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磊
(江苏省徐州开发区侯集实验中学 221000)
初中物理的学习是学生初次接触物理这一门学课,为了使学生更高效的学习物理知识,教学者应该善于营造多元化情景,使学生在舒适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结果更具有高效性.本文将结合本人多年教学经验从基于日常生活、觉察潜在概念、借助数字技术三个方面浅谈如何构建多元化情景,培养物理抽象思维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物理知识亦是解释了生活中众多的现象,教学者应该抓住契机,应用生活实例,并提出问题,构建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氛围,更有效的完成知识点的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 “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时,我会课前收集一些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和视频,继而利用准备好的素材进行课堂的导入,并通过提出问题,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 引发学生思考,构建问题情境,紧接着我还会应用动图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进而可以理解为日食和月食即为日月的影子,此时,我会进行反问,我们的身影是不是也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学生思考的同时可能会提出“小孔成像”的问题,我会继而让学生进行此实验的探究,使学生自主的进行理论探究,在问题的情境中充分学习理论知识,实验结束后,详细讲解光的直线传播仅局限于在均匀介质中进行传播,并讲述光的传播速度,为下节课的知识讲解做出知识铺垫,并告知学生身影的形成也应用了此原理,使学生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到深刻的理解,实现高效率的课堂.
结合生活实例,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构建起了问题情境,更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得到知识的学习的同时,学会理解,强化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对物理新知的认同感.
对于有关物理的相关生活实例,学生对此有一些常规的理解,但有的理解是存在不规范性的,教学者应该善于觉察学生中的潜在概念,建立纠错的情景,加强学习认知的同时,并与潜在概念产生对比,加深印象,使学生将知识点深入脑海,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内容时,我会请两位同学上台进行演示,让甲同学用10N的力推乙同学,继而让学生进行思考,是否有力的产生,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并引导学生画出力的示意图,此时要注意力的三要素(标记F=10N),此时会发现,学生画出力的示意图只画出了甲同学的推力(即为F推),说明学生形成了固定思维,认为用力的即为有力的产生,此时我会借助学生固有的潜在概念,对其不规范性做出合理性的解释,在甲同学对乙同学施加推力的同时,乙同学对甲同学也施加了一个反作用力,并且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反,此时,学生因为本身存在的潜在意识,可能会提出,既然力的大小相同,为什么F推足够大时,可以将乙同学推倒呢?建构出纠错的情景,使学生对此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紧接着我会通过物理学的知识对此进行详细的讲解,对其潜在概念纠正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更容易吸收新的理论概念,继而我会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对其进行更加详细的解释,比如,两个人在滑冰场静止,一旦有一人推另一方,看到的现象即为两个人反方向滑行,即充分解释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使学生充分在营造的纠错氛围中,得到更好的知识宝藏.
教学者要懂得准确抓住学生的潜在概念,及时对其存在的错误得以专业性的纠正,使学生对此知识的学习产生深刻印象,既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科学的概念认知,还提高了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处于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教学者又是教育行业的引航员,教学者应该善于使用数字技术,并将其与复杂且难操作的实验相互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身临其境,用直观的方式,充分理解实验操作,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我在教学 “走进分子世界”的内容时,我会准备好一杯装有1L水的烧杯和1L酱油的烧杯,两者进行混合,发现其体积少于2L,反问学生这是什么原因?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不难答出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但学生并不能用肉眼观察到分子的运动过程,此时我会通过Flash动图对整个实验操作进行演示,能充分对两种分子的运动情况进行描述,构建实验情景,使学生直观的理解小分子会占据分子间的空隙,从而导致体积变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继而带学生初步走进分子世界,紧接着我会通过视频的方式,通过用数字技术形象的将分子的运动进行阐述,解释气味是如何进入鼻子中,使人闻到了气味.使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用科技的手段,通过视觉感官理解肉眼看不到的世界,深刻理解知识.
凭借数字技术,使学生充分参与在整个研究真理的过程中,不仅能亲自动手实验,而且能感受复杂的物理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自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多元化情景的创建,使学生在其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学会用理论解释生活现象,纠正潜在错误,并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进行相互的交流和互动,增加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物理模型,并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品质,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