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容
文/惠州市惠阳区永湖镇中心小学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害怕写作。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特别是具体素材。每次作文时,要么仿写,要么直接抄,文章空洞无力或雷同较多。如何指导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呢?教师不同,方法各异,有的教师采用的是“穿新鞋走新路”,而我采用的是“穿新鞋走老路”的传统方法,一样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小学生缺乏细致的观察,往往难以准确认知事物,了解事物,自然无法积累充足的写作素材。因此,要想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学生观察方法至关重要。对教师而言,首先需要向学生传授观察的具体方法、顺序,让学生根据逻辑来练习观察。然后向学生讲解观察的主要目的、观察重点,即让学生能够分清观察的主次,以便于迅速了解事物的重要内容。在小学生系统认知观察之后,教师再进行示范,让学生去模仿教师的观察方法,通过反复的练习、尝试,让学生真正掌握观察的方法,获取写作素材。
大量阅读,既能积累词汇和语句,学习他人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又能通过阅读感知文章整体,借鉴他人谋篇布局的写作技法,积累写作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和积累语言。在阅读时,随时随地把好的词语和句子摘记在专门的笔记本上,经常翻阅,是丰富自己语言文字的好方法。修订后的教材将原来的“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均在第一题设计了“读读背背”,就是想达到扩大学生语言积累的目的。另一方面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在阅读文章时,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在感悟文章外在的语言美和内在的情感美的同时,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技法,并巧妙运用移花接木的方法,把所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这样就能既巩固课文知识,又能体现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课外活动是学生积累素材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综合考虑小学生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各种活动要做到“推陈出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的组织上,教师必须在现场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相互之间交流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然后让学生描述自己观察的事物。针对学生观察和语言的不足,教师再进行指正,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优化调整。培养学生在参与的活动中逐渐养成认真观察、捕捉素材、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同样需要组织多元化的活动,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如组织口语交际、自编自演课本剧等,在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写日记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也是学生积累素材的有效方法之一。生活处处有“材料”,有时是一个眼神,有时是某人说的一句话,或是一件事,或是自然现象,写成日记,不仅积累了素材,还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作为教师,应当主动引导学生,告知学生写日记的重要作用,并向学生系统讲解日记相关的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写日记,而且坚持写日记。让学生在长时间的坚持过程中,逐渐形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缺乏联想也就谈不上创造,自然也不会有创新。所以,对教师来说,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内容、生活经验进行思考,通过深入的联想、思考,将观察的内容形成想象的画面。对于小学生来说,习作对应的想象主要包含细节想象、组合想象两个方面。所谓细节想象,指的是以特定生活环境,在大脑中针对事物实施描绘;所谓组合想象,指的是根据多个事物,在大脑中针对这些事物的特点进行组合,并产生对应的形象。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针对事物进行观察,然后主动思考对应的内容。对于一些熟知的事物,学生往往感觉难以入手,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引导学生,“诱导”其记忆的各种信息资源,最终把这些信息资源转变为自己的语言。
总之,写作素材处处有,不管采用“新方法”还是“老方法”,只要学生养成了积累素材的习惯和方法,在作文时,选准素材,就能写出言之有物,具有真情实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