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晶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运城 044000)
幼儿园教师不仅是幼儿生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影响着学前儿童的性格品德、人际交往及情感认知等各方面的发展。幼儿园教师持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观一直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图画书作家创作的关注点。马晓红,魏青认为:“绘本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或者写照。”[1]图画书中幼儿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既是现实中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关系的真实呈现,也是图画书创作者对幼儿园教师的儿童教育观的反思或者期待。在为数不多的反映了师幼关系的图画书中,有三本图画书值得认真解读,即《迟到大王》、《我的名字克里桑斯美美菊花》、《点》。在这三本图画书中,幼儿园教师虽不是主角,但都是作品的点睛之笔,持有不同儿童教育观的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本文根据图画书的特点,结合文字、色彩、线条等要素分析这三本典型图画书,期望能够把握故事主旨并说明其蕴含的儿童观、教育观,并提出现实借鉴意义和启示,让阅读图画书的成人尤其是幼儿园教师能从中更了解幼儿的真实状态,能够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和儿童观,为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迟到大王》是英国图画书作者约翰·柏林罕的作品。讲得是一个叫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的小男孩在上学路上碰到奇奇怪怪事情总迟到,老师批评并且惩罚他的故事。
1.文字故事
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连着三天迟到,第一天他给老师解释是有一只鳄鱼咬住了他的书包;第二天给老师解释是有一只狮子咬住了他的裤子;第三天给老师解释是小河里的巨浪将他冲倒了。这些解释老师统统不相信,用“这附近哪里会有什么……”的话语否定孩子的解释,认为是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撒谎,还处罚了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第一天罚他写三百遍的不说谎,第二天罚他说四百遍的不说谎,第三天罚他写五百遍的不说谎。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第四天去上学竟然没有迟到,当他走到教室,老师却被一只大猩猩给抓到屋顶上了,老师想让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救他下来,可是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用老师的话语来回答老师:“这附近哪里会有什么毛茸茸的大猩猩!”文字部分呈现出老师缺乏幻想、不认真倾听孩子、喜欢使用命令和惩罚令使孩子屈服。
2.环衬细节
环衬上是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的儿童字体,老师罚他写三百遍的不可以说谎的检讨书,页面上有十多处蹭脏的墨水痕迹,在第九遍已经出现错别字——“也不可以把手套弄去”。 孩子无可奈何的服从、应付从字里行间显露无疑,孩子不应该在课桌前做重复的、无意义的活动,而应该任由儿童精神自由飞扬;也从侧面反映出教师并没有真正倾听幼儿的表达和需求,而是按着教师的主观意愿磨掉孩子好奇、幻想的个性精神,培养成规规矩矩、一板一眼的人。
3.老师的外貌和衣着
这位老师有一个硕大的脑袋,一双大眼袋的金鱼眼,一个像锥子一样的鼻子,一张咧到耳边的大嘴,满嘴凶恶的牙齿,一双几乎覆盖整张桌子的大手。他头戴黑色博士帽,博士帽外没有一根头发露出来;身穿大黑袍,大黑袍下面的白衬衫服服帖帖;脚踩黑皮鞋,黑皮鞋上的黑鞋带系得整整齐齐;领带和裤子遥相呼应,都是白底黑条纹的花色。当老师被毛茸茸的大猩猩抓到房顶,他向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呼救,孩子用老师的话语回复老师时,可以看到,教师不离手的文明棍掉了下来,像锥子一样的鼻子变小了,巨大的嘴巴也变小了,看不到他满嘴凶恶的牙齿了,一改以前盛气凌人的形象,看着走掉的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若有所思。当孩子不再幻想、不再好奇,被培养成规规矩矩、一板一眼的人后,教师对孩子的教育结果显得讽刺意味十足。
4.师生所在图画对比
图画书中的图画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学校的画面,黑白基调的漫画风格,主要以线条勾勒造型,背景为空荡荡的白色和孤零零的课桌。其中老师和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同处一页的画面上,老师占据画面的大部分,或俯视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或跳得老高,总是在高处,而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只占有画面的最低处,始终仰视着老师。一是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上学的路上,作者用水彩涂抹做写意描画。前三次上学的路上,“青果绿、柠檬黄、珊瑚红等都是一些梦幻之国的颜色,”[2]背景是色彩斑斓的天空和多彩丰饶的大地,最后两次上学的路上,天空和大地的颜色都浑浊而不亮丽,大地上的果树也是光秃秃的了。两绘画种风格和背景形成强烈对比,教师的绝对权威让孩子与色彩斑斓的想象力剥离;师生画面比重也在视觉上提醒着读者教师站在绝对强势的位置,给幼儿以压迫感;在最后两次上学的路上,画面的色彩暗淡而不斑斓,意味着幼儿对教师权威的屈服。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这种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主体、客体不分,他将儿童思维中主客体不分时,客体对主体的依赖关系称为“依附”,儿童的“泛灵论”就是“依附”的一种表现形式。儿童也是通过泛灵观将自己的情感和意识赋予他接触到的新鲜而有趣的世界的。图画书作者用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了那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来象征儿童的精神世界,而老师游离在儿童世界的之外,并没有真正地倾听孩子儿童的语言,用自认为高于儿童的成人的标准去规范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的行为。之后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不再迟到,还会用老师的话语来回答老师。这意味教师用话语霸权强行将成人的思维方式灌输给孩子,幼儿被迫放弃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成为教师思维的依附;也意味着着成人世界对儿童精神世界的侵蚀和破坏。
我国国有企业的高管人员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这些干部来源本身就不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他们均是政府任命的,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具有“亦官亦商”的双重身份。这样的体制不仅不利于职业经理人的合理配置,也容易使企业管理蒙上过重的政治色彩而失去应有的活力。
《我的名字克里桑斯美美菊花》是美国图画书作者凯文·汉克斯的作品。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因为名字被同伴嘲笑而情绪低落,但又在廷柯老师的关注和爱护下重新喜欢自己名字的故事。
1.文字故事
小女孩出生后,父母给她取了一个完美的名字——克里桑斯美美菊花。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大家嘲笑她的名字,她感觉自己的名字糟糕透了,晚上在父母的安慰下,克里桑斯美美菊花感觉好多了;第二天,同伴又开始嘲笑她的名字,他们要采她闻她,她感觉自己的名字真是糟糕透了,晚上在父母的安慰下,克里桑斯美美菊花感觉好了一点点;第三天,教音乐的廷柯老师带着大家演音乐剧,克里桑斯美美扮演一朵雏菊。同伴又开始嘲笑她的名字,她感觉自己的名字真是糟糕透了,廷柯老师发现了小朋友的情绪变化,说:“我的名字很长,我的名字也很难写进名牌,我的名字也是照着花取的,如果我生女儿,我考虑选克里桑斯美美做她的名字,我认为这个名字完美无缺。”廷柯老师的一番话,让克里桑斯美美笑得像一朵盛开的花,同伴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她,也想拥有花的名字。
2.楚德老师和廷柯老师对比
点名的时候,孩子们咯咯地嘲笑克斯桑斯美美菊花,楚德老师依旧低头在本子上唰唰地写着,只是专注点名这项工作;午睡的时候,维多利亚还是嘲笑克里桑斯美美菊花,楚德老师说:“谢谢你告诉我们这些,维多利亚。现在你躺下睡觉。”她只是关心孩子睡觉这件事情。廷柯老师是个年轻漂亮的老师,她怀孕了,裙子上是大大的笑脸图案,穿着红色的舞蹈鞋,尾巴弯成一个快乐的音符。当维多利亚几个凑在一起嘲笑克里桑斯美美菊花的时候,廷柯老师蹲下问他们在笑什么,亲切地和孩子们交谈。楚德老师漠视孩子的情绪状态,对嘲笑者和被嘲笑者都没有采取任何处理措施,与孩子是一种是疏离的状态。廷柯老师及时关注孩子们的状态,没有批评嘲笑者,没有鼓励被嘲笑者,而是将孩子的注意点集中到自己的名字和肚子里宝宝的名字上,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尊重和爱护所有的孩子。
3.克里桑斯美美菊花的上学路
第一天上学,天蓝、云白、树绿、草地宽广蝴蝶翩翩飞,克里桑斯美美菊花是跳着走的,手舞足蹈,嘴角和尾巴高高翘起;第二天上学,克里桑斯美美菊花在路上写自己的名字,尾巴下垂,没有微笑,慢慢地走着;第三天上学,下着雨,撑着伞的克里桑斯美美菊花尾巴拖地,时时停下来盯着花看,走了好长的路去学校。第三天放学,雨已停下来,一道美丽彩虹挂在天边,克里桑斯美美菊花拖着撑开的黄雨伞,满脸笑意,尾巴翘起,重新恢复第一天的蹦蹦跳跳。上学路上克里桑斯美美菊花的变化,侧面烘托出楚德老师的漠视进一步加重了孩子的负面情绪,而廷柯老师的爱护则让孩子摆脱了困扰她的负面情绪。克里桑斯美美菊花的上学路也是楚德老师和廷柯老师不同的儿童教育观的形象对比。
4.温和而焦虑的老鼠父母
5.得到肯定的克里桑斯美美
作者用四格图画表现她的变化——图1.瞪大眼睛、尾巴猛然间竖直的惊讶;图2.手背后、侧着身子、头微微朝下的害羞;图3.双手在身前握住,尾巴自然弯曲、如释重负的微笑;图4.双手交叉抱在胸口,笑容更灿烂的喜不自胜。图画中人物逐渐放大,逐渐拉近镜头,最后,定格在小老鼠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的脸上,这样的处理比单格图画具有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图画书的后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维多利亚只犯了一个错误:她把自己演的优雅仙后的台词全忘了。克里桑斯美美觉得太有趣了,在整场花之舞的演出中,她从头笑到尾。”得到肯定的克里桑斯美美,对于犯错误的维多利亚,她没有嘲笑,正是廷柯老师给了这个幼小生命自信和宽容的力量。
翻译《我的名字克里桑斯美美菊花》的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兢,她在后记中这样写到:“我钦佩这位作者对童年心理的深透理解,感激他用叙事的方式向我们传递了儿童心灵深处的声音。作为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在这样的故事面前肃然起敬。出场很迟但十分重要的音乐老师,片段的事件情节已经充分展现了她的潇洒和开放,以及她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明智。最后,我真心地拜托每一位成人读者,在阅读这本图画故事书之后,掩卷反思我们跟孩子打交道的一切行为。”[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要建立健康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幼儿园中能够感到温暖,心情愉悦,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因为名字而遭受伙伴嘲笑的克里桑斯美美菊花,心情糟透了,低着头,哭丧着脸,无力反驳;而嘲笑她的同伴们,理直气壮,句句带刺。即便如此,楚德老师视而不见,点名、催促大家睡觉,她的漠视,让情况越来越糟糕。父母的安慰和鼓励也无济于事。廷柯老师对孩子们情感变化的敏锐发现和关注,对克里桑斯美美菊花的理解和尊重,让克里斯美美菊花重拾自信,她的脚步重新变得轻快,她的笑容重新回到脸上。克里桑斯美美菊花的变化,正是对廷柯老师用情感滋润幼儿的教育智慧的赞扬和肯定。
《点》是加拿大图画书作者彼德·雷诺兹的作品,讲的是一个叫沃诗提的小女孩从不会画画到成功举办画展的故事。
1.文字故事
美术课结束了,沃诗提的老师看着空白的画纸,鼓励她说:“哇,是一只冰天雪地里的白色北极熊。”沃诗提说:“真可笑,我根本就不会画画!”老师微笑着说可以做个记号,看会怎么样。沃诗提气哼哼地在纸上使劲一戳。老师拿着看了良久,说:“请签上你的名字!”第二周沃诗提再次走进美术教室的时候,她惊奇地发现,她画的那一点,被老师用漩涡状的金黄色相框装裱起来挂在墙上。她看着那个点,觉得自己可以画得更多更好。她回到家,开始画点,大的小的,黄的绿的,各种形状,各种颜色,她甚至可以营造出一个点的氛围,而不是直接画一个点。在几个星期后,沃诗提在学校举办了关于点的画展,她画的点真得让大家大开眼界。一个小男孩对着沃诗提羡慕地说:“你真是一个艺术家。要是我也可以画画该多好呀。”沃诗提鼓励小男孩画下来,小男孩画线的时候,笔抖个不停。沃诗提注视着小男孩画的波浪线,说:“请签上你的名字。”
2.沃诗提老师的形象
沃诗提的老师形象很普通,头发卷曲,发际线很高,戴着一副大眼镜,一双小眼睛,脸蛋是梨型的,涉及到沃诗提的老师的图画有四幅:(第一幅)沃诗提的老师一手托腮看着沃诗提的空白画纸,说:“哇,是一只冰天雪地里的白色北极熊。”她用庄重的神情和灵动的评价试图接近这个不会画画和自己较劲的小女孩;(第二幅)沃诗提的老师俯下身子,正视沃诗提,两只手放在沃诗提的画纸上,笑着让沃诗提随便画个线或者点,看能指引她去哪里。她用善意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引导着沃诗提突破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不会画画的牢笼;(第三幅)沃诗提的老师用双手捧起沃诗提的画纸,仔细看了起来,她用郑重的态度去品评沃诗提随便戳出来的一个点;(第四幅)这幅只有老师的一只手和沃诗提点了一点的画纸,老师让沃诗提签上自己的名字。好的画家善于留白,仅仅一只手,画了一点的画纸,加上文字部分老师“淡淡地说”,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老师的郑重其事和沃诗提的不可置信。这四幅图画呈现出一个善于鼓励孩子的老师形象。
3.沃诗提的面部表情
(第一幅)沃诗提反坐在椅子上,双臂搁在椅子背上,下巴搁在手臂上,嘴巴隐在衣袖里,鼻子尖而突出,眼睛和眉毛挤在一起,眉头紧蹙眉毛高高竖起;(第二幅)当老师看着他空白的画纸说她画了一只冰天雪地里的白色北极熊时,沃诗提依旧眉头竖起,对老师的评价无动于衷;(第三幅)在老师让她随便画一些的时候,沃诗提依旧保持这个坐姿和表情,抡起笔用力地在纸上戳了一个点;(第四幅)当老师请沃诗提在画纸上签上名字时,她思考了一会,坐正身子,趴在桌子上在画纸的右下角签上了名字,这时候的沃诗提抿着嘴,一条眉毛被头发盖住,只露出一条眉毛,表情变得柔和了一些;(第五幅)沃诗提看到自己的画被老师装裱起来挂在墙上,她站直身子,双手抱胸,表情坚毅,想:“我可以画得更好嘛!”;(第六幅到第十三幅)这八幅图中作者隐去了沃诗提的眉毛,鼻子的线条也画得圆润,嘴巴含着微微笑意。一个满身怒气的孩子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变得柔和自信。
4.越来越丰富的颜色
沃诗提画不出来的时候,一团近乎圆形的灰青色的颜色笼罩着她;当她怒气冲冲在画纸上戳点的时候,是一团不太规则的红色圆型随着她落笔的姿势呼啸而出;当她坐正身子签名的时候,是一团淡黄色的圆形包围着她;当她觉得自己可以画得更好的时候,她站在以青绿色为主的圆形颜色中;当沃诗提开始画各种各样的点时,点的色彩越来越丰富,笼罩着她的圆型颜色也越来越复杂,亮黄加棕色、粉色加紫色、紫色加蓝色;当她举办画展时,笼罩沃诗提的是明亮的黄色圆形;当那个羡慕他的小男生带着支离破碎的圆形画了波浪线后,沃诗提请他签上自己的名字,两个人的圆形混合成一个色彩斑斓的大的圆形,黄色橘色居多,看起来温暖而明亮。沃诗提背后的圆形象征着孩子的内心世界,被正确期待后孩子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丰富,并且可以去影响其他的人。
图画书中沃诗提表情和图画中颜色的改变,形象地表现出教师合理的期待对幼儿的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在图画书的最后,作者安排了沃诗提鼓励小男孩的情节,这正是沃诗提老师教育理念的传承。真正的教育,不仅是教人知识教人求真向善,不仅是唤起受教者内在热情的觉醒,更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代又一代的积淀和传承。
发现儿童,进而以儿童的视角关注、理解并教育儿童,是人类为增加自身价值,注重人的阶段化发展的重要成果[4]。从文字、图画能够看到优秀图画书作者对幼儿的仔细观察和传神再现,也能看到图画书作者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自己对儿童世界的理解和尊重。朱自强认为:“儿童观是一种哲学观念,它是成年人对儿童心灵、儿童世界的认识和评价,表现出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5]幼儿园教师在与幼儿一起阅读此类型图画书,一定会对其中的儿童教育观进行思考和求索,并将思考和求索的所得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在《迟到大王》中不论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怎样解释,老师总也不相信,用自己的权威和话语要求孩子符合他的要求。教师是权威,是拥有话语权力的“说者”,教师的话语至高无上。幼儿是顺从者,是被动的“听者”,幼儿的所有话语和行为都要符合教师的要求,这种不平等的对话,完全违背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表明了教师话语霸权的存在[6]。丁海东教授在《观照儿童精神:儿童教育的根本职责》中这样表述:“儿童的世界从来就应该是一个由游戏、童话、涂鸦、儿歌、梦想所编织起来的人文世界,这里自在地焕发着原初的生命激情,涌动着自由的创造冲动,弥漫着诗一样的天真与浪漫。”[7]朱自强也认为:“儿童和成人完全不同,儿童的身上具有独自特有的心理、感觉和感情,对此,成年人必须给予理解和尊重。”[5]幼儿独特的精神世界——好奇、纯真、爱幻想、探究欲强——决定了幼儿用不同于成人的逻辑来思考,用不同于成人的表达来讲述,形成幼儿独特的精神文化。卢梭说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感情、想法和看法,如果成人用成人的感情、想法和看法去代替孩子的,这将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8]。幼儿园教师不应该以话语霸权批判幼儿独特的精神世界,让其接受成人世界的逻辑,把幼儿提早培养成个性丧失、依附权威、缺乏思考的呆板僵化的人。而是应该消除话语霸权,用平等的对话交流方式尊重和保护幼儿独特精神世界,让幼儿成长为拥有活泼独立的个性、能够独立思考、有质疑批判精神、有创新思维的完整具体的人。
幼儿早期的心理素质往往脆弱而稚嫩,极其容易受到伤害,这种伤害会一直伴随着一生的成长,而幼儿早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会对其终身成长持续性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爱”,即对幼儿的积极情感要比其他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更充分,更加彻底和纯粹,更加讲究敏感性和机智性。冯婉桢,蒋杭柯,洪潇楠在《师幼关系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这样表述:“师幼关系类型可以分为亲密型、矛盾型、疏离型与冲突型四种,其中疏离型是当前师幼关系的主要表现类型,数据显示近一半的被研究者在师幼关系中情感投入不足。”[9]楚德老师与幼儿的关系就属于疏离型,对幼儿不热情也不过多干预,仅仅是完成份内的工作,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园教师在完成幼儿园各项工作职责的同时,对于幼年生命的成长与体验必须怀有充足的关爱职责,并投入无比的热情、耐心;对于幼儿生活学习中的行为和情绪,必须有做出及时而恰当回应的专业敏感与教育机智[10]。 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爱和教育机智从哪里获得?徐楠等认为:“幼儿园教师所面对的直接对象为具有特殊性的幼儿,间接对象为具有复杂性的幼儿家长,其需要付出的情绪劳动比其他职业更为辛苦和重要。幼儿园教师需要以尊重和热爱幼儿为一切生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努力开拓自己的视野, 培养个人兴趣,更新教育观念,为自己树立一个合理的目标定位,有助于减轻情绪劳动所造成的资源内耗。”[11]幼儿园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师职业的独特性和专业性,幼儿园教师只有明确认识自己职业的特殊性,认同自己职业的专业性,才能不断地学习,了解各个阶段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特点,敏感地感知幼儿发育的“关键期”,熟识幼儿常见的不良情绪以及应对策略等等,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等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幼儿教育中来,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力量来护航幼儿的心灵成长。
儿童年龄越小,要教好他们就越难,但是,对于越小儿童的教学,未来所产生的后果就越有影响[12]。正是沃诗提老师的引导、鼓励和期待,让不会画画的沃诗提起画笔自信勇敢地表达自己。幼儿园教师的合理期待,可以让孩子知觉到他所尊重的人对他的期待,这种可知觉的期待促进他尝试改变以前的行为、观念,向着他能知觉到的方向发展,完成让家长感叹的“华丽身心转换”或者“生命激情的爆发”,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有多位学者依据“皮格马利翁”效应,提出“教师的合理期待”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可以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健康等等。学前儿童生理和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才刚刚开始,不成熟、不充分,使得学前儿童未来的发展有难以预测的无限可能,并且幼儿期是学前儿童很多方面迅速发展和不可逆的关键期,因此,需要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有合理的鼓励和期待,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长远眼光。受到合理鼓励和期待的孩子,在合适的时候,他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引导更多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13]真正的幼儿教育,不仅是唤醒幼儿内在的潜力和创造力,更是将教育真理的种子播种于幼儿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