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播电视台《客家香花》电视节目的创作价值

2019-02-20 16:02陈持陈向丽
视听 2019年1期
关键词:香花梅州广东

□ 陈持 陈向丽

一、节目缘起

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客家香花就是梅州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花兴起于明末清初,相传,明末的遗臣,或者不愿在清朝为官的汉人出家当了和尚,在闲暇之中编写了一些曲目,自弹自唱以抒情怀。还有一种说法是一些有志于反清复明的义士,通过香花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广东广播电视台《走读广东》和《天下客家》节目组在2012-2014年期间到世界客都梅州创作了《客家香花》的专题节目,对这项特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记录。

2012年6月,广东广播电视台开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栏目《走读广东》,由台新闻中心、新闻频道副总监陈向丽同志担任节目总监,邀请了原广东卫视资深导演陈持负责广东梅州客家地区节目的拍摄。陈持导演当时在高校任副教授,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节目的研究,并在教学中将非遗作品拍摄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课程来进行。

2012年8月,陈持导演到广东著名的侨乡、客家人聚居地、被称为“世界客都”梅州市踩点,最初计划拍摄的选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广东汉剧》和《提线木偶》,当时是第一次去梅州,也从未听说过客家香花,但就是这次踩点中的一个偶然,开始与客家香花结缘。

陈导演当时跟梅州电视台的合作方去梅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局洽谈节目合作,在下楼的电梯中,偶遇了分管宗教的陈丽霞副市长,文广局的朋友向陈市长介绍了陈导演的身份和来意后,陈市长马上建议拍摄客家香花,这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导演当时并没有听明白陈市长想拍什么花,但马上就热情地答应说没有问题,之后文广局的邱科长才告知香花是什么,又介绍了一些基本知识,才知道香花又称香花佛事,是指流传在客家地区的一种佛教仪式,是客家地区的佛教禅宗僧尼在举行法会或法事时进行的说唱、舞蹈、杂技等各种表演,但在没有亲眼所见之前,还是无法真正明白香花的含义。

在踩点过程中,陈导演很幸运地遇到了客家香花的研究专家李国泰先生,他详细介绍了香花的知识,又送了一本他研究的专著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并且带领去参加了梅州当地的一场真正的香花仪式,看到了香花师傅的表演,香花的含义才逐渐明朗。

回到广州后,陈导演认真地研究了相关的书籍和网上的资料,对客家香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报选题到新闻中心获得通过。

为了深入地了解香花文化,陈持导演又在2012年国庆期间来到梅州,住在慈云宫老观音寺,专门对客家香花节目进行了深入地踩点,梅州市文广局、宗教局的领导做了非常周到的安排,牺牲了国庆假期休息的时间跟李国泰先生一起,陪同导演到梅州各处踩点。

在老观音住宿的几天,陈导演深入地了解了香花佛事的有关内容、宗教书籍、法器、各种唱词和表演形式,以及香花师傅的日常起居与生活,跟她们吃住都在一起,也了解了她们过往的故事、经历和生命感悟、对香花的理解;在国庆期间还同去了梅州其他的香花寺庙:梅江区碧峰寺、高观音寺、大埔万福寺、梅县灵光寺、兴宁神光寺、兴宁石马镇何南凤故居等,对节目的拍摄做了充分的准备。

2013年1月,陈导演带领拍摄团队完成了《走读广东·客家香花》节目的拍摄并在广东新闻频道播出。

2013年7月开始,陈持导演在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下属广东手机台担任副台长;2014年,陈导演担任总监制的广东手机台与南方卫视合作的《天下客家》节目,再次到梅州拍摄了《客家香花》的专题节目并在南方卫视和广东手机台播出。

这两期节目的创作和播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香花的文化从影视保存和传播的层面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二、节目的创作价值

(一)史料价值

广东广播电视台《走读广东》和《天下客家》节目的客家香花专题探访了客家香花的发源地兴宁石马镇和发展历程中一些关键的要点,详细介绍了香花的创始人何南凤的生平及其创始客家香花的过程,对客家香花数百年来的发展脉络做了深入详细的梳理。

节目讲述了何南凤从出生到出家、到还俗结婚生子后再出家,他的妻子十分怨恨,就寄了一封信给他,撒谎说15岁的爱子去世了,要他迅速回家。何南凤接到信后没有回家,而是写了一首“十哀诗”向天遥祭。他的儿子本来无病无痛,被父亲的“哀诗”一祭,竟突然夭折。何南凤为爱子创作的“十哀诗”是形式独特的佛曲,也是以后“香花佛事”招魂曲的源头。之后何南凤又在神光寺当过几年住持,在这里写了不少唱词,并整理发展了香花的思想。何南凤利用客家山歌小调写成佛曲,表达他对世界和生命的观点、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众生的劝告,客家地区僧尼做佛事时所唱的小调词曲大多出自何南凤之手,脍炙人口,经久传唱。

节目还表现了香花文化在梅州客家地区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分支和不同流派,以及重点的传承寺庙传承香花的故事。

(二)文化价值

节目表现了“香花是劝解人的”“香花是劝人为善的”的主题,表达了香花的正向价值观。例如在拍摄莲池舞时,采访了主持释明平法师关于舞蹈的含义,法师介绍了该舞蹈表达的目莲救母的故事和提倡孝道的内涵。节目表现了“香花”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劝慰功能。

“香花”的表演表达了生者对亡者的深切怀念和敬意,是对亡者的最大程度的尊重,用最美的声音唱词、最感人的舞蹈形体动作,来向亡者致敬,同时也成为人们跟仙逝之后的故人的一种独特的联系方式和纽带,生死虽然天人相隔,但生者和逝者在香花的表达中心灵仍然可以相通。香花可以说是一种向故人倾述的独特的方式,让人们为之享受着心灵的安慰。节目中表现出了香花文化对人们心灵的这种独有的精神安慰方式。

节目还展示了客家人健康、和睦、质朴的美德。例如节目中表现的《席狮舞》,这种在梅州客家民间习俗里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的香花舞蹈,就成为客家传承和睦、健康美德的缩影,这也是梅州客家人独特的传递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共建和谐的表现方式。

(三)人文价值

节目生动地讲述了众多客家香花传承人传承香花的感人故事。如梅州慈云宫老观音寺的传承故事,该寺庙的住持释明平法师8岁出家,跟师傅学习佛教香花,“文革”时期被迫还俗,结婚后生了三个孩子,上世纪80年代初,她丈夫去世,孩子也长大了,她又重新回到了老观音做香花,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以及对香花的信仰维持着老观音的生存。

现在她的小女儿大学毕业,在庙里跟她继承了香花的技艺,女儿用大学的文化知识对香花的技术进行了提升整理,使得老观音的香花在继承和传播方面都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为了发展和传承香花,释明平法师正在培养老观音的年轻传人,不仅在梅州演出,释明平还带着她的香花团队去香港地区和美国各地巡回表演。

节目还讲述了为了香花的传承,老观音还收养了四个孤儿作为香花的传承人从小进行培养,其中最大的一个15岁的女孩儿名叫释庆,她出生3天就被父母遗弃在孤儿院,直到8岁被释明平法师带到庙里,她才脱离苦海,她说释明平法师是她的恩人,她要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香花事业。阿庆12岁开始跟师傅学习香花,到现在已经可以熟练地进行庙里的各种工作和香花的表演,周一到周五她每天到骑自行车1个小时到城里去上学,放学回来和周六日她要做庙里的各种功课。这些生动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节目还生动地表现了席狮舞的国家级传承人释宝华一家祖孙三代的传承故事、高观音寺释真觉法师将山歌艺术融入香花的传承故事等,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

(四)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香花的唱词曲调优美动听,舞蹈创意独特,法器表演技艺高超,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本节目中通过主持人现场采访和香花师傅的生动表演,形象地再现了客家香花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展示了香花的歌唱、舞蹈和各种奇妙的表演技艺。

“香花佛事”的仪式分“唱、念、做”三种,“做”指的是禅器表演。

香花的唱词吸收了大量客家山歌和民间小调的元素,融入了很多技艺,完整的仪式套路包括:起坛、发关、沐浴、把酒、初伸救苦、二伸救苦、三伸救苦、过勘、十王过勘、完忏、开光、行香、鲫鱼穿花、缴钱、关灯、顿龙、安更、开启、赏供、安幡、扬幡、接佛、上供、朝参、下水、勤善、忏井、忏灶、药师、走药师、渡孤、游狱、打莲池、拜血盆、卖血酒、烧钱、拜红门、送灯等。节目中展示了这些环节中香花师傅部分经典的香花唱词和他们精彩的演唱技巧,同时还展现了部分跟日常生活祈福、祝祷、节庆有关的其他唱词。

此外,节目中还展示了技艺高超的席狮舞、莲池舞等。席狮舞,俗称“打席狮”,是佛教盛传梅州时期,结合客家文化所产生的一种传统民间祭祀舞蹈。2008年6月,“席狮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席狮舞”源于梁朝,是民间用来驱魔降妖的礼仪法式,传说其有降妖除魔的作用,而“狮子”寓意吉祥,可驱除不祥之物,因此“席狮舞”成为民间举办丧事的重要仪式。《席狮舞》的道具和伴奏都很简朴,有一种特有的质朴、亲和之美,具有“鼓盆而歌、长歌当哭”的意境,并有祝愿和保佑在世之人安康祥和之意。

节目中展示了国家级非遗席狮舞的精彩表演,并采访了传承人释宝华和一家人祖孙三代的传承故事。他18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跟着身为和尚的父亲学起了席狮舞,掌握了表演“席狮舞”的精髓。节目中展示了他对狮子形态惟妙惟肖、难度极大的表演,对狮子跳涧、扑食、饮水、采青等各种动作的精彩模仿,这些硬功夫他练习了几十年。主持人还通过采访介绍了“席狮”舞表演中的一些关键元素,如由一个和尚就地卷起草席作为“狮子”,另一个和尚拿“青”(多用长命草作“青”)持扇伴舞,以及表演程式有出狮、引狮、舞狮、种青、偷青、藏青、抢青、逗狮、入狮等数个环节,还有锣、鼓、钹、客家大锣鼓的各种伴奏乐器。

节目中生动地展示了《席狮舞》丰富的动作技巧和完整的表演程式,通过镜头语言表现出舞蹈的精妙之处:以席为狮,似狮非狮;动作滑稽,表演诙谐风趣。

节目中还展示了客家香花当中非常有传统特色的杂技表演铙拨花。铙拨花,起初动作简单,后经释祖敬和尚改编,成为融趣味性、技巧性、观赏性为一体之杂技表演。表演者采用重约3斤、直径约40厘米之铜制大钹,舞蹈动作有108式,有单转钹、双转钹、高空抛钹、黄龙缠身、猛虎跳墙、秕谷逗鸡、乌鸦卸翼、罗汉翻身、独脚莲花、枫树脱叶等数十种高难度技巧动作,是客家民俗文化的体现,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猜你喜欢
香花梅州广东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结香花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结香花开了
映像畜牧业
澄香花开——旅美新锐钢琴家李贺澄梓专辑签赠会小记
梅州茄子嫁接育苗关键技术
广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