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角色转变促专业发展

2019-02-20 05:58
师道(教研)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程教育教师

文/肇庆鼎湖第一实验学校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应当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所以教师的角色首先要转变,才能促使专业得到发展。

一、从教师的职业观方面要从“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

“匠”是工匠,是按照他人的设计与谋划,按部就班地去进行操作,把别人的设想外化为现实,把自己的操作达到自动化、熟练化的程度,是工匠的典型特征。这类“匠”才,并不需要动用自己多少智慧,也不需要亲身去做深入探究,他要做的是操作,是实施,是具体化。教书匠的教育思想是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行政命令被迫更新的,这是外驱动给予的。研究型教师不仅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而且还能自发地转变教育思想,树立起先进的教育理念。教书匠是把教育教学只当工作去做,而且可以把工作当自家的事去做。只有研究型教师把教育教学当事业去做。我们要想成为研究者,就要把教育教学当事业去做。研究型的教师具有明确的教育人生方向,把自己的人生价值锁定在教育事业上,专业型的研究者,不满足于现状,努力探求着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他们把对教育的创新看成是人生中最大的乐趣,其生活状态已经和教育教学密不可分,能看到教育教学的情感和智慧,看到教育的希望,看到教育人生的幸福。

目前,多数教师只是读所教学科的教材,教师用书,考试大纲等,这些教师就属于经验型的“教书匠”。他们的教育教学缺少反思、缺少研究。教育教学是培养人的工作,其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使得教师必须基于他对教学实践的判断和深思做出决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慎的、理智的安排。通过研究不仅能增进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扩展教师对新思想新方法的运用,引发他们对教育教学信念的追求,而且更能增进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关注和了解,更有效地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转变角色,要求教师们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即要求教师们不仅要授业,还要传道、解惑。也就是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要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疑惑,特别是要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困惑。知识经济的社会形态,素质教育的倡导方向,都使得教师不能再固着原有的角色定位,教师既要做实施者,也要做设计者、研究者,是集研究者与实施者角色于一身的人。

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的融为一体,现代课程与教学观认为,课程不是一项事先规范教师执行的规定或计划,也不是一套教材或教材包含的纲要和内容,而是一种特定形式的教学实际说明;教学也不是转化课程内容以达成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课程中的教育观念只有通过教师的注释才能转化为实际,教师只有通过基于研究的教学,才能真正实施课程。从我国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教师必须将新课程所蕴涵的教育理念与知识本质付诸实际行动,才能使课程变为实际。

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教育实践的主体,也应当是教育研究的主体。同时,教师的教育研究必然要求教师关注新动向,了解新趋势,掌握新思想,探索新的方法,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内化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而这些理论又通过教师的实践探索,落实到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从而促使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这对于教育科学的发展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从课程开发方面要从“使用者”转变为“生产者”

在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下,参与课程开发的是教育部门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理论家、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学法专家等校外官员和学者,由他们设计好规范的课程文本,最后由教师去实施。我国建国以来一直运用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所以,教师被当作是一种课程实施的“工具”,是课程的“使用者”。教师考虑的是如何将规定的课程内容有效地教给学生,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则不是教师考虑的事,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忠实地执行。就是说教师只有选择“怎样教”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

校本课程开发赋予教师一部分课程开发的权利,从而使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而形成了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不再仅仅是课程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设计者”。因为在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下,所有与学校相关的人都有权参与课程开发,教师自然地成为了课程开发的主力军,主动承担起课程开发的责任。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三、从师生关系方面要从传统的“教师”转变为“导师”

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与“导师”仅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两种教育理念。在“教师”的理念之下,教师司“教”之职,在“导师”的理念下,教师负“导”之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存在,重视他们的需要,他们的情感,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并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对话氛围。其次,强调双边的参与。再次,强调师生之间坦诚的碰撞、交流和沟通。作为“导师”其主要工作是做好“五导”:(1)引导: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2)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3)诱导: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辅导: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使他们能够很快地找到相关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5)教导:教师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朋友和榜样,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符合时代需要的各种优秀品质,具备区分良莠的能力。具有导师能力就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四、从教学方面要从“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心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是主角,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观众,是知识的接受者。新课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是有思想、有意识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很强的可塑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自主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个体终生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是个体走出学校后采取的主要学习方式,如果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个体的终生发展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新课标要求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最大区别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受体”,而是自我导向的积极的知识的追求者。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甚至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方式。这样学生就一跃而成为学习的主角,是“演奏者”而不是观众。教师的职责在于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指导,从角色关系上是一个“伴奏者”,而不是主角,更不是传统教学中的“独奏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教学的艺术性。

五、从教师的发展观要从一个“授业者”转变为“学习者”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知识更新异常迅速。西方流行这样的知识折旧定律,即一个人一年不学习,你拥有的知识就要折旧80%。在现实教学中,即使是最优秀的教师也常有知识上的捉襟见肘经历。教师在教学中的知识权威地位正在下降。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我是每一个人尤其是教师永恒的生活准则。不学习就会落伍。当前课程综合化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达到知识广博,一专多能?教师必须从以往满足于现有知识输出型向今后永不停止的学习型教师转变,争取拥有大量丰富、多层面、多侧面的知识,真正成为知识广博的学者。“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才有可能具有创新能力,厚积才能做到薄发。

猜你喜欢
课程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