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晨
何为议题设置?根据拟态环境的理论,人们对于客观事件的反应和看法是受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象征性事实”引导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通过各种方法,对新闻和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报道。在这个过程中,议题设置便是将新闻和信息重新加以结构化的途径之一。它包括媒介在近期发生的各种新闻事件中,筛选出较为重要并且想让受众了解的事实;同时,它还包括对事件的报道数量、报道内容的编排构建等方面的把握。
“中美贸易战”是受到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事件,其重要性不必多说。事件涉及中美两方的利益冲突问题,作为本国媒体,必然需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从而增强受众引导。面对美国制裁中国的舆论担忧,一方面,媒体要消解中国人民心中的忧虑,增强民众对国家的信心;另一方面,媒体需要在国际舆论环境中占据话语传播的主动地位,把握优先权,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国家形象。笔者试图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关于此次“中美贸易战”的报道着手,探究其在此阶段议题设置的特征,从而为国内媒体今后报道涉及国家利益的重大热点事件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从2018年3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对从中国进口的600 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起,到2019年5月23日,美国宣布对13 个中国企业及个人进行制裁,这场“中美贸易战”已经持续长达14 个月。在这期间,《新闻1+1》追踪“中美贸易战”事件的最新动向报道共计14 期,由“中美贸易战”引发的相关事件报道共计5 期。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议题对“中美贸易战”没有涉及,但有关中国经济的报道共计5 期,有关中美政治关系的报道共计1 期。笔者将这一类报道称为隐性的强化型议题设置。这些报道与“中美贸易战”的相关度低,看似并无关联,但是媒体设置如此议题,让其在影响中国人民面对“中美贸易战”时,全方位解读中美关系并且继续保持对中国经济的信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笔者针对这25 期报道分析概括了《新闻1+1》在“中美贸易战”报道中议题设置方面所呈现的显著特征。
“中美贸易战”持续时间长,《新闻1+1》共制作了25期节目,对该事件进行及时的连续性追踪报道和评论解读,杜绝“蛇尾新闻”。这显示出《新闻1+1》作为全国时事新闻评论节目中的标杆所承担的媒体责任。
因为事件持续时间长,事件发展态势也就更加变化多端。不过《新闻1+1》在相关的议题设置方面总会和事件发展趋势契合,努力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①。例如“中美贸易战”的预热阶段,从2018年3月23日美方宣布要对中国600 亿元商品加征关税,到2018年4月6日特朗普宣布考虑对中国额外的1000 亿元商品征收关税后的态势升级,在这期间出现过谈判的缓和转机,就此谈判的可能,《新闻1+1》也列入节目的议题中,如《中美“贸易战”,打还是不打?》《避免“贸易战”,中美怎么谈?》《中美贸易摩擦,是升级,还是谈判》。
笔者以追踪“中美贸易战”事件的14 期最新动向报道为分析样本,发现事件最新的发生时间与《新闻1+1》节目播出时间在同一天的有9 期,占比约64%;节目在事件发生之后的一天再制作播出的有2 期,占比约14%。中美两国时差12 个小时,美方在北京时间凌晨发出“中美贸易战”的最新消息,《新闻1+1》就在北京时间晚上21 点30分评论解读当天事件,留给节目编排和制作的时间仅21个小时左右,但节目却能达到64%的高时效性。
除了事件发生当天或在之后的一天进行节目报道外,《新闻1+1》针对连续性报道还呈现出全面性。这种全面性一方面包括节目对第二天可能发生的最新动态进行提前解读,这建立在已知即将发生的新闻事件是什么的基础之上。例如,早前美国宣布,2018年7月6日12点01分,美国对中国价值340 亿元的商品加征25%关税的措施会正式生效,《新闻 1+1》在 2018年7月5日21 点 30分就播出了《“中美贸易战”,中国不打第一枪》,表明中方的态度和立场,大大增强了我国在新闻报道上的主动性,不被别人牵着走。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程曼丽教授就曾提出,参与国际舆论的议程设置,我们需要增强主动传播的意识,需要新闻记者第一时间出现在国际重大事件的现场,及时报道新闻,形成信息和观念上的引导②。
全面性的另外一方面,指节目会在事件持续发生一段时间后进行一个总结解读。例如,2018年7月13日21 点30分播出的《中美贸易战,第一周!》,是对“中美贸易战”打响第一枪之后,中国、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对于“中美贸易战”的看法和回应。也就是说,针对此次“中美贸易战”的连续性报道,《新闻1+1》不光会在当天及时评论解读,也注重对事态的提前预知与总结性报道。
25 期节目中,有关中国经济的报道共计5 期。这5 期节目的标题分别为《拒绝“洋垃圾”,美国人说“不”?》《2018,中国经济,有信心!》《改革开放:中国的决心,世界的信心!》《2019,5G 关键时?》《2019 中国经济,开局为何超预期?》。
其中以《2018,中国经济,有信心!》《改革开放:中国的决心,世界的信心!》这两期的内容最为典型。这两期节目的播出时间分别为2018年4月9日和4月10日,适逢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举办,但却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因为在是2018年4月6日,节目《贸易摩擦,中国奉陪到底!》播出。这种隐性的强化型议题设置,有利于增强受众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营造于我国有利的舆论环境。
除此之外,从节目标题的设置上看,25 期节目中有13个疑问句标题和8 个感叹句标题。这就需要说明一下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属性问题。第一是解释性属性,包括事件发生的起因、发展的过程、最后的结果以及意义等。第二是评论性属性,这就需要主持人、评论员以及相关专家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新闻1+1》栏目两种属性兼有,站在受众的立场上,疑问句标题是发问与寻求答案,答案自然要在节目中获取。当然,在新闻评论节目中,这个答案带有主观性,这往往是评论员个人的观点和立场,或者是媒体想让受众获取的答案,具有舆论引导性。如果说疑问句标题稍显隐晦的话,感叹句标题则是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例如2019年5月14日至5月21日播出的 4 期节目中,针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再次升级,《新闻1+1》连用4 个感叹句标题表明中方的强硬态度和大国自信。
25 期节目除了跟进“中美贸易战”的最新动态之外,主持人提问和专家解读方面都围绕一些核心问题,例如特朗普为什么要和中国打贸易战,美国和中国打贸易战的危害是什么,面对美国的施压中方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战有谈判的可能吗,等等。这些问题在不同期的节目中被反复提及,目的在于用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加深受众对事件的认识。
“中美贸易战”属于重大的时事热点事件,已经涉及我国的国家利益和我国人民的切身利益。《新闻1+1》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的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所要承担的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的媒体责任显然是重大的。首先,要让受众了解事实,包括“中美贸易战”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等。其次,要代表国家官方媒体表明立场和态度。最后,要营造出对我国有利的国内和国际舆论环境。鉴于此,《新闻1+1》在此次事件的议题设置上应势而动,即时、全面、持续性地报道并且反复强调核心内容,力求节目的正面导向作用。以上特征也正是我们做好对内、对外传播报道,增强议题设置能力的着力点。
注释:
①崔玉英.增强议题设置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J].对外传播,2015(01):04-05.
②程曼丽.论“议程设置”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舆论导向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