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
内容摘要:《山雨欲来》是剑男以故乡为背景创作的一首诗歌,描写了村庄在被大雨冲刷之前晦暗、压抑的景象,以及后来天空透出的些许光亮而让人感到了一丝生机和希望。诗人在山雨欲来这样一个生活常见场景中投射了自己的真实情感,通过诗歌形式的顿挫和诗歌内涵的隐喻等手法,寄寓了自己在面对命运的苦难时坚忍沉稳、不卑不亢的达观态度。
关键词:故乡 诗歌形式 隐喻 命运 坚忍
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很多人会在不经意间回望来时路,对生命本身进行深刻审视。他们往往会发现,人生的苦乐变幻与自然界的定律何其相似,所有世事变迁,都能在自然界中得到完美印证。诗人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感受力,对于凡此种种,往往能建立起具有美感的联系,发现人生默然确立的诸多命题,然后给出自己的答案。
剑男的《山雨欲来》是他开始回望故乡的标志性作品,“幕阜山”地区不仅是其肉体生命的诞生地,更是其精神的归属地。在《山雨欲来》中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与村庄既对立又统一。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目睹了山雨欲来前村庄的卑微无力,同时又为村庄赋予了生命活力,将人类社会才有的“压迫”与“反抗”寄寓其中。可以说,山雨欲来前的村庄带给读者的压迫感与微微希望都来自于诗人的生命感知,或者是,村庄就是诗人的化身。
一.顿挫压抑的诗歌形式
读完《山雨欲来》,会让人产生一种无法言说的压抑感,这跟诗歌形式的顿挫有很大关系。
首先,《山雨欲来》长句居多,读来让人气息用尽,情绪低沉,诗人似乎刻意给读者制造一种山雨欲来前的憋闷感。尤其是“接着又是哪里来的光晕辉映着它们的肩膀?”和“那些匍匐在它脚下的村庄卑微地”两句,越是没有停顿,读者语速越是急促,憋闷感越强,对诗歌的审美体验也就越深刻。
其次,诗人通过巧妙分行故意造成语意断裂,进而造成读者情绪顿挫,加强了压抑感。这在全诗中有两处运用。一处是“两座山之间有什么/孤单地悬着?”本是完整的一句话,但诗人故意在此分行,除了造成憋闷感,还有两种表达效果。“两座山之间有什么”,到这里,一行戛然而止,两座山之间到底有什么,诗人没有交代。这就激发了读者继续寻找答案的兴趣,以第一次语意断裂激起读者情緒波动。后半句另起一行,“孤单地悬着?”将“孤单”置于此行最前,给读者以强烈情感冲击,也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若与前半句连缀起来,“孤单”一词位于句中,则弱化了其表达效果。第二处是“那些匍匐在它脚下的村庄卑微地/点起幽暗的灯火”。这里的分行又不同于前者,如果说前半句是极力描写村庄在大山前的被动、卑微,那么后半句“点起灯火”就是村庄的主动行为,前后构成转折关系,正是这种自然界的“压迫”与“反抗”构成了诗歌的审美意境。
最后,诗歌韵脚对于诗歌情感表达也起着重要作用。《山雨欲来》巧妙运用了“细音”和“洪音”,以韵脚或响亮或轻细的差别,表现了村庄从被乌云压迫到看到光亮的动态过程。全诗韵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低”“气”,押i韵,发音低沉,另一类是“膀”“亮”“庄”“样”,押ang韵,发音响亮。两类韵脚分别跟代表消沉和希望的两类词同时出现。如诗歌开头,诗人从丘陵远观村庄,看到山雨欲来,天色变暗,与大山相比显得十分渺小的村庄笼罩着压抑低沉的氛围,村庄“点起幽暗的灯火,生命压得多么低/像黄昏的宁静压住的,快喘不过气”。“幽暗”“黄昏”“宁静”,这些词从诗歌内容上渲染了大雨来前的晦暗、压抑,而“低”“气”两个韵脚的使用,又从诗歌形式上加强了这种感受。但山雨并没有很快到来,眼前景象又有了转机,天慢慢升高,并隐隐透出给人以希望的光亮,诗人以“黎明”这个象征着光明希望的词来形容它,并以此为节点,连用三个昂扬韵,将诗歌情感基调推向积极乐观,完成诗歌的情感转向。但是,两类韵脚并非割裂开来,如“膀”就用在了“低”和“气”的前面。这种穿插使用实际上有着诗人的深层用意,这就要谈到《山雨欲来》中的隐喻。
二.极具生命厚重感的隐喻
《山雨欲来》的所有意象其实都置于两个隐喻的统摄之下。诗人将人的生命活力寄托于村庄,又将山雨这种自然力量引申为人生的苦难。因此,诗歌所展现的村庄与自然的博弈其实也是人与命运博弈的投射,诗人情感的灌注使得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具有了一种生命的厚重感。他审视村庄,同时也审视自己。明确了全诗的隐喻手法,便能够理解每个意象背后的深刻含义。
如果说村庄是个体生命的代表,那么村庄周边的环境,则可看作村庄的对立面,如将村庄裹挟其中的重重山峦,又如难以预测的风霜雨雪。诗歌开头点明了诗人所在——“我行走在丘陵”,诗人为何身处丘陵?是由城市返回故乡,还是告别村庄返回自己寄居的城市?我们不得而知,这些也不重要。我们只知道,诗人此刻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重新审视村庄。此时的村庄也与平日有所不同。“两座山之间有什么/孤单地悬着?”显然,在山间“悬着”的正是村庄,多么让人胆战心惊,与形成压迫之势的大山相比,村庄除了沉默依附,别无生路。巨石环绕之下,生灵聚居的村庄何其弱小,诗人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正如人永远身处命运漩涡,面对苦难,不可逃脱。山雨欲来,乌云密布,整个空间仿佛被压缩,让人深感压抑沉闷。但天空并没有太过“绝情”,“接着又是哪里来的光晕辉映着它们的肩膀?”这里,“它们的肩膀”显然指大山高处,在村庄被晦暗笼罩后,高远的天空竟又透出一些“光晕”,让人觉得情况还没有那么糟糕。这也正如人生的实况——苦难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线生机。接下来,诗人继续强调村庄与大山和天气的强弱对比,村庄以“匍匐”姿态“卑微”地存在,正如遭受苦难的人们,放低平日的姿态,沉默着。但村庄并非完全被动,无所作为,它“点起幽暗的灯火”。“灯火”让人联想到“灯火家家市”“灯火阑珊处”,它是生命的象征,是希望的所在。村庄虽难以反抗自然的力量,但它已竭力做了它所能做的,沉默而坚忍,等待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它不会感到消极或慌张,因为它知道风雨过后一切如常,日子还要继续。诗人也顺势点题,“又像早前的一阵乌云,笼住人生惯有的灰暗”。此句非历经人生重重苦难不能说出,“灰暗”是“人生惯有的”,这里绝不是诗人“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其真实深刻的人生体悟。而这也是村庄或诗人自己,选择以不卑不亢来面对苦难的原因所在。
在压抑的环境下,眼前景象开始转变,诗歌情感也随之上扬。“但好在天已慢慢升高,透出如黎明的光亮”,“好在”让人瞬间松了一口气,在山雨欲来、势不可挡的情况下,竟出人意料地出现了转机。先前是隐隐约约的“光晕”,此时已是“如黎明的光亮”,多么让人欣喜,在巨大的苦难面前,村庄的坚忍终于等来了希望的光辉。接下来,诗人以两个“第一次”将全诗主题升华,“这么多年,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被孤寂压低的村庄 / 我第一次看见它的屈辱,在被雨水/洗刷之前有着黎明的模样”。这几句中有一个矛盾,为什么诗人在村庄生活了“这么多年”,却是“第一次看见”?这个矛盾所在,也正是诗歌本体和喻体之间连接的节点,是自然风雨与人生苦难转换的按钮,是诗歌主题的体现。诗人幼年生活于村庄时,村庄和自然界的风雨都是纯粹的客观存在,而当诗人在城市打拼多年后重回故乡,眼前的一切已经加入了诗人自己的主观情感,故乡处处有灵,诗人多年的人生体悟全都浓缩其中,因而他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也正是其人生观的鲜明体现。当他重新审视村庄,才猛然發现,眼前的自然现象竟与人生的起伏出奇相似,人生总有难以预知的风雨,无需恐惧和反抗,只要坚强应对,光明与希望终会降临。
三.个体对命运的冷静凝视
写下这首诗时,诗人已人到中年。自《山雨欲来》始,诗人开始以故乡幕阜山为背景创作诗歌,他开始回溯,以饱含情感的笔触描写故乡的人、物、事。在《山雨欲来》中,诗人除了将自己的人生体悟寄托于村庄抒发感慨,还对故乡人们坚忍、正直的品质进行了讴歌。除了《山雨欲来》,剑男的《残局》与《宰牛的屠夫》亦属此类作品——“但没有了与生活较量的力气/这鸡肋般的日子,仍然得过下去”“牛没有挣扎,也没有喊叫/甚至蒙住双眼的灰布上看不到一点泪痕”。剑男的诗歌总能以细节震撼读者内心,人到中年的他饱尝生活艰辛,因而具有一颗敏感而温情的心,故乡人们贫穷的“苦”和他们恒久的坚忍成为他诗歌的重要表现对象。幕阜山区人们的朴实、倔强、坚强也深刻地影响了剑男的处世态度。“幕阜山系列”诗歌既表达了剑男对故乡的极大关切与深切热爱,更是人到中年的剑男对自己的开解,如今的他不再像青年那样去猛烈回击命运,而是继承了幕阜山区人们的品质——不抵抗也不妥协,对命运冷静凝视,守得云开见月明。
剑男用诗歌展现了生活的苦难本质,但他并不教人抱怨命运不公,而是以坚定的笔触告诉每一个人: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参考文献
[1]剑男.剑男的诗[J].诗歌月刊,2016.
[2]魏天无.剑男:活着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评剑男的《山雨欲来》[J].文学教育,2016(10).
[3]胡蓉.山雨欲来前的微光——读诗人剑男的《山雨欲来》[J].青年文学家,2017.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