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

2019-02-20 17:46文广州市荔湾区东沙小学
师道(教研)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华德育传统

文广州市荔湾区东沙小学

小学阶段是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基础的阶段,面对于低年龄的学生开展德育思想工作,并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入到小学的德育工作当中,是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小学德育理应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宝藏,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唤起孩子们的民族文化自觉,从而起到滋养品德情操的作用。

一、小学德育应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素材

(1)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懂礼、习礼、守礼、重礼是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的象征。这些礼仪表达了古人对社会的尊重,对基本道德的追寻,希望通过自身的调整能营造一个美好的社会。

(2)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与家国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中,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篇幅用来记述爱国事迹,阐述古代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深刻地表现了对国家统一、安宁、稳定和社会和谐的期待与向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表现了古人对国家的统一、安宁、稳定、发展的期待和向往。“天下为公”是《礼记》中的《礼运篇》所描述的“大同”社会,表现出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志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足见古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南宋的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是清代顾炎武的名句,这些名句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刻骨铭心,表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体现了热爱祖国的河山和人民、关心祖国前途和命运的情怀。

(3)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体现。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与天、与地、与逆境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也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逆境中奋进,在困境中崛起。

二、小学德育应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路径选择

(1)分学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阶段按照学生身体及心智发展的成熟程度,具体分为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按照纲要的具体要求,小学低年级主要是启蒙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此外,低年级学生还需要了解和使用一些基本的传统礼仪。与低年级相比,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要以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此外,要培养高年级学生具有更强的识别能力,逐步提高其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并延伸至课外

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相结合的主要路径。中华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里,积淀为一种文化基因,成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小学德育课堂的重要教育影响作用,丰富德育课程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及手段。此外,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德育内容,如语文课中的诗词欣赏、文章解析;历史课中的人物介绍、事件背景;音乐课中的经典名曲欣赏;美术课中对美的认识;体育课中的团队合作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积极拓宽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增强校本特色,多角度多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区域特色。而区域特色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文化,也形成了本地学生一个重要的区域人格品质。所以除了课堂内,小学德育应立足本地地域特色,挖掘学校资源,开发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体验课程,将课堂从教室拓展到场馆,从校园走向自然,合上书卷,起行万里,去全面体验社会生活。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例如博物馆、民间工艺展馆等,研学旅行增见识,寓教于乐促成长。同学们在欣赏家乡美景,了解家乡文化的同时,更开拓了视野,丰富了阅历,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也使同学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升华,成为了他们生命成长的底色。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的融合,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三方共同支持

小学德育,除了学校的付出,必不可少的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中应当集人文教育、规则教育、民主教育、自我意识教育和表率教育为一体,提高青少年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潜移默化传承经典,言传身教践行文化内涵。社会教育应加强通过网络、电视、书籍、电子游戏等传播中华经典文化教案,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家庭、社会应该三方合力,以青少年素质教育为工作重点,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围绕学校特色课、家庭辅导课、社会网络课推行青少年人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开展与时俱进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通过开设比如书画班、国学班等主题活动或传统文化课程,不断丰富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建设,潜移默化地积极引导青少年在传统文化课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应借助互联网这样便捷的平台,先从家长、教师自己成长开始,最终通过社会媒体的传播陪着青少年一起成长,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以“家校合作,社会辅助”为重要举措,形成了“家校主导、多方参与、资源优化、体系整合”的文化传播运行思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共育平台。

学校培养应侧重文化知识建构,家庭教育应侧重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社会熏陶应侧重以网络媒体进行文化价值引导,唯此才能更有效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教育、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需家校合作,社会并举才能生生不息。

三、小学德育应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多方位应用

(1)搭建国学经典诵读体系

以经典润心、以经典修德,构建长效教育机制,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学校主管部门要制定常规性的经典诵读活动安排,挑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大学》等经典作品,落实每日、每周、每月的诵读计划,如每周一早上升旗仪式后进行集体诵读。并且可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播放《弟子规》等礼仪歌曲。每月、每学期、每个班级共同参加经典诵读比赛,欣赏美文,感受经典之美。根据诵读比赛,开展“经典阅读之星”评选,表彰与激励更多的孩子走进经典阅读的世界。有条件的小学还可以邀请省市著名国学专家每学期举行一次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专题讲座,与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交流。

(2)利用课后托管、社团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演

在小学成立剪纸苑(剪纸)、水墨轩(中国画)、阳春白雪社(合唱社)、版画堂(版画)、清风阁(书法社)等社团组织,积极发动学生参与社团组织。比如开展“爱国情怀”为主题的绘画比赛、以“孝道、感恩”为主题的合唱比赛等,让参加比赛的学生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社团活动有利于增强校园的文化气氛,给更多同学带来文化的熏陶,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培养美德,并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结合中华传统节日,使德育活动系列化

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二十四节气、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学校要加强传统节日的宣传,并设计相应的庆祝活动,使之成为德育教育的必要内容。

(4)“开蒙礼”、“入队礼”、“成长礼”、“毕业礼”——仪式课程,奠基一生习惯

童蒙养正礼为先。小学德育可开设“四礼”并蓄的仪式课程,让每个学生在校六年时间里,都要经历隆重而有意义的开蒙礼、入队礼、成长礼、毕业礼,在心田里种下恭谦有礼的文明礼仪和君子之行。

每一学年伊始,可以为新生举办开蒙礼仪式。一年级新生们身着汉服,牵着父母的手一齐参加活动。通过正衣冠、行拜师礼、朱砂启智、启蒙描红、击鼓明志五大环节,让孩子们在开蒙礼的过程中,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

德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包含了大量的正能量,如果能与小学德育教育有机结合,那么学生的受教育视野就会得到开阔,学生的内在素养、思想价值等都会受到深刻的熏陶,这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与优化传统文化的结合,需要全体的教育者共同的努力。【注:本文系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7A04)成果】

猜你喜欢
中华德育传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