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勇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重庆 400014)
2005年,重庆市启动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十余年来,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项目的数量、质量同步提高,监管机制持续完善,技术水平逐步提升,推广普及了一批绿色生态建筑技术,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推动了绿色产业发展,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5年,《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技术规程》(DBJ/T 50-039-2005)发布实施,开启了重庆市住宅小区绿色生态探索的道路,2015年对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技术标准进行修订,实施了《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规程》(DBJ 50/T-039-2015),实现了与绿色建筑技术的融合,生态小区内的所有建筑均达到国家一星级绿色建筑及重庆市银级绿色建筑要求,2018年按照“完善技术内容,推动三化融合”、“提高技术门槛,体现示范引领”、“推广适宜技术,增强市民获得感”的总体思路再次修订标准,实施了《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标准》(DBJ 50/T-039-2018),新标准重点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设置技术要求,突出体现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十余年来,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项目从无到有,稳步递增。2005年,完成设计评价(预评审)项目2个共计68万m2;2010年,完成设计评价(预评审)项目13个共计443.18万m2;2014年达到39个项目共计1341.83万m2;2015年由于标准提升,满足技术要求的项目数量和面积减少,有17个项目共计497.87万m2通过设计评价,2016到2018年继续逐年递增,2018年完成设计评价131个共计2829.75万m2。2005—2009年间,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项目主要以完成预评审为主,2010—2018年,随着项目逐渐竣工,完成竣工评价(终审)的项目逐渐增多,项目增长呈现稳定趋势。
截至2018年12月31日,我市累计完成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设计评价(预评审)项目371个,面积9186.27万m2,建成(完成竣工评价或终评审)项目163个,面积3745.26万m2(图1、图2)。
图1 2005-2018年生态小区项目数量(个)
图2 2005-2018年生态小区项目面积(万m2)
2005年,位于高新区的欧瑞·枫林秀水和北部新区的龙湖·蓝湖郡两个项目成为重庆市首批绿色生态住宅 (绿色建筑)小区,为后续项目申报与建设积累了基本经验,也为其他区县项目推广提供了示范样本。到2010年,项目分布逐步扩展至江北、渝北、北部新区、九龙坡、涪陵、大渡口、永川、沙坪坝等区县,011年,南岸、巴南、綦江三个区县开始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项目实践,当年项目分布在全市11个区县;至2014年,云阳、开县、大足等区县实现了项目零突破,当年项目覆盖全市7个区县,2015年至今,新增万州、丰都、垫江、南川、彭水5个区县,2018年,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项目已覆盖重庆市四个片区31个区县(图3、图4)。
图3 截止2018年生态小区项目
图4 各片区项目分布情况
随着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技术逐步提档升级,小区的品质逐步提升。2010年以来,雨水回收利用、智能化、环境绿化等典型技术深度大幅提升。以环境绿化方面为例,2005—007年,要求绿地率35%,乔灌木6:4搭配,木本植物60种以上,绿地中路径面积15%~20%;2008—2011年,要求绿地率35%,人均公共绿地大于2m2,乔灌木4:6搭配,不少于70~100种大树遮荫,室外透水地面不少于45%;2012年,在2011基础上强调复层种植,节水灌溉;2013年,在2012年基础上强调景观水体、雨水回用及生态设施应用;2015年,在2013年基础上推动屋面绿化、立体绿化、透水铺装应用;2018年,增加植物季相性规定,要求小区四季有花,四季有景,要求场地内挡墙、堡坎等硬质裸露体实施垂直绿化,鼓励建筑围墙采用垂直绿化等。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指导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工作的根本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也随之快速发展。在房价逐步提高、税收政策落实、宣传推广引导等因素综合影响下,通过相关各方推动,2018年绿色生态住宅 (绿色建筑)小区建设增长迅速,全年建成(完成竣工评价或终评审)项目29个,面积702.74万m2,完成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设计评价项目131个,面积2829.75万m2,同比增长190.96%。
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评价管理的通知》、《关于执行 〈绿色生态住宅 (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标准〉(DBJ 50/T-039-2018)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执行《居住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 50-071)的设计评价项目,其居住建筑部分应至少达到国家二星级绿色建筑要求,执行 《居住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DBJ 50-102)的设计评价项目,其居住建筑部分应至少达到国家一星级绿色建筑要求(图5),并对项目容积率进行了控制,明确了绿色建材应用要求、采用装配式建筑住宅小区评价要求以及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授予要求;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墙体自保温技术体系推广应用的通知》,明确自2018年10月1日起,申报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设计评价尚未通过施工图审查的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应采用墙体自保温技术体系。
图5 2018年度生态小区项目绿建星级分布情况
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组织修订完成《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标准》及实施细则,完成专家评价打分系统更新,组织对开发企业从业人员近350人开展了专项培训。新标准进一步提升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技术要求,对绿色建筑在安全耐久、服务便捷、健康舒适、环境宜居、资源节约、管理创新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建筑产业化、绿色化、智能化的融合发展,将有效提高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品质。在促进建设行业转型升级方面,鼓励装配式建筑发展,推广全装修住宅,强制绿色施工,绿色建材、墙体自保温技术应用;在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强调保护自然山体、水系和植被,严格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强制绿化覆盖率最低限额,实施立体绿化,推广雨水回收、节水灌溉、自然通风采光、楼板保温隔声技术应用;在推进建筑智能化发展方面,强制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推动家居安防、智慧家居、WIFI覆盖、智慧应用APP、生物识别等技术应用;在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方面,提高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质量,配建社区养老托老和儿童托管用房,设置充电桩、车库卫生间,外窗传热系数限值由4.0W/m2·K提高至3.6W/m2·K,临街面外窗中空玻璃空气层厚度由9mm提高到12mm等等。
由于技术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自2018年下半年起,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项目建设品质得到较大提升,从容积率分布情况看,容积率2.5~3.5的项目占比从上半年的47.22%降为下半年35.29%,容积率小于2.5的品质较高的项目占比从上半年的43.06%提高到下半年57.35%(图6)。建筑密度低于25%的项目占比从上半年的22.78%提高到下半年36.36%(图7)。
图6 2018年度生态小区项目容积率分布情况
图7 2018年度生态小区项目建筑密度分布情况
绿地率大于36%的项目在下半年占比提升,特别是绿地率40%以上的项目占比从上半年的1.85%提高到下半年的8.64%(图8),小区生态绿化进一步提升。
图8 2018年度生态小区项目绿地率分布情况
上半年,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60%以上的项目为高层建筑小区,多层与高层建筑混合的小区占比33.33%,下半年纯高层建筑小区减少到11.25%,多高层建筑混合小区占比增加到72.5%,多层建筑小区占比增加到16.25%(图9)。
图9 2018年度生态小区项目建筑类型分布
以上数据表明,通过强化管理、提升技术,对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项目的品质有极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对推动住宅产品供给侧改革有较明显的作用。
通过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项目实施,带动了规划、设计、咨询、材料、检测等配套产业发展,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为重庆市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与产业支撑,提高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品质,助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2018年,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项目开发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94%以上(图10)。
图10 2018年度不同所有制开发企业项目情况
民营企业普遍重视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通过创新发展,龙湖、金科等企业立足重庆,布局全国,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图11)。
图11 2018年度生态小区项目建设前十位的开发企业
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倡导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以及与环境协调共生的建筑人居理念,鼓励建筑产业化相关技术应用,将有效促进建筑行业从传统落后的技术工艺流程以及简单粗放的生产方式,向集约、绿色、智能、低碳、工厂化方向转型。2018年,修订后的新标准对装配式建筑、全装修、绿色建材、绿色施工、墙体自保温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将有效带动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建筑行业“转方式、调结构”进程,培育形成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是推动延续税收减免政策,确保工作持续推进。研究国家、兄弟省市推动相关行业和产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政策,加强与税务等部门对接、协调,推动延续西部大开发税收减免政策,继续鼓励支持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发展。
二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落实“放管服”改革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重庆市“放管服”改革要求,简化项目评价申报流程,精简申报资料数量,开发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在线评价系统实现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项目申报、评价、管理等工作的网络化要求,落实“双随机”监管要求,加强在建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项目的动态监管及中期检查,督促设计、咨询单位开展技术交底,推动技术措施落实。
三是严格执行新标准,推动“三化”融合发展。严格执行新修订的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技术标准,梳理国家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新增技术要求并推动落实,强化装配式建筑技术、墙体自保温、建筑遮阳、保温隔声一体化、立体绿化、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土建装修一体化、雨水收集、建筑智能化等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落实绿色建材应用要求,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推动装配式建筑、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和高星级绿色建筑融合发展。
四是加强宣贯培训,提高行业实施能力。继续加强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政策、标准与技术的宣贯培训,通过项目现场工作会、经验交流会,典型项目专题报道,提升开发单位、消费者及全社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意识,助推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发展,激发对周边区域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是打造典型示范项目,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加强典型示范项目的培育、支持和打造,梳理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及技术亮点,因地制宜优化完善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技术路线,引领行业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