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教育局
为进一步深化顺德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改优秀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切实推动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全面推进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区教育发展中心制订了《顺德区中小学“同上课改课”宣讲送教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实施方案》。龙江镇作为本次改革研讨活动承办单位之一,于2019年5月23日举行“同上课改课·走进龙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
此次活动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以八年级教材《公平正义的价值》为主题,分别由送教者和镇内两位老师进行授课。我们现从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探讨小组合作设问的有效性。
1.自主学习方面的落实。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有两位老师在讨论前,都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内容,但也有一位老师在讨论前没有自主学习的环节,直接进入主题。没有自主学习为前提的讨论,学生参与度不高,只是部分学生在侃侃而谈,也没有达成结论。
2.问题的难度。讨论的问题难度适中,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才能通过思维的碰撞推陈出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能更深层地理解教学的重难点内容。B老师的问题难度太低,答案主要集中在教材上,没有讨论价值;C老师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答案具有开放性、思辨性。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互相启发,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导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公平的涵义,对知识点的把握水到渠成。
3.讨论的次数。两位任课的老师一堂课设计了超过三个讨论的环节,次数太多,给人一种满堂讨论的感觉。一节课中小组讨论次数不宜太多,避免随意性、形式化,造成为讨论而讨论的局面。
4.问题的有趣性。三位老师在问题设定方面都重视切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所感悟。A老师主要采用了中考政策作为材料,很能启发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B老师采用学校刚结束的义卖活动作为讨论话题的素材,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C老师用一个橘子引发思考,贯穿整个课堂,讨论的话题非常有趣、生动,学生讨论的兴致很高。
从三位教师设计的小组合作的问题及效果,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提高小组合作设问有效性的策略:
1.合作学习的前提是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要有充足的自学时间和有效的自学效果。如果自学时间不到位就进行小组交流,就会让合作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就不存在了。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前,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和思考时间。他们面对自学自思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才会产生互相交流的需求,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的合作学习。
2.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是关键。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要认真做准备,弄清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果这样做课前准备,小组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由于学生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方面的原因,小组讨论有时往往热闹外显而实质缺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其引导作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不能等待、观望,而是要深入到小组当中,和学生处于平等关系,或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供小组内磋商、协调、参考,或了解讨论的进程,及时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思维素材和深化题旨的信息,帮助学生挖掘讨论的深度。
3.设计内容要合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开展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课堂中的讨论也并非多多益善。作为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要审慎筛选讨论的内容,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课堂中的讨论才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张扬学生个性。
4.设问要激发学习兴趣。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贴近生活、关注时事,是一门比较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科。要实施高效的合作学习,必须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只有具备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学生才乐于学习、乐于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能否达到有效的结果,讨论问题的有效性是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只有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合作的有效性,才能适应新时代课堂的要求,使道德与法治课真正焕发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