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 刘骏昊
(江苏师范大学1) 江苏 徐州 221000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 江苏 徐州 221000)
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世界科技发展进入新突破的发展格局,深受其影响的儒家思想再次被人们关注。中国发展的动力被称为“儒家动力说”,华人企业家被冠以“儒商”,H·卡恩甚至把受惠于中国经济发展地区称为“新儒教国家”。这一切都说明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主干的儒家思想正在复兴,正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融入当代的企业管理体系中,不断被诠释、升华及创新,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理念和活力,即将成为21 世纪的主流管理哲学。
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是在为组织的运行服务中完成的过程”。而计划是关于组织未来的蓝图,是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的策划与安排。正如哈罗德·孔茨所言计划是“连接我们所处的此岸和我们要去的彼岸之间的桥梁”,是为组织提供通向未来目标的明确道路。决策是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而计划是对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活动任务的具体安排,详细规定组织在该时期内从事活动的具体要求和内容。
任何一个成功的决策与计划的制定,不仅仅是一个纯技术性的问题,更是智
慧的体现,是来源于哲学的辩证思维及灵活应用。而中国传统的儒家管理思想中含有丰富的管理知识,经过有意识的筛选后可以得到适用于企业管理的内容。儒家“唯变所适”正好是这一哲学思辨的最好体现。“唯变所适”认为作为主体的物质世界是一个时刻都在变化、发展的结果,即“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太虚即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变化的主体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因此,只有坚持客观的观点、唯物的立场和辩证的方法,才能认识变化着的事物的本来面貌。这就要求决策者要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来确定行动的方向,使之符合变化的情势。那么,是不是只要随之变化就是正确的决策与计划呢?
《周易·彖辞》说:“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那么在变化面前又该如何“止”?如何“行”呢?“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时机对企业的成功,有重大的意义,但鲁莽行动往往导致后患,瞻前顾后犹如优柔寡断也必受其乱。所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独持有“唯变所适”的思维才能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瞄准市场,把握时机,科学决策与计划组织发展的未来走向,最终成功。
然而“唯变所适”者除了受自身专业限制外,还会受到来自内心的干扰。例如,决策者对最先获得多种信息予以较多关注,而忽视后续信息,从而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即首因效应。移动老大诺基亚在手机技术出现后,依然固守传统思维与产品,最终因错失良机而江河日下;决策者只对最近发生事情的最后一批得到的信息比较关注,根据片面的信息制定决策,造成失误,即近因效应。原研发计算机软件的巨人集团,在看到房地产大热后,便草率投资房地产行业,最终导致巨人因资金周转不灵而陷入停滞状态;决策者习惯运用原有的思路和方法处理新问题,而不顾及当前的情形的变化,即心理定势。大润发战胜了沃尔玛、家乐福等对手,但在面对新零售冲击时,未能突破传统的盈利模式,输给了时代,被阿里巴巴收购;决策者受事物的局部特征影响较大,并把该特征非理性地推及为事物整体特征,因此造成对该事物的片面认识,即晕轮效应。当Windows 占据全球绝大多数电脑桌面后,微软不愿创新,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模式被颠覆。
正如达尔文所言,在丛林里,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高大、最强壮的,而是对变化能做出最快反应的物种。抓住机遇,准确有效地作出决策与计划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一旦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做出不适时宜的决策与计划势必带来灭顶之灾。所以,掌握“唯变所适”才是应付市场变化的最好策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组织是指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为实现某个共同的目标而协同行动的集合体,而使组织能够持续得以发展、完善以及令组织活动更具有效能则是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之一。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需根据组织任务和成员特点,为组织合理配置相应的部门机构、推荐人才,即“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方能使其正常高效运转。
在儒家文化影响的范围内,上至一个王朝下至一个家庭,任何组织除了有制度约束外,更重要的是有来自如,礼义廉耻、家庭孝悌、仁爱礼义和中庸之道等理念的指导。儒家认为:“上下同心,其力断金”;“上下同欲者胜”;“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圣人所贵,人事而已”。只有在一定的制度和理念的支持下做到“上下一心,君臣同志”,通达和谐,方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对外形成扩张力和影响力,对内生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建立起一个高效率组合体。可见,儒家文化不仅仅具有引导人们如何遵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思想,更是一个具有与当代管理学高度吻合的管理理论,是思想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对当代的组织行为科学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那么,一个组织如何才能使不同个体间建立共同理念呢?首先,学习。“学而时习之”可使员工在反复学习实践过程中强化理念的统一性,在学习中把理念转化为员工的行为,进而固化理念,最终-形成个体间理念的一致。其次,礼治。“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用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社会各阶层人们的行为,使之不发生越轨的行为,从而平衡社会的各种关系,达到和谐的目标。礼是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倘若违反礼,不仅组织秩序会被打乱,也会违反组织的制度内涵。“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因此,对待规章秩序应“祭神如神在”,而非“告朔饩羊”。所以,在企业管理中无论是组织或是个人,都必须规行矩步不应该超越自己的权限去做违规之事,通过礼治约束“自由”、管制“权限”,才能各司其职,尽职尽责。第三,人和。“天下和谐”的根本是人际和谐,强调的是多样性统一、兼容并包的“和”。在“致中和”的指导下方能建立一种广泛的内和外睦、互利合作的网络,达成与利益相关者共赢的战略格局。当代视人力作为第一资本的理念与“民者,君之本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重民”的思想的吻合绝非是一种巧合。
如松下提倡“造物之前先造人”、日立公司信奉“事业即人”、丰田倡导“既要造车,也要造人”等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理念,无一不是把人当作经营中最根本的、能动的因素。只有形成“上下一心”的和谐统一,才能充分激励和调动员工的动机和积极性,形成人企和谐的工作环境,营造出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企业。
领导是社会实践的需要,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儒家思想十分看重为政者、领导者的人格影响力,荀子认为“尽伦”及“尽制”之人,才是“通达众务,庶事尽通”的人,而只有“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方能成为领导者。在儒家看来,优秀的领导者需具有“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而戒“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因此,领导者只有经过修身,提高道德品质,才能成为“为人师表者”,运用道德的影响力来完成领导的任务,实现“其身正,不令则行”,否则“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儒家的管理思想测重于人际关系的注入,以领导者的自我修养为管理的前提条件,对人的内外控制,强调社会伦常关系转化为诚服的臣民的管理方法,奉信只有本身行为端正的贤人才能当领导。德鲁克也指出,一个有能力管好他人,并能管好自己的人方能称之为好的领导者。优秀的领导者应具有一定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解决问题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勇于承担决策和行动后果的特质。豪斯指出高度的自信、具有支配他人的倾向和对自己信念的坚定不移是魅力型领导者的基本特质。本尼斯(W.Bennis)认为魅力型领导者应具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能向部下清晰讲授、并使之认同,对自己的理想贯彻始终、执着追求,明确自己的力量并善于利用这种力量。“领导的才能就是影响力,真正的领导者是能够影响别人,使别人追随自己的人物。”
可见,管理就是树榜样,领导者就是用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人。不论是儒家先贤的“克己复礼”、或“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或“养心莫善于寡欲”,还是当代管理大师所指的“人格魅力”,都指出管理者应遵循的道路,都是管理学中的人性回归。优秀的领导者要德才兼备,更要以德为先,在这点上,两种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控制具有保障企业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相适应的管理职能,是管理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各项活动朝着组织目标的方向前进。斯蒂芬·罗宾斯认为控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计划可以制定出来,组织结构可以调整得非常有效,员工的积极性也可以调动过来,但是这仍然不能保证所有的行动按计划执行,不能保证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有效的控制就应该在满足对组织活动检查和监督的同时,避免或减少与组织成员之间的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儒学指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其中“道之以德”是指以道德教化为根本,以道德价值为行为导向的内在控制,强调管理者借助自身的榜样行为,把一定的价值观念灌输到企业成员的思想中,并使其转化为自发行为。“齐之以礼”,不论是作为修身标准的礼,或是治民标志的礼,或是治国依据的礼,都是带有行为规范的外在控制意义,强调管理者带头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使之对被管理者起到了引导作用,令被管理者归服和感化。儒家思想主张“礼治”和“德治”的结合,是以外在控制的礼治为依托,最终达到以道德价值为导向的内在控制。“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正是因为有“中心悦而诚服”,成员才能发挥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精神,组织才能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正如日本企业家所讲“控制不是来自上面的支配与压制,也不是限制或规范这样的东西,而是具有高的欲望和上进心,以积极而自发行动的人为前提的自我控制。”“礼”和“德”是组织到达目标的两个手段,“德”使人自律,“礼”使人他律。没有“礼”组织会陷入无序状态;没有“德”人会失去理性,失去责任心,迷失自我。可见,“德”与“礼”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和本质,是自律与他律的辩证统一,理应成为当代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主要手段。同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强调的“没有道德宪章就没有企业家阶层”的主张,也许并非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儒家思想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文化沿革发展的主线。其蕴含着丰富的企业管理思想,当然,也不可否认儒家思想中也存在陈腐过时的陈旧理念,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它的积极性和重要性。现代企业管理中,应该继续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儒家思想巧妙的融入到现代企业管理当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使之能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精神动力,从而对中国的现代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乃至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