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9-02-21 05:08袁晓玲
宿州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融合

袁晓玲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安徽合肥,230011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经济社会取得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发展模式逐渐转型升级,都离不开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高校录取率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迈进的步伐日渐加速,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力量。职业教育改革的丰富实践,使改进办学思路,提升内涵建设,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办学质量,成为当前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任务。因此,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在办学主体上推进多元化,在治理结构上加快现代化,在体制机制上深化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当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1 产教融合战略的提出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战略,相继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走产教结合的道路。1996年,《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把“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提出来。 2016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

产教融合战略的提出,顺应了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也与国家教育和人才工作的各项政策一脉相承。产教融合成为推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战略决策,成为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针,成为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和办学体制的制度创新,也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这项重大的制度安排,带来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为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近20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呈现加速推进,逐步深入的态势。作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探索,一系列改革创新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上极大推进和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实践。从院校内部改革课程教学方法的工学结合,到内外结合转变办学模式的校企合作,再到全社会创新体制机制的产教融合;从单一课程和单一技术的结合,到一个企业和一所学校的合作,再到全产业和全职教的融合;从工学结合到校企合作,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这个改革发展的进程,既印证了工学、校企和产教之间互动、互通、互融的艰难程度,也体现了“结合、合作、融合”的长期性和持续性。

从本质上看,“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顶岗实习,它是把专业和课程层面的教育教学和实习实训活动,自觉融入产业发展,同时把产业理念、现代技术和产业文化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职业教育的运行模式发生变革。“产教融合”不同于以往的工学结合,不是单项技能的实训、实习,它是按照产业的实际需求,在教师指导下,目的明确、严密组织、规范要求的教学活动,最终以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作为衡量的主要依据。“产教融合”也并非传统理解的校企合作,它不再是简单对接个别企业的标准,而是采用社会(产业、行业)标准,强调教学标准的社会性、一致性。因此,“就产业发展方式而言,产教融合打破了主要靠产量和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方式,而把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嵌入增长环节。就教育发展方式而言,产教融合打破了相对封闭的教育发展方式, 而把职业教育内化于经济增长和产业链发展过程”[1]。

因此,现代产教融合是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协同一致、共同参与的前提下,打破产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限,从供需两端相向发力,把产业需求融入人才供给,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进行深度对接, 在产业和教育之间形成相互渗透、密切融合、供需对接的机制,建立起产业、行业、专业融为一体的多主体、多层次、多维度的人才培养格局。这样的“产教融合”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完全依靠职业院校自身是很难达到的,需要有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才能真正实现“深度融合”、大道“多赢”的局面。

2 从职业教育发展看产教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早在五六十年代,根据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行业或企业为主体,自力更生兴办了一大批职业类初、中、高等院校。在当时的情况下,行业或企业办学的目的是为了直接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学校教师从行业或企业选调,干部由行业或企业委派,资金由行业或企业筹措,学生直接到本行业或企业就业。在这样的形势下,“校企一家亲”,学校与行业企业理所当然是一家人,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实质上的“产教融合”自然形成。

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机构改革和体制调整,行业企业不再举办教育,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发生变化,随着人财物权力的变迁,割断了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根本上的“血脉”关系, 无论产教之间还是校企之间,双方实质性的互动、交流与合作逐渐减少。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并采取了诸多措施,但从现实运行和发展结果上看,行业企业与学校之间相互脱节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职业人才的培养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 相互融合的质量和水平不高,并带来一系列问题。

2.1 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

产业的人力需求和教育的人才供给之间存在差异,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相互适应, 教育和产业之间没有形成和确立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一些地方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热衷于搞各类经济开发区、综合实验区、创新发展区, 较少谋划教育资源布局和人才培养的层次与类型,不考虑产业布局、发展需求与教育和人才的匹配。导致一方面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另一方面应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需求居高不下。

2.2 合作模式“一头热”问题更加突出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症结是产教融合和校企结合不足”[2]。多年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质上一直处于 “校热企冷”的局面,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呈现相对松散的状态,还是处于学校推动为主、企业被动应付的局面。对企业来说,各类人才都可以从市场获得,缺乏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参与办学或开展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对学校来说,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脱节现象严重,广泛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2.3 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脱节

一些职业院校自身办学定位不清,资源整合能力不够,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发展联系不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强,服务社会能力不足,无法适应经济结构的加快转型,职业教育不能有效适应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不能及时填补职场需求的空缺,导致职业教育的社会评价和认可度不高。

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层面看,一是关门办学。学校对行业企业关注不够,学术技术积累不足,缺乏“融合”的基础。 二是自说自话。专业设置传统,教学内容陈旧,管理制度僵化,没有形成共同遵守的规范和标准, 缺乏“融合”的决心。三是能力不足。大部分教师缺乏行业企业的工作背景和实际工作经验,不具备与市场对接的能力, 缺乏“融合”的水平。从行业企业层面看,对产教融合缺乏积极性,在自身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承担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感不高,被动应付较多,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基本动力。从政府层面看,在激励机制、保障运行、服务措施等方面,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各负其责、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还不够健全。

3 深化产教融合,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从建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和大力开发人力资源的高度,指出职业教育要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产教融合、坚持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这是当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探索职业教育创新之路的根本遵循,也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3.1 突出企业主体,激发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和谐合作取决于两者之间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如果单方面打破这一供给之间的平衡都会导致合作的低效”[3]。目前的制度设计对企业发挥作用的吸引力不够、约束力不足。因此,不能只凭学校自身的一腔热情,构建产教融合体系的关键就在于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找到职业教育与企业双方合作共赢的连接点, 竭力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不仅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生产性实习实训、科技成果转化、师资培养培训等环节离不开企业行业的参与,那些拥有最新技术和设备、拥有高端人才、走在世界前列的大中型骨干企业更应该主动融入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作为办学主体,直接举办职业教育。

3.2 注重利益诉求,实现校企双方的共享共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合作各方在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的过程,合作的关键是互利共赢”[4]。长期以来,校企之间往往是凭感情、拼交情才走到一起,并没能建立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基于共同利益追求的内生动力不足。因此,只有建立校企双方利益共同体,确保互利互惠,才是确保校企双方长期合作、深度融合,共享产学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以追求更大经济效益为根本,不能简单地以感情机制取代利益机制。通过对教育的支持和投入,既可以自主、高效、便捷的培养企业需求的合适人才,做到人尽其用,为我所用;也可以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加大引进与改造的力度,积极研发新产品,更好地节约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学校的目标追求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加强同行业、企业的直接联系,既可以了解和掌握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和市场现实人才需求,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适用的人才;还可以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双师型” 教师培养,在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提高学校的社会认可度、知名度和美誉度。

3.3 对接产业需求,推进产教融合落到实处

企业与院校要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共同谋划人才培养的规模、类型和层次;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合作设置专业,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合作研发专业建设标准和教学质量标准,合作研发工作岗位规范、岗位质量标准,打造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和专业群。教育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通过共同参与,实现教学标准与产业要求、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的全面对接。“产教融合最终的评价标准,不是合作企业有多少,而是产业的先进元素,包括先进技术元素、工艺元素、资源元素和科学管理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端的发展要求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课程体系中,融入人才目标和规格中”[5]。

3.4 加快成果转化,实现校企之间技术融合

学校层面与企业层面,技术理念与技术成果,通过有机结合,进一步推进转化与融合,是产教融合的深化与发展。学校要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动向,紧盯现代技术发展趋势,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供支持; 要面向新兴行业产业,开展人才培养,加快成果转化,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企业不仅要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 使学生增加实践技能,获得全方位的职业实践体验, 更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活动,把最新的技术成果带进课堂,转化为职业人才的现实能力。

3.5 实现人才互通,建立职业教育共同体

通过资源共享、利益共赢、文化共识和制度创新,形成具有内在动力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才能体现校企双主体共同育人[6]。因此,要推进校企人才互聘互用,吸收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完善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机制,使教师能参与企业管理和技术开发全过程;在加强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的同时,满足“双师型”教师技术应用和实践技能提升的需求,真正做到联合培养,协同提升,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