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州市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
升读小学是每个孩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日常活动由玩到学,学习环境完全陌生,学习内容由游戏活动到知识技能,学习方式由观察操作到记忆读写等,这些变化孩子该如何面对?如何有效进行过渡衔接?其实,学前儿童和小学生是两个不同的阶段,也就具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一个孩子决不可能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完全失去幼儿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他(她)仍然带有幼儿特点。在幼小衔接时期,孩子身上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互相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这时期,如果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新旧阶段即可平稳过渡。结合多年的教育经历,我认为,促进幼小平稳有效衔接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教师要认真引导孩子了解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事情,要让孩子知道,这种成长中的必要性,但凡身心健康、个性正常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坦然面对。这些是人活着的基本需要,但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还有除此以外的高等需要,如求知解惑的需要、获取进步的需要、得到肯定的需要、情感和爱的需要等等,学习就是属于高等需要的一种。而学习是随着成长分阶段进行的,经过了幼儿园后孩子们迎来了小学阶段,一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起始。教师要让孩子明白,孩子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勇敢地面对它,并选择有利于身心发展的面对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课堂活动帮助孩子做好心理上的过渡衔接。如开学第一课,教师可以设计课堂活动“祝贺你!小学生”,让孩子们为成为一个小学生而自豪。接下去的第二、三周,为了让孩子对学校有更多了解,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课堂活动,介绍一年级学生的课程内容,除了和幼儿园一样的绘画、手工、体育、音乐、科学之外,还增加了语文、数学、劳动、少队、书法、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新增的学科涉及内容比较广泛,从发展动手能力到思想品德养成,再到艺术能力的初步培养,激发兴趣点燃学习热情。此外,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学校的特色和获得的荣誉,让学生树立热爱学校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这样一个月下来,初入校的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的学校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情,在此基础上,从内心真正接受并融入了“一年级学生”的角色,让学生以做一个小学生为傲。只要进入角色了,幼小衔接就成功了一大半。
课堂上的过渡衔接该如何做到潜移默化呢?教师应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感知到注意,再从记忆到思维、想象力,做好课堂时间的把握(从大班的30分钟到一年级的40分钟)。当学生的有意注意到达极限时,就会自然地转向无意注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注意力分散了、分心了。那么,教师这时候应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结合孩子对动态视图的兴趣、对机械记忆的不足等特点,恰当使用微课资源。五分钟的视频播放可以是知识点的概括,也可以是课堂的梳理;可以是即时练习,也可以是激趣引入。再如课堂中的评价形式,评价方式的交替变换使用让孩子不再身处“棒,棒,棒,你真棒!”的固有模式中,而是建立学习兴趣小组,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并通过个性化的肯定,树立了孩子的自信心,让学生获得崭新的学习体验。教师还可以应用客观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等,为课堂增香添色,使学生更快地度过幼小衔接期,进入角色。
家庭作业应该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对于巩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习本身的需要,布置一些针对性强、灵活多变的家庭作业,这对幼小衔接非常有必要。教师不应让孩子对作业产生畏惧、厌烦心理,而是围绕教育的目的去灵活地布置适当的作业,促进孩子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布置思品课的爱心作业,教会孩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等;也可以布置社会课的记录作业,让孩子饲养小动物或者是植物,在与小动物、植物一起生活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从而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也可在劳动课布置做家务作业,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等。
总之,教师要做好幼小衔接这“基础中的基础”,努力让孩子早日适应小学生活,平稳高效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