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鹏羽,朱晓凤,黄红英
(新疆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0)
院前急救也称为院外急救,指的是在院外的环境下,对各类伤病(中毒、创伤、灾害事故等)开展急救、中转、运送监护,从患者受伤/发病起,到医院前的救护即称之为院前急救[1]。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由于其起病突然、预后死亡率极高,只有7.6%的存活率[2],是我国城市最为常见的院外死亡原因,也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域最危急的情况之一。在全部院外急诊病例中,SCA患者约占10%,其中87.7%发生在家中[3,4],但大部分SCA目击者大多缺少生命支持的知识,也未接受过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培训,无法为心搏骤停者实施现场救治。有文献研究显示,呼救→医生到场,时间均为10 min左右。为了可以尽快为SCA患者行心脏复苏。最近几年,发达国家开始启用了T-CPR(电话指导心肺复苏)。查阅文献发现,目前T-CPR在我国开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统一规范,现将其在院前急救中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患者发生SCA事件绝大部分在院外,第一目击者往往是非专业人员,由于各种原因使早期的心肺复苏比例较低,如担心传染疾病、担心技术不到位损伤患者、对患者发生的突然状况恐惧等[5],常常使患者失去最佳的复苏时间。如何提高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实施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目前心肺复苏的研究热点。
Hauff等对404例急救中心音频资料开展回顾式分析,发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前,34%的目击者在调度员指导下实施了CPR。Hallstrom等研究西雅图近12年的院外SCA的急救情况,发现约30%的SCA患者受益于T-CPR的实施。研究同时还发现由于受到诸如调度员、呼叫者、病情等因素的影响,T-CPR的实施率和实施效果仍需改善。Fabrice等对497病例分析,采用T-CPR有299例,但通过T-CPR有效指导的只有202例(少于70%)。
张晓凡等通过对心脏骤停事件进行研究(1,096例)发现:识别(355例,32.39%)→电话指导流程(263例,23.40%)→电话心肺复苏(221例,20.16%)→至医生到现场(207例,18.89%)。暴露出患者在救护车到达前识别比例偏低、患者实施T-CPR指导比例低下、患者T-CPR实施时间滞后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黄玉玲等调查公众接受心肺复苏知识技能培训现状及对心搏骤停患者实施电话辅助心肺复苏的认知和行为倾向,结果260人中表示接受过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的分别占33.5%和20.0%;78.1%希望高度员以最快的速度派单,15.4%希望可对自己进行指导,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水平较低,对调度员缺乏信任,应采取措施改善上述状况。
院前发生的呼吸心跳骤停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难题。我国院前急救机构心肺复苏成功率极低,仅1.2%-1.4%。当救护车大多数时候赶到时,只见焦急等待的家人,极少有人施行CPR。实际上,CPR由心脏停的那一刻起,一直到CPR时间是最有效、最宝贵的。因此,对患者的家人开展电话指导非常重要,能抓紧抢救的最佳时间,先行抢救,等到急救人员,可极大提升复苏成功率。可见T-CPR是救治的基础,同等于专业救治,救治时的时效值最大,是急救的独立一环,其优劣对之后的效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虽然目前国内少有相关的系统研究,但T-CPR在提高院外突发SCA的抢救成功率、有效实施早期心肺复苏等方面的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也是目前院前急救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