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兰,张阳阳,许惠忠,魏宗友
(1.太仓市浮桥动物防疫站,江苏 太仓 215400;2.太仓市畜牧兽医站,江苏 太仓 215400)
大白猪又称为大约克夏,以其瘦肉率高,增重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等特点,成为我国养猪产业中的主要品种之一[1]。在养猪业中,母猪繁殖性状是猪最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与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因此,所有规模化养殖场都将母猪繁殖性状的测定和选育视为其养殖场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根据多年来各国研究人员的育种经验,选育优良后备母猪涉及的繁殖性状指标主要包括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初生个体重、初生窝重等[2]。与上述指标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母猪自身品种、胎次等。尽管前期大量研究表明,雌激素受体基因、卵泡刺激素β基因、视黄醇结合蛋白4基因等与母猪繁殖力相关的基因可作为分子标记用于后备母猪选育[3-4],但目前我国养猪业依然以常规选育为主导,通过系统记录母猪繁殖性能,结合比较分析,对后备母猪进行选育。因此,本文通过对丹系大白母猪群体各胎次和相关繁殖性状的实际生产记录进行统计分析。
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以及初生窝重、断奶窝重进行测定,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别对丹系大白母猪各胎次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初生窝重和断奶窝重进行相关性分析。
试验于2015年6月至2018年3月在江苏省某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进行。以育种场的800头丹系大白母猪为试验群体,猪场采用工厂化养猪生产流程,根据猪的生理特性及生长发育过程,按不同生产阶段科学地组织生产。
对育种场内800头丹系大白母猪各胎次的产
从表1可以看出,丹系大白母猪第1、2胎产仔数相对较少,初产母猪的产仔数为(9.92±3.32)头;至第 3胎达到高峰为(10.39±3.52)头,第 4、5胎略有下降,但均稳定在10头以上,分别为(10.07±3.30)头和(10.23±3.37)头。不同胎次对产活仔数和断奶仔猪数的影响与产仔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表1 不同胎次丹系大白猪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数比较 头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胎次的仔猪初生窝重基本持平,以第3胎最高为(14.81±4.88)kg。而不同胎次的断奶窝重以第1胎最高,达到(75.28±13.22)kg,从第2胎到第5胎基本趋向稳定。
表2 不同胎次丹系大白猪初生窝重、断奶窝重比较
从表3—表5可以看出,丹系大白猪第2胎与第5胎产仔数有显著负相关,第3胎与第4胎产仔数有显著正相关。第2胎与第5胎产活仔数有显著负相关,第3胎与第4胎产活仔数有显著正相关。第4胎与第5胎断奶仔猪数有显著负相关。
表3 丹系大白猪不同胎次产仔数的相关性分析
表4 丹系大白猪不同胎次产活仔数的相关性分析
表5 丹系大白猪不同胎次断奶仔猪数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6—表7可以看出,丹系大白猪第2胎和第5胎初生窝重有显著负相关,而第3胎与第4胎初生窝重有显著正相关。丹系大白猪第4胎和第5胎断奶窝重有显著正相关。
表6 丹系大白猪不同胎次初生窝重的相关性分析
表7 丹系大白猪不同胎次断奶窝重的相关性分析
大白猪作为世界上分布最广且以瘦肉型著称的品种之一,发达国家在加大对母猪繁殖力的选育目标后,大幅改良了大白猪的繁殖性能。我国科研人员对大白猪繁殖性能的报道有很多。甘乾福等研究表明,在纯种大白母猪中,胎次对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的影响极显著[5]。胡慧艳等研究表明,大白猪第1胎次窝产仔数最少,直至第4胎次达最高水平,而且第3胎次仔猪初生重最大;大白猪各胎次间窝产仔数均无显著差异,但第3胎次与第4胎次仔猪初生重相关性差异显著,说明母猪第3胎次的繁殖性能可以作为淘汰的依据[6]。夏云等研究表明,母猪产仔数、产活仔数及健仔数与胎次变化趋势一致,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健仔数最高的胎次均为第4胎[7]。王鹏飞等研究表明,1胎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少,5胎最多,其他胎次对产仔数影响不显著;3胎仔猪初生重最大,1胎仔猪初生重最小,且与其他胎次差异显著,认为3、4、5胎可以作为母猪繁殖性能评定的依据[8]。本研究对丹系大白母猪群体不同胎次繁殖性能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大白母猪第1、2胎产仔数较少,至第3胎达到最高水平10.39头后,第4、5胎均稳定于10头以上。不同胎次对产活仔数与断奶仔猪数的影响与产仔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胎次的仔猪初生窝重基本持平,并以第3胎最高。上述结果与相关研究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大白猪在我国各地饲养环境、地理环境有所差异的情况下,其繁殖性能在第3胎次后基本稳定。
本研究同时对丹系大白母猪的繁殖性能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第3胎与第4胎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呈显著正相关,而第2胎与第5胎的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间均呈显著负相关。郑先瑞等对大白猪研究显示,第2、3、5胎的产仔数、产活仔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第2、3、5、6胎的初生窝重呈显著正相关[9]。胡慧艳等研究表明,大白猪各胎次间窝产仔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第3胎次与第4胎次仔猪初生重相关性差异显著(P<0.05)[6]。在正常情况下,母猪繁殖性能随着胎次的增加而提高,在第3~5胎时达到最高水平[10],但是可能由于养猪场未对母猪第2胎及随后各胎次产仔数的稳定提高做好充分准备,从而导致母猪第2胎与后期胎次间繁殖性能的相关性存在较大波动。本试验提示我们,可以将第3胎次的繁殖性能作为选育丹系大白猪后备母猪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育种场需加强对丹系大白母猪长期的饲养管理,根据母猪每个阶段的生长特点提供科学的饲养管理模式,实现母猪的最佳繁殖性能,从而真正提高养猪场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