占比33%。绝大多数大学生党员都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其中,经常参加的占48%。这些数据表明,当前多数大学生党员都能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党员也表现出较高的道德修养。数据显示,所有大学生党员都反对“只计较个人得失,不讲求对他人和集体的贡献”“利用网络和手机发布或传播不健康、不负责任的信息”以及“在各类评选中弄虚作假”等行为,98%的大学生党员在公交车上看到老弱病残会主动让座,96%的大学生党员认为“作业、论文抄袭,考试作弊是一种可耻行为”,90%的大学生党员表示应对“逃课、上课迟到,上课期间玩手机、睡觉”“对‘长明灯、长流水’现象视而不见”等行为严肃处理。从调研结果看,大学生党员的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诚信意识、勤俭节约、学习能力、法制精神等方面都表现出积极正向的品质。但同时也发现,10%的大学生党员明确表示不愿意到西部地区或基层就业,而在问及原因时,55%的人表示西部和基层的条件艰苦、待遇不好。此外,还有一些大学生党员只顾个人利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等不良思想严重。
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开展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5]调查显示,94%的大学生党员对思想政治课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持肯定性评价,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对于自身树立理想信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党团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也得到了较大发挥。所有大学生党员都参与过理想信念主题教育实践活动,65%的大学生党员对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效果也给予肯定性评价。然而,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将理想信念教育窄化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方式单一、内容空洞、实践性教育不足以及忽视个性差异等。此外,还有不少大学生党员提及教育工作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问题,比如学生党员发展标准、入党动机考察方式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党来说,数量应该没什么大问题,难的主要是提高质量。党员质量是决定政党生命的根本因素,而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是全面抓好党员质量管理的最佳切入点。[6]在这其中,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尤为重要。高校领导者、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要提高政治站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国家安全、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不断完善教育内容、优化教育途径、创新工作方式,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3]“要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领悟,不断参透,做到学有所得、思有所悟,注重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7]321。确立理想信念离不开读书学习,因此,必须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党员广泛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相关书籍,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深悟透”,真正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党员的头脑,帮助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8]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格局中,有主渠道和微循环之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主渠道,而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党团活动等构成微循环。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工作路径和方式,既要抓好主渠道,又要重视微循环。首先,要建设好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9]但是,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得太多了,主渠道“过于繁忙而拥堵”,一个突出表现是“重复施教”。尽管一定的重复施教是必要的,但一个内容在不同学段、不同课目中反复出现难免就成了“灌输”,引起人们的反感或逆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精简、优化教育内容,减少不必要的重复,避免简单重复和低水平的重复,彻底改变“唠叨式”的教育。而必要的重复施教要有发展、创新,使之成为有亲和力、吸引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教学学术研究,努力成为具有思想家深度和政治家高度的教育家。[10]146-177其次,要激活微循环,统筹整合、充分发挥多种教育力量的作用。高校中的学生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协会等各种“民间力量”虽然微小,但数量很大,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作用。高校领导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鼓励、支持和引导,使之得到更大发展,并从自发走向自觉。总之,要形成“系统规划、有效衔接、分层实施”的教育体系,使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实现主渠道和微循环的互补和结合,开拓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新途径,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不仅靠读书学习,更需要亲身实践,因为人的理想信念最终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离不开人的生活体验,也离不开人的实践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能把理想信念只当口号喊,要把理想信念时时处处体现为行动的力量,树立起让人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理想信念标杆。”[11]崇高的理想信念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育德机制,通过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党员专项活动、社区志愿服务、社会(区)调查、支教等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党员深入思考理想信念问题,强化教育效果,使之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完善自我、修养党性、坚定信仰。[12]
完善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要进一步严格大学生党员发展标准,坚持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第一的原则,严防标准错位,严格审查入党动机;要进一步分类加强信仰教育,对预备党员、新党员、党员骨干、毕业生党员等不同党员群体实施针对性培养教育;建立健全全程培养机制,改变学生入党前后教育不均衡的现状,要重视学生党员的后续培养教育;[13]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党员教育学习的长效机制,从规格、要求和质量等方面系统规划和制定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评价监督机制,有效解决学生在入党后出现懈怠的现象,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学生党员教育评价监督体系;要进一步抓好高校基层党组织队伍,选派精干人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落实支部建到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