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汕头市澄海实验小学
陈宝生部长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学校美育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民族吹管乐进课堂,正是我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践行以美育人的重要抓手。
在民族吹管乐教学研究中,我们总结出1+N的融合课堂,1是指吹管乐教学,N代表欣赏、唱歌、律动、节奏、创作等一种或多种音乐活动。
1.与唱歌相结合。唱歌是帮助掌握吹管乐吹奏的基本方法,所以器乐教学要同唱歌教学相结合。首先让学生唱会要吹奏的乐曲,这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解决了识谱问题,还可以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唱熟歌曲的基础上,带着对音乐的兴趣和感受进入吹奏的音乐实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与创作节奏和旋律相结合。小学生的音乐创造活动常常是从模仿入手的,模仿是音乐创造的必经之路。通过模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创造学习。比如让同桌互相记下或者吹出不同的节奏形式、简单的旋律,就能增强互动和练习的兴趣。
3.与表演相结合。音乐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节奏和旋律,更多的是给予他们审美想象和创造的能力,他们会在游戏中自发地唱歌,模仿他们听到的声音,并想象各种动作,在吹管乐教学的过程中,诸多作品,如《金孔雀轻轻跳》《让世界充满爱》《瑶族舞曲》《渔歌》等,结合表演,让学生吹吹、唱唱、跳跳,在愉快的环境中心情得到释放,个性得以彰显。
4.与欣赏相结合。器乐教学与音乐欣赏密不可分,通过学生的演奏使自己欣赏到悦耳的音乐,同时也让别人欣赏自己精彩的演奏,获得成功的体验。吹管乐器教学经常和欣赏相结合,选择有欣赏价值的作品,通过吹奏的二度创作加深音乐的体验,如《月光下的凤尾竹》《多情的巴乌》《竹楼情歌》《侗乡之夜》等,如前所述,吹奏是欣赏的深化,反过来提高鉴赏力又能促进吹奏水平的提高。
通过个体简单的演奏、群体多层次的合奏过程得到美的熏陶,体验成功,增强学习器乐的内在动力,体验学习音乐的无穷乐趣。孩子们的器乐学习始终处于“兴趣——参与——成功”的良性循环中。形成轻松识谱、小组合作、表演实践的快乐学习音乐新课堂。音乐教学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方向发展;由“唱歌”向“音乐”过渡。
吹管乐融入学校多元化校本特色课程。我们坚持循序渐进,首先成立吹管乐兴趣组,再以之为点向行政班辐射,在三、四、五年级逐步达到全面普及。再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成立民族吹管乐团。初步形成基础—发展—延伸—展示课程,即每周一节课编进国家课程:三年级竹直笛,四年级葫芦丝,五年级巴乌。每周一小时编进校本选修课程:直笛、葫芦丝、箫笛。每周两节,以葫芦丝巴乌为主奏,二胡、古筝等为辅的民乐社团活动。形成课程化、课时化,落实时间、地点、经费、评价保障。展示课程:各种各样的展示平台。如每年组织了四、五年级“夏风习习”葫芦丝、巴乌专场演奏赛,2016年6月份组织了五年级班级器乐合奏比赛。班队活动,社区文化表演,学校一年一度的体育节、毕业季等大型文化活动等。孩子们从展示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成为其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动力。
通过各级各类课程的实施,实现普及、提高、拔尖齐头并进。完成研究初期目标,实现乐器“平民化”,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走进乐器学习,每一首乐曲都可以成为孩子们齐奏、合奏的曲目。形成“班班有乐队”良好局面。还培养了一批很捧的小指挥。这些乐队在校园里开展了各式各样的表演活动。如中队主题活动、文艺汇演等。营造了浓厚的校园“音乐文化”。我们还努力创设舞台不断激励、促进这些乐队向前发展。
学校美育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各个方面,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编著吹管乐曲集《葫芦丝巴乌实用教材》《直笛潮州音乐小曲》,其中改编潮州音乐5首,改创编了以葫芦丝巴乌为主奏的《画眉跳架》《竹楼情歌》《荷塘月色》《红河渔鼓》等合奏曲及舞台艺术作品。其中的《江河渔鼓》,原来是采用我国云南省红河地区的彝族、哈尼族等民间音调为素材而编创的一首巴乌独奏曲,后作者又将其改编为巴乌、笙、筝三重奏,我校老师改编成G调巴乌、葫芦丝四声部合奏曲;全曲由“晨曦(引子)+渔歌(主题)+欢唱+跳月+渔歌(再现部)+远去(尾声)”几个部分组成。曲调优美清新,充分发挥了巴乌、葫芦丝的特色和演奏技巧,丰富地表现了红河渔民们的劳动、生活情景。正是“晨曦弥漫弥勒山,红河渔民弄潮忙,欢歌跳月舞火把,幸福渔歌万年长。”
1.吹管乐进课堂的教学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影响大。推进对外活动和观摩,促进研讨。自从进行器乐教学的研究以来,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得到了一些的锻炼。充分利用这一特色,走进社区、广场文艺为各界人士与市民增添一份欢乐。同时,也有效促进教师自身吹奏技能的提高,在专题研讨的过程中,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民族吹管乐器教学活动的观摩与展演。
2.民族吹管乐进课堂的研究,激发起学生学习乐器的热情。如今孩子们毕业时都能掌握1-2种乐器演奏,从民族乐器到西洋乐器,今年学习古筝、二胡、笛子、架子鼓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小提琴,更是因为可以班级授课的黄钟小提琴教学法的进入,让更多的家庭与孩子有学习的机会,三年来,参与学习小提琴人数达到200多人,有了班级器乐教学的经验,组建起弦乐团,参加汕头市器乐比赛二等奖。
3.学科融合亮点频现。机器人创意作品尤克里里获得全国第十七届机器人创新大赛最高奖项,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一路耕耘一路歌,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也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考及教学科研的方向:专业教师团队是器乐教学实施的关键,而分类分层的多样化课程化则为每一个孩子的灵动成长提供可能,家长的理解支持不可或缺,各级艺术展演、社区文化表演更具推动力量,曲目的改编,舞台作品的创作,则要始终关注孩子身心健康,激发以爱国爱乡情感,并最终达成“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美育目标。【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民族吹管乐进小学音乐课堂的研究”(课批准号2015YQJK055)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