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宇
文/广州市第九十八中学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了解和认识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人的个性和人格形成发展的过程,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的合格成员。中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断成熟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在如今网络碎片化的时代,深度阅读能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改变思维方式,增强洞察力,审视自己,充实精神,促进个人进步。
拥有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是成为一名合格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哈佛大学教授Wallace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真正的教育,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批判性思维,是独立的、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方式。它真正强调的是:不盲从、不迷信,听什么做什么都有理有据。
在初中政治的专题课《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中,课堂上呈现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老师展示了一些与饮食有关的图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阅读,细心观察,反复比较图片,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不断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并补充与阅读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经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找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譬如:筷子和刀叉不同;圆桌和方型桌、U型桌、T型桌等桌子不同;谷类食物和肉类食物不同;共餐和分餐不同;多样烹饪和单调烹饪不同;尊卑和平等座次不同等。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基石。学生从餐具角度、餐桌角度、餐制角度、烹饪方法的角度等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发现问题,并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观点就是我们对待某一事情的态度,我要表达什么,希望听者相信什么,是学生用眼睛和大脑审视世界和自己,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获得一个概括性结论后,学生阅读水平的层次可以进一步发展,老师继续让学生尝试分析“中西饮食文化不同”这个结论背后的原因。提示学生要把握事情与事情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推理链,找出论断中隐含的深层关系。思考分析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学生开始以审慎的态度思考问题,辨别、质疑、反思,并联系自身经验理解,筛选与整合所掌握的信息。学生从初步材料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使学生意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价值、行为和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正如学生分析:西方饮食倾向于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中国饮食习惯倾向于综合性思维;西方饮食倾向于分析性思维;西方烹饪倾向于规范性,中国烹饪倾向于随意性。总体归纳起来: 主要根源于其思维方式不同。通过阅读分析,学生懂得用尊重、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中西饮食文化,并尝试挖掘中西方餐饮文化的优秀元素,使中西饮食文化有机融合,以积极乐观态度构建健康人格。
思维成长对人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实生活中,初中学生在选择判断上往往还存在困惑和误区,在阅读认知过程方面,“感悟与评价”“筛选与整合”“解析与整合”的水平还不是很高。对于社会,如果中学生缺乏用理性辩证思维来思考问题,整个社会就会产生更多认知误解,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通过深阅读,培养学生学会洞察、辨别,准确地解读文本的意思,识别正反两方面的相关论点,提出自己的客观评价和自我感悟,得出理由充分的、明智的、不荒谬的结论,是提高学生批判质疑素养的途径之一。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现代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需要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行为主体对法律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行为主体能否遵守法律法规。当然法律意识不是与生而来,离不开积极的教育培养。
在学习宪法活动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把握新宪法修正案的精神实质,从而增强法治意识?初二政治专题课《学宪法、懂宪法、守宪法》中,老师摘抄了一段新宪法序言中的文字:“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一段文本阅读中,讲究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思考。学生需要从阅读材料的表层信息—中层信息—深层信息—核心信息,一步一步深入,不断去挖掘更深层次信息,提高认识。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阅读文本。阅读中,学生首先要把握好文本中的主要内容,能够在已知信息中找出表层信息。对文本进行简化后,这一段文本的表层信息可以表述为: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了爱国统一战线。把握了关键内容后,老师又引导学生通过新旧宪法序言比较,发现其中修改部分,从而提取出中层信息: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中“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修改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修改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学生辨析阅读内容中所阐明和隐含的观点后,学生要分析阅读内容的意图。接下来继续探索“为什么”的问题,学生再次思考深层信息:为什么要修改宪法?为什么要增加“改革”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究其原因在于:社会现实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而宪法是植根于现实基础之上的,因而宪法就必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社会现实与宪法规范的冲突不可避免,旧的冲突在得到调整之后,随着社会现实继续发展变化,新的冲突就会随之而来。所以说宪法总是在冲突——调整——再冲突——再调整的循环中,不断地从现实中汲取养料,从而获得生机与活力。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此次宪法修改将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纳入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宪法依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学生通过对“宪法序言内容”一层一层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最后提炼出核心信息:建立和完善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建立、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重要保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
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进步人类的信念。
在初三政治专题课《从“习近平广东之旅”看改革开放》中,老师提供了2018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广东考察了四座城市的有关阅读材料。学生仔细阅读“习近平广东之旅”,划出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并把自己感悟最深的一点进行分享。有同学对港珠澳大桥 创下多个世界之最感悟最深;也有同学对深圳40年变化感悟最深。在分享了自己体会后,大家对广东改革开放的成就有了进一步了解。为了强化认识,学生小组合作继续讨论:你怎么理解“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
深阅读关键是导向阅读文本中的核心价值。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阅读读出自己的思考,汲取文本中的营养价值。第一,读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价值立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没有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这场伟大革命就失去了依托。 改革开放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出台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发点,我们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也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带来巨大改善,赢得了最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通过思考与分析,学生总结出:中国改革开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第二,探索“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的价值关系。 改革开放40年,我们在看到改革开放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其存在的问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引导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仍然要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第三,探寻中国梦的基本价值取向。坚持改革开放,共筑中国梦。习近平主席强调:“实现中国梦要有担当意识,更要有实干精神。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学生从中领悟到:中国梦的基本价值取向包含着崇尚劳动。“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劳动者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