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文教育提振高中学生文化自信
——以华南师大附中传统文化教育为例

2019-02-20 17:54黄德初
师道(人文) 2019年6期
关键词:传统语文课程

黄德初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 “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当前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 “妄自菲薄”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学生甚至萌生了 “文化虚无主义”的文化心态,因而,探讨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以符合教育规律的策略实现 “提振文化自信”的课程目标,是新时代对高中语文教育的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以华南师大附中传统文化教育为例,从高中语文学科和教育规律两个向度探讨这一问题。

一、遵循学科教育规律,“文化自信”渗之于文

从 “新课标”来看,“增强文化自信”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而非外加任务。那么,如何实现这一课程理念?“新课标”给出了答案:“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此论断有两层涵义:一是 “增强文化自信”不应该采用空洞说教的方式,也不能把语文上成 “政史地”那样的文化通识课,而必须结合课程特征,渗透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二是“增强文化自信”本质上属于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既有知识学习规律,也有社会价值观内化为个体价值观的复杂过程,也是主体自觉形成价值观的过程,所以,在语文教育中渗透 “增强文化自信”教育,必须符合价值观教育的规律。

在此就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语文特征,增强中国语文自信,进而“增强文化自信”的策略概述一二。正如学者石毓智所指出的,“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自信首先来自对自己母语的自信。语言不仅仅是交际工具,也远不限于记录一个民族文明史的载体,它是该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又是民族认同感的基础。”为此,我们在教学上有几件事应常抓不懈:一是抓好中文书写规范。我们安排有每周一篇钢笔字书写练习、每周两节的书法选修课、每学期的中文书写等级认证、每学年的书法比赛、每届文化节的 “汉字听写大会”,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充分感悟到中国文字本身既有表达交流之用,又有形式、结构和意象之美,进而以写中文用中文爱中文而自豪。二是指导学生做好 “语文知识归纳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积累中国语文知识,探究中国语文运用规律,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三是扎实抓好中国语文经典篇目教学。千百年来语文教材历经变革,但有些篇目经岁月淘洗代代相传,这些作品无论是写景、叙事、抒情、言志,还是议论、说理、格物、致知都最能代表古今中文的特征,无论教材怎么变,我们都强调要把这些篇目教深教透教好,熟读成诵,在表达交流中充分体现中文丰富生动、韵律优美、简明便利、精练准确等特点,以纠正近百年来对中国语文的偏见。

二、课堂教学文道契合,“文化自信”相机而教

“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是主要的语文教学活动,“增强文化自信”的教育也必须借助课堂教学活动得以实现。从心理机制上来说,“阅读与鉴赏”是从语言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从外部到内部,从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而“表达与交流”则是从思想到语言,从内容到形式,从内部到外部,从整体到部分的心理过程。“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在 “阅读与鉴赏”的基础上积累和思考,又要通过 “表达与交流”尤其是写作的方式来梳理积累,深化思考,表达思想。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既积累古今中外有关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命题的论述,也须诉诸笔端表达对“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思考;读《寡人之于国也》就会认识到生态平衡是中华民族的原生文化而非“舶来品”,再结合当下绿色发展理念来表达自己对现代生态文明的思考。教了 “唐诗宋词”单元,我们继而开展“珠联璧合觅佳趣——古诗创作”活动,让学生用古诗词的方式表现当代社会生活境况。尤其是通过短视频、公众号、美篇、微博、简书等方式进行表达交流,学生更能深刻体会汉语言文化的传承性,面对瞬息万变时代无以伦比的适应性,亲自感受到汉语言文化的勃勃生机。如此这般,教师在课堂上或伺机点拨、或趁热打铁、或巧妙预设找准契合时机,化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表达其感想和见解,由量变到质变,“文化自信”就能得以建立并增强。

三、构建系列文化课程,“文化自信”晓之于理

华南师大附中自上世纪九十年秉承 “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的办学宗旨,在原校长吴颖民领导下开展课程改革,构建起了包括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体育艺术类、社会实践类四大模块共80多门课程的校本课程体系。在强化国家基础性课程教学的同时,我们结合校情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构建起了 “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课程,使 “增强文化自信”落实到学科教育上。该课程包括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两大模块。

(一)增设 “传统文化”拓展性必修课程。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增设了传统文化必修课。课程以“立德树人” “增强文化自信”为宗旨,以 《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教程》 (中华书局出版)为教材,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成长为具有 “仁义礼智信”传统美德,具备 “修齐治平”领袖才能,兼备文化自信与全球眼光的高素质时代新人。此课程以必修课形式落实到课程表,体现在测验考试等教学评价里。教师每两周用一个课时来导读或分享,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积累与梳理”等活动和评价促进学生的课外研读学习。

(二)构建 “传统文化”拓展性选修课程。我们根据学情和师资情况,整合了分散在多个版本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课程内容,构建了“传统文化名著导读”“先秦诸子十二家”“唐诗宋词地图”“《易经》解读”“千古文人剑客梦——金庸小说研读”“篆刻与书法艺术”“古文字与古代经典研读”等选修课程。

上述两类课程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广泛拓展,深入挖掘,目的是引导学生 “晓之于理”,对传统文化有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审视的意识,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长处与优势,也要了解其某些不适应时代的内容,还要理解其他文化,学会处理中外文化关系 (这是我们构建 “欧洲文学巡礼” “欧洲文学夏令营”课程的初衷)。不可否认,依靠简单粗暴的灌输,不可能实现真正的 “文化自信”,作为“高素质的时代新人”的高中学生,只有具备了 “文化自觉”的理性认识,其 “文化自信”才能建立进而增强。

四、游艺载道寓教于乐, “文化自信”内化于心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我们以上述两类拓展课程为前置课程,延伸构建了系列传统文化游艺活动和研学旅行活动,以这两类活动为载体,把 “文化自信”内化于心。

我们把 “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自2007年起每年都举办为期一个月的 “中华传统文化节”,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游艺活动,如 “经典咏流传晚会”“规范字书法大赛”“古诗文诵读默写大赛”“汉字听写大赛” “成语典故听写大赛” “传统文化电影展播”“汉服表演”“传统文化游园会”“京剧公开课”等。趣味盎然的游艺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动之以情,寓教于乐,使“文化自信”内化于心。

研学旅行则继承发扬中国古代“游学”教育传统。我们一直坚持不懈,近年来更以 “增强文化自信”为宗旨,不断优化,如以 “传统文化名著导读”“先秦诸子十二家”“国学大课堂”“古文字与古代经典研读”等为前置课程,构建了“两岸四地国学夏令营”“台湾文化体验夏令营”等研学旅行活动;以“唐诗宋词地图”为前置课程,构建了“且行且吟——唐诗宋词地图(巴蜀行)”等 “某某行”系列研学旅行活动。研学旅行活动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万古情、写万言书”为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带着书卷出行带着思考行走,直观感受锦绣壮丽的祖国河山,感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并以游记、随笔、论文写作来表达对 “传统文化”的深情,“文化自信”言之于表,内化于心。

要破除中学生文化上的 “妄自菲薄”“民族虚无主义”的迷障,需要从语文教育的角度,让学生深刻认识民族文化的基因,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相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必有所成。

猜你喜欢
传统语文课程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