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政策分析
——以辽宁开展校企、校产、校地合作为视角

2019-02-20 22:08刘思佳王海燕
关键词:校地辽宁毕业生

刘思佳,王海燕

(1.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辽宁省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2;2.沈阳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一、开展校企、校产、校地合作的重要意义

2017年,辽宁省高校毕业生总计29.6万人,就业率为91.03%,省内就业率为80.6%。就业形势的严峻,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相匹配。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针对这一问题出台了很多措施和解决方案,其中校企、校产、校地合作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与社会所需人才不相匹配的问题,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通过“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就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缩短了待业时间,快速提升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了高校毕业生为社会发展所应贡献的力量[1]。“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是当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创新方式,通过高校中介作用的发挥,实现高校毕业生与企业、产业、地区之间的无缝对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企业自身运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2]。管理学学者保罗·纳特和罗伯特·巴克夫认为,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模式应当是根据现在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出当前要解决的战略问题的议程,校企、校产、校地合作就是在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下结合高校毕业生毕业情况而制定出的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战略[3]。高校通过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适当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干预,以引导、推荐、定向培养等方式,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进而可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开展校企、校产、校地合作是有效提升高校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高校与企业合作,定批、定量、定计划地为企业提供对口性人才,不仅能够大幅度提升高校人才的就业率,缩短高校人才毕业后待业时间,还能够帮助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在最短的时间里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直接上岗,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及早贡献力量。高校与产业合作,不仅仅对促进产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高校课程设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也都有着指导性的影响。产业需求影响着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向,通过双向选择,学生选择未来发展的产业方向,产业定向选择人才,而高校作为中间媒介,可以为毕业生和产业提供双向服务,从而实现多赢。当然,高校的功能发挥还要结合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来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些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问题的可控程度、政策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以及政策本身之外的条件,这就需要高校依据国家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计划性的辅助。国家政策的辅助及高校负责具体实施,两者双管齐下可以高效地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从而实现毕业生毕业即就业的根本目标[4]。

(一)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为各行业培养对口的高端人才

高等教育自创建开始,最终目的一直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其所需的各级各类的人力资源。然而,近年来,很多高校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无论在专业的设计还是在教学方法等很多方面都没有与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未能真正发挥高校对服务社会应有的作用,致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背离了其初衷,高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源最终并未能为社会所用,无形中造成了很多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校企、校产、校地合作模式的构建,因其特有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的特点,一方面,使得高校在专业结构设计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能够从现实的企业、行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使高校的教学资源配置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使高校的办学更具特色,更具吸引力。高校通过整合其优质的教学资源提升教育质量,进而为企业、行业、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急需的人力支持和智力保障,以高科技、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入了解的企业、行业、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和特点,使他们能够更早地了解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并结合自身特点,明确未来发展方向,进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完善,以保证未来能够更快更好地顺利就业,实现自身价值。

(二)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振兴区域经济发展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致使高校毕业生人数骤增,可以说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迅猛增加,又对全社会的就业形势造成巨大压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严重。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实施校企、校产、校地合作。首先,开展校企、校产、校地合作,可以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实现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产业集群、地方政府所需的人力资源之间的深度对接,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从而达到既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又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目的。其次,开展校企、校产、校地合作,高校源源不断地为企业、产业、地方政府输送大量急需的高质量人才,使得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更促进企业、产业、地方政府实现由过去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来增加生产力向依靠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来提高生产力的转变。尤其是高校培养出来的高素质、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企业、产业、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强大的智力保障。这些人才能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辽宁开展校企、校产、校地合作实践情况

辽宁对校企、校产、校地合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始于2008年,主要以政府政策为指导、以项目为载体、以科研为动力,通过多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合作。

(一)辽宁校企、校产、校地合作特色政策

2015年8月,沈阳市政府出台《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实施“万名大学生就业创业计划”,提出将大力吸引高学历高校毕业生服务沈阳经济发展,着力解决人才安居问题,不断改善人才居住条件,扶持各类各级人才来沈就业创业。对顶尖人才采取“一人一议”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对杰出人才给予50-100万元的购房补贴;对领军人才给予30-50万元的购房补贴。对于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原籍非本市),其中博士在35周岁以下、硕士在30周岁以下,首次在沈阳就业或自主创业;以及学士在25周岁以下,首次在沈阳自主创业,在我市无任何形式自有住房的,给予租房补贴。租房补贴标准为博士每月800元、硕士每月400元、学士每月200元。

2016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出台《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校企协同创新联盟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创性地提出面向中小微企业,建设校企协同创新经典联盟;面向三次产业大中型骨干企业,建设校企协同创新骨干联盟;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校企协同创新城市联盟的主要工作任务。

2017年,辽宁制定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20条工作举措中,特别将校企联盟助推毕业生在辽宁就业居于首位提出。同时,组织相关高校依据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到沈阳、大连、抚顺、盘锦等各市地、行业开展“校地对接促就业”系列活动;围绕企业、行业、地方政府发展需要,组建了54个校企联盟,参与的企业2 737家、学校160所、学科237个、专业1 008个。校企联盟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对接、毕业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建立高校与企业、产业、地方政府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

辽宁校企、校产、校地合作模式的开展迄今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开始探索阶段,主要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体为依托,以组织大型专场招聘会、各类人才招聘会、紧需人才供需对接会、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送企业送岗位进校园等多种形式搭建高校与企业、产业、地方政府的深入交流与紧密合作的平台。在探索阶段,高校、企业及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三方做好磨合,尤其是针对“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中出现的摩擦和问题,要进行总结和归纳,只有在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够探索出一条“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的新道路。探索阶段也是“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的试错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必然会发现很多方式的采用是不适合“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的发展,或者是不利于学校、企业及学生的利益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中的具体操作、具体方式进行调整,不断尝试、不断摸索出一条更好“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的发展模式[5]。

二是逐步规范、系统化阶段,以联合培养人才为目的,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校企双方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开展“订单式”“定制式”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共享等合作项目。规范、系统化阶段就是“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的提升阶段,在这个阶段通过规范、系统化的管理,能够保障“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更长久发展下去。企业利益、学生权益是“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中的关键,只有在规范、系统化的管理下,才能够最好地保障多方利益,保障“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学生参与。战略合作意向书、实训基地等方式的运用,要在充分调研企业、学生合作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不断丰富和完善[6]。

(三)建立与企业、产业、地方政府信息共享的工作机制

通过引导省内高校与企业、产业、地方政府共同构建对接岗位需求平台;紧密围绕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结合产业集群建设和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对高端人才的渴求,组织开展各类招聘活动;将辽宁省及各市、区(县)发展战略规划,以及产业集群和重大项目建设的人才需求情况,结合辽宁省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有计划性、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干预,可以使政府政策的优势能够让高校毕业生体验到,从而真正地将政府的管理和干预落在实处。

同时,辽宁各级相关部门广泛利用网络和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辽宁省及各市、各区(县)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各重点行业发展特色、各产业集群和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对人才的需求规划等,以及辽宁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以吸引省内外各地学子来辽宁建功立业,从而逐步形成立足辽宁、辐射全国的吸引毕业生来辽就业创业的有效机制。

近年来,辽宁开展的校企、校产、校地合作模式的实践经验表明,该模式能够直接有效地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优化高校教学资源以及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并最终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三、辽宁深入推进校企、校产、校地合作,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政策建议

可以说,前几年辽宁省完成了对校企、校产、校地合作模式的初步探索,那么现在我们要研究的就是校企、校产、校地合作模式的质量问题,即从以往注重外延的发展向深度的内涵发展转变。

(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近年来,辽宁对校企、校产、校地合作虽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一定成绩,但至今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指导、规范其发展。政府要想更深层次地推进校企、校产、校地合作,就要尽快完善校企、校产、校地合作模式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各市、县(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细则,从法律层面明确高校、企业或相关产业和地方政府在合作中的责、权、利,形成责、权、利相互约束、相互驱动的运行和激励机制。校企、校产、校地合作模式要充分结合政府的政策优势,结合高校的特点,合理化、科学化地制定模式发展规划,更好地实现校企、校产、校地合作模式的高效运作。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要结合校企、校产、校地合作模式,从服务、规范的角度出发,合理地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在校企、校产、校地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多,这对于促进校企、校产、校地合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实现国家对于校企、校产、校地合作模式的规范和管理,这对于学生群体来说,面对企业学生就是弱势群体。因此,国家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只有在国家规范性的法律、法规的保护下,校企、校产、校地合作模式的发展才能更长久[7]。

(二)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督管理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引导高校与企业、产业集群和地方政府开展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定制式”培养、共建科研机构等合作项目,并支持和鼓励高校拓展如互聘教育和技术专家、行业企业参与毕业生答辩、建立教育教学反馈机制等更深层次、更广泛的合作领域,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政府要继续向省内各市推广“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要求省内各市、区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建设需要,积极与各高校开展合作,及时向高校宣传本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人才需求规划和就业创业政策,与高校开展广泛的对接与交流。

要进一步发挥辽宁省委、省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指导委员会”,由辽宁省政府统筹管理,成员单位由辽宁省教育厅、人社厅、发改委、科技厅、卫健委、中小企业厅等相关行业厅局和部门组织,负责指导高校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布局,结合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向高校提出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意见;协调各行业部门,构建高校与企业、产业(行业)、地方政府开展深度合作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推动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目标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虽然是理论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同时科学的理论指导对实践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国外已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校企、校产、校地合作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全面、规范、丰富的职业教育理论。纵观我国的校企、校产、校地合作历史,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前进或者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尚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的指导。要想使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创新性、有效性的校企、校产、校地合作机制尽快建立起来,发挥校企、校产、校地合作的最大价值,就急需相关部门和各参与方进行系统的科学理论研究,进而指导校产、校企、校产深度合作。

目前,在辽宁的校企、校产、校地发展过程中,实体发展速度要快于理论研究的速度,这对于校企、校产、校地发展模式而言并不是乐观的现状,只有当理论研究速度快于实践速度,理论研究才能够实现对实体发展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加强校企、校产、校地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高校应当担负起重任,组织专业的人才进行专门的理论研究[8]。

(四)继续加大宣传交流力度,转变观念,提升各自合作能力

各部门应广泛开展宣传交流活动,加深高校、相关企业和政府对校企、校产、校地合作各自诸多益处的了解,尤其是“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给企业、相关产业和地方政府所带来的益处。如高校在学校即完成了企业所需员工的培训及职业技能提升等,这直接减少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同时,高校也要转变观念,加强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强化高校服务企业的能力。高校要依据其优越的教育资源,结合企业、行业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形势,寻找合作对象,制定符合双方需求的具体合约。政府也要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形成评估监督机制,严格监控资金的使用,使校企、校产、校地合作价值最大化。

政府应发挥职能作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在政府的号召下,在全国范围内对“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进行宣传,让企业了解“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的优势,也让更多的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能够选择好自己的职业,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四、结语

校企、校产、校地合作模式在辽宁的广泛推广,不仅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科学可持续性发展,提高了高校将知识力量转化为人力资源的动力,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在辽宁扎根就业创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为辽宁企业、行业、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直接对接的人力资源,为辽宁经济振兴提供了智力保障。所以说,校企、校产、校地合作模式是一举三得的发展模式,它既促使高校转型发展、提升办学质量、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又为企业、行业、地方政府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对口人才,同时更为辽宁区域经济的发展蓄能蓄力、整合资源,从而实现企业、行业、区域发展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促进更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在辽宁高质量的就业创业。但我们也要看到,校企、校产、校地合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校地辽宁毕业生
基于校地共建的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探析——以六盘水师范学院经纬图书馆为例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辽宁之光
校地合作“闻令而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昔阳县“三区”服务特派团开展产业调研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逻辑与现实
——以C9 高校为例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