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薇
(曲阜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在传统旅游业发展中,景区化开发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二元空间。从经济利益看,游客消费是旅游业主要的收入来源。旅游目的地建设特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为满足市场需求,大量的社会资本集中投入景区,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发生矛盾。从文化角度看,景区化管理下,作为旅游资源的地方文化成为游客审视的对象。景区一方面保护了地方文化的“原真性”,另一方面地方文化成为静态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目的地的实践相脱离,这也与当代旅游文化的需求不符。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出,为主题空间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对满足当代旅游文化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域旅游”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从空间角度看,全域旅游将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通过地区各部门的优化建设,使旅游体验摆脱传统旅游景点的空间限制,打造区域大尺度空间上的旅游体验,实现从点状旅游向面状旅游的转变。旅游空间的转变,本质上是旅游主体价值观念转变的结果。作为旅游地外来者的游客,从过去集中于景区扩散到整个旅游目的地,从与本地居民陌生的凝视到广泛的交流,对旅游目的地内在社会关系和地方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旅游成为一种文化必须要在一定范围的社会群体里对该现象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因此,可以将大众旅游的出现视作旅游文化发展的起点[1]。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旅游文化也是具有时代性的,与旅游群体价值观的演变相关。我国的旅游业是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起来的。20 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国内旅游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占比长期保持在70%以上,旅游人数激增,成为大众旅游形成的标志[2]。受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社会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旅游主要以景区观光为主,并成为大众节假日一种普遍性的休闲娱乐方式。节假日景区游客爆满也成为了一种时代现象。近几年,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增强,人民收入快速提高,社会中产阶级人数增多,旅游群体的价值观又在发生新的变化。
从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看,旅游是人为了实现存在本真性而产生的行为[3]。这种存在本真性是针对旅游主体而非旅游客体而言的。寻求存在本真性的旅游动机与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社会成员在工作、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压力逐渐增大有直接关系。人从内在产生了对惯常生活状态的疏离,迫切需要一种异质性的活动来改善当前的状态[4]。旅游已不单是为感受异质文化的新鲜感,还是一种追求本真性的欲望。旅游者通过旅游行为缓解日常生活环境的文化压力,强调自身的体验,使得社会主体性建构更具个性化。
通信技术和现代交通的发展,时空压缩现象在我国越来越显著,旅游真正成为了日常生活的组成。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这种生存方式的实现。第一,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产生了如研学旅游、劳务旅游、商务旅游等旅游形式,使旅游者同时具备旅游者、学习者、工作者等多重身份,不再是过去由景区游览所定义的游客,一定程度模糊了旅游者相对于当地居民的他者身份。第二,旅游地在公共服务的完善上不再围绕着景区进行特殊化建设,而是在整体区域基础建设过程中体现旅游标准,使环境更具包容性,既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削弱了旅游者进入旅游地的文化阻隔。第三,全域旅游的“旅游+”发展模式,加强了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改善了居民以往的工作环境,使本地居民从中受益,实现了生产、生活与旅游的融合。
空间是所有感性认识、实践的来源和载体[5],是旅游业开展的基础条件和内容。传统旅游中,游客获得旅游体验是通过物理空间上的位移来实现的,这是文化地方性决定的。而对空间本身发展的关注被逐渐边缘化。如传统的古镇旅游开发,为保护地方文化原真性,通常采取了阻止当地居民搬迁的措施。但古镇的落后基础设施,不断涌入的游客,以及对当地居民活动的限制,已经在古镇居民中产生了负面情绪。这种古镇模式仅仅是留住了作为文化载体的当地居民,而忽视了居民本身对发展的诉求,将原真性保护与地方文化的发展对立起来,忽略了发展才是文化保持生命力的内在动力。旅游的发展没有使当地居民受益,反而使居民与游客、开发商、政府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这种空间对旅游发展意义的认识,只关注到基于空间物理距离的地方特色资源,空间内部社会关系被忽视,而后者正是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
有学者从三个角度对“空间”与“伦理”的关系进行了证实。其一,空间作为人存在的基础,其自身便是人伦关系的表征。其二,人类的发展演变,伴随着对空间的认识和改造,从而体现出人与空间之间的道德模式和伦理情境。其三,人的行为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空间与人的伦理行为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6]。这三种对“空间”和“伦理”之间关系的解释,可以延伸出对空间的不同认识。前两种解释强调空间的物质属性,是静态的,空间处于伦理关系建构的从属地位,是伦理场具体化、实物化的呈现。第三种解释则表明存在某种空间活动情境,反映了人的空间时间对伦理关系的建构过程。在旅游研究当中,前两种认识下的空间是旅游目的地伦理关系表征和地方文化表达的物质载体。从传统旅游看,景区是体现地方特色资源话语权的空间。景区作为地方文化展示的空间,强化了游客的他者身份,使其仅参与观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提出从点状旅游向面状旅游的转变,即提倡旅游目的地更广泛区域的旅游吸引力。这不只是旅游空间在物理范围上的扩大,而是更大空间上他者的可进入性。第三种解释下延伸出的空间认识中,空间与伦理是相互作用的,空间不仅是伦理关系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提供了伦理关系产生的情境。在广泛的旅游地空间中打造具有包容性的情境,减少地方文化的排他性,赋予游客更多的空间体验和解读的权利,从而发挥空间在伦理关系建构中的主动性。
旅游业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旅游目的地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最突出的是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开发商、政府关系的对立。伴随旅游地去景区化的发展,旅游者深入到旅游目的地更广泛的区域当中,旅游地新的伦理关系将成为旅游目的地地方文化演变的一种内生动因,而过去常被视为对文化地方性的威胁。
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原伦理关系的对立,通常是来自道德规范的矛盾。道德规范作为道德的具体化,其本身就具有空间性。处于流动状态的旅游者并不会对旅游地的道德规范有强烈的冲击,反而将其作为旅游体验的一部分。旅游行为真正涉及到对旅游目的地影响的其实是旅游者的道德责任。空间不会决定道德责任的形成,但能够激发道德动机[7]。因此,旅游地既要通过物质空间呈现伦理规范的规训作用,为地方传统文化保留实践的空间,也要强调旅游目的地空间的包容性,削弱地方性伦理的排他性,激发旅游者的道德责任,实现旅游地伦理关系的建构。
民宿在我国最早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的台湾,大陆地区起步较晚,近几年有发展的趋势。民宿业主要是为解决旅游接待设施不足,以及尽量避免因酒店建设造成对旅游地景观空间的负面影响,借用当地居民的闲置住宅空间为游客提供食宿的一种家庭经营活动。空间伦理产生的基础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的互动,以一定的空间为载体。住宅房屋是家庭成员的私密空间,呈现了家庭内部成员的伦理关系。民宿的发展,使得游客这一外来者进入到了家庭成员的私密空间当中,产生了伦理观的碰撞。不同伦理规范在空间中的并存,需要道德责任发挥协调矛盾发作用。通过住宅空间情境,如充分利用开放的餐厅共同进餐,尽量增加公共空间的面积等,体现对他者的接纳,能够激发主客双方的道德责任。类似于民宿的空间伦理现象使游客在获得不同空间体验的同时,也加强了旅游地内部更加频繁多元的伦理交流,这对旅游地空间伦理的建构和地方文化的演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旅游主要是通过物理场来呈现文化空间,如具有边界的景区,其作为一个封闭的物理场,代表了一种特定关系的空间,占据了空间的话语权,并通过各种实物要素的呈现被加强,比如景区内道路、休息区的设计,都在控制着游客趋向于景区希望呈现的景观。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强调由点状旅游向面状旅游的转变,去景区化理念,扩大了旅游活动的物理边界,空间的多元关系削弱了单一文化的权利,成为旅游目的地文化空间建构的新动力,也由于削弱了景区对文化权利的塑造,使旅游者参与文化空间的解读。在游客追求存在本真性的旅游文化背景下,这种文化空间的打造将更有利于推进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旅游景区作为一种文化空间,以门票为门槛圈定了空间范围,与全域旅游理念所提倡的“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存在矛盾。当代旅游地的主题空间逐渐增多,如主题商业街、主题公园、主题餐厅、主题广场、主题酒店、主题书店、主题博物馆等。这些主题空间塑造了旅游目的地的多元伦理关系,使得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文化空间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有助于旅游地整体社会环境的和谐和完善。
1.坚持空间伦理的开放性。空间开放性不仅是去除景区围墙,更重要的是旅游地伦理关系的开放。旅游者不是要通过旅游获得游客的标签,更希望感受另一种生活状态获取多元身份,去塑造个体的本真性。主题空间从各方面(如历史、民族、自然、社会等)挖掘文化主题,有目的地利用文化景观(包括物质的、非物质的)打造文化情境,而在文化功能上并不具有地方文化的权威性,空间内部关系更加开放。基于主题建设的文化空间,旅游主体更易进入,是促进旅游目的地空间关系开放的有效途径。
2.注重传统地方文化的主题化表达。从文化学理论看,传统文化是指过去时态的文化,与具有延续能力的文化传统概念不同。从形成的时间上看,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的。两种文化的关系也反映在当下对物理空间的争夺上。传统文化中的文化要素,特别是精神层面是文化地方性的重要内核。地方性文化的形成以占据一定的物质空间为前提,要保留旅游资源的地方特色,就必须考虑如何保留地方文化表达的空间。以主题空间的打造为载体,建构传统地方文化景观,既提高了主题的内涵,也提升了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对传统文化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3.突出主题与空间实践的结合。全域旅游理念下的“旅游+”的发展模式,提倡各产业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发掘与旅游结合的潜在能力。对产业自身来说,拓宽了发展的道路,也树立了产业的形象。对旅游目的地来说,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扩大了当地旅游业的规模。实现了其他产业与旅游业双向带动式发展。空间实践作为一种空间性的生产活动,是地方文化的基础。地方文化不是僵化不变的,特别是面对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空间开放,地方文化还处于演化的过程当中。
主题空间的发展符合当代旅游文化的要求。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背后是旅游主体文化观的改变。对地方文化的保护要基于文化的“原真性”是不断发展的事实,不具备发展潜力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主体文化观的改变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在当代甚至已经超过了旅游客体。旅游主体对存在本真性塑造的要求,改变了旅游地的空间伦理,这是主题空间产生的内在推动力。主题空间既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也是一个保留地方传统文化的空间。既满足了当代人的文化需求,也实现了对活的传统文化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