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敏
(上海浦东图书馆,上海 201204)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其社会教育功能将越来越凸显出来。1975年国际图联明确提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1],是公共图书馆的四大社会职能。2018年元月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也将公共图书馆定义为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2]。因此,本文即以上海浦东图书馆开展“浦江学堂”公益国学班项目的背景、具体实施方法及取得的成效为例,来深入探讨公共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的形式以及取得的社会效益。
公共图书馆作为保存文化、传承文明的知识服务机构,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承担社会教育职能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优质的服务模式。公共图书馆的性质是提供平等、免费、优质的服务,通过举办讲座、展览、读书活动等各种活动形式,引导读者读好书,好读书,成为市民终身学习的场所、读者的第二起居室;其次,丰富的资源服务。公共图书馆有着丰富的、系统的、完整的文献资源,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包括纸本文献、电子文献、声像文献在内的文献资源,内容涵盖各个学科领域,也满足不同年龄阶层及学习背景的读者的需求;再次,完善的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日渐完善,以浦东图书馆为例,建立三级+多元化的总分馆服务模式,三级建设为区级图书馆、街镇图书馆、社区(农家书屋、延伸服务点)的层级制,加上不同行业如行业分馆、部队、金融机构等组成的,多元化则体现在服务合作模式和开展读书活动上[3];最后,独特的品牌效应。公共图书馆提供全年无休、免费均等的优质资源服务和功能齐全的自修区域等特色服务,已成为公众习惯并能接受的一个品牌。
社会教育作为公共图书馆承担的职能之一,如何发挥其职能呢?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80周年校庆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4]。浦东图书馆张伟馆长认为图书馆帮助社会建构精神空间,主要是通过引导阅读来实现[5]。由此,公共图书馆在构建阅读空间、实践社会教育职能时,就不仅仅是提供全面、多类型的资源服务,更要在开展各类讲座、展览、读书活动的基础上,挖掘传统经典教育的内涵,并形成行之有效的活动案例。浦东图书馆“浦江学堂”公益国学班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浦东图书馆新馆(以下简称我馆)2010年正式开馆,馆舍面积从1万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6万平方米,浦东图书馆以“以人为本,文化立馆,将浦东图书馆办成读者和馆员的精神家园”的办馆理念,坚持公益性、大众化、无门槛,让公众尽享读书的权利、平等地利用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浦东图书馆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让广大读者享受国学文化教育。
自2011年开始,浦东图书馆与鲍鹏山教授合作开展“诸子百家”“中国文学之旅”传统文化系列讲座。鲍教授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如何修德和做人。他在“孔子的教育”专题讲座中提出,文化原典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体系,它不仅给你知识,给你价值观,同时让你认同文化[6]。本着这一初心,又加上前期合作的基础,2013年鲍教授继续深化与浦东图书馆合作,提出与本馆阅读推广中心合力推出公益国学班“浦江学堂”,此项目是针对青少年进行完整的系统的传统文化经典教育。
经过多年来的合作,“浦江学堂”目前已成为浦东图书馆重点品牌活动,也是致力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对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课程化实施的有利探索。
2.1.1 依托创办人,构建经典阅读课程体系
在“浦江学堂”创办初期,浦东图书馆的阅读推广中心团队和鲍教授团队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以传统文化中原典为教材,针对二到三年级的小学生,以小班化系统化形式,分5年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前三年为养正阶段,养品行之正,因此课程内容是“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后两年为培大阶段,培养大格局、大眼界、大胸襟气度,课程内容是《道德经》《庄子》《坛经》。通过完整的学习使青少年的整体修养和心智成长得到提升,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与此同时,还根据学科的要求共同制定了“浦江学堂”实施细则,如办学理念、宗旨、学制及教学目标等,确定每一期班级的命名以为“克明俊德,知行合一”进行排序,最终形成较完善的教学及评估体系。此项目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可以复制能推广的图书馆读书活动模式,成为浦东图书馆读书活动课程化实施的实践案例。
2.1.2 严格准入制,打造课程立体化模式
浦东图书馆作为“浦江学堂”的起点,具有试验田、示范地的意义,为了实施精品化教学,计划每一期招收30名二至三年级的学生,利用每周半天、全年约50次课的时间,进行系统、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每一期学员都通过公开报名形式向社会和学校进行招生,委托第三方专业老师进行面试,面试内容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家长对浦江学堂教育理念的认同度,以四比一的比例进行择优录取。
对经典阅读进行课程化实施,需要优质的专业教师团队。在鲍教授的指导和影响下,通过公开招募的形式,吸引了一批有志于国学研究、国学教育的大学教授以及文学博士加入。我馆和鲍鹏山教授团队建立教师培训机制,通过集体备课、评课等多种教学指导形式,指导教师团队完成教学任务。面向学生系统地讲授传统文化经典,每节课都做到对所学章节的读、背、诵、理解,并需学生完成课后的抄写。这不仅要求教师团队有深厚的国学文化底蕴,还需要讲课形式灵活新颖,因此每个任课老师都建立自己独特的授课形式及管理框架,按时完成传统文化的教学任务,使学生既增长了历史文化知识,又培养了是非观念、君子品行。学生喜欢、家长欢迎,这是图书馆对传统经典进行课程化实施模式的最好肯定。
为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浦江学堂”开展了系列游学体验活动。如在每一年《论语》课程学完之后,组织学员和家长开展“曲阜祭孔”游学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与曲阜文物局举办的参加“背《论语》免费游三孔(孔庙、孔府、孔林)”活动相结合,以在孔庙举行“祭孔大典”为核心内容,通过参加曲阜明故城开城仪式、体验礼乐文化和孝亲文化、学习琴棋书茶,瞻览位于“亚圣”孟子故里邹城的孟庙、孟府等系列活动为辅翼,使实践与书本所写结合,将课程打造成为立体化学习模式,增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认识,此一活动已纳入“浦江学堂”学习体系中,成功举办了五年,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喜爱。
2.1.3 成立家长志愿者团队,实现自主管理模式
“浦江学堂”公益国学班活动是浦东图书馆的重点品牌读书活动,由本馆阅读推广中心负责活动的总体策划、方案实施及大型活动的组织协调,作为长期活动,馆员需要参与到活动的具体实施中,既要完成本职工作还需兼顾活动的具体实施,就存在着人员时间安排有冲突的矛盾,为化解馆员的时间精力不够的矛盾,需要依托志愿者进行管理和维护。在“人人做公益”的良性循环模式下,学生家长成为浦江学堂最好的配合者,有效地担当起班级的组织管理责任。
每期在开班初期,通过自主报名的方式,建立家长志愿者团队,结合家长的自身特点及所长,组建成立家委会,由他们来完成建立微信群,以此作为家长间的联系的纽带、发布各种学习信息及各类活动的相关信息、学生签到和作业情况的反馈等,志愿者同时还负责集体活动的策划,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通过游学形式,实地参观孔庙、孔林、孔府等。这样既能让家长及时了解课程的进度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促进家长与孩子们的共同阅读经典、共同成长进步。
“浦江学堂”公益国学班活动,以其专业性、公益性,以及符合社会需求、时代主题的切合性等方面,已经成为具有良好成长空间的图书馆品牌活动,也是图书馆社会教育活动职能的一种体现。在项目实施的6年中,不仅所有参与的学生都完成了系统的学习,还培训了一批有志于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图书馆社会教育实践模式,由此,以点带面,由浦东图书馆向外辐射延伸,在全市及国内部分省市进行推广,2013年至今,在上海各区县、武汉、合肥、常熟等地已开设100个班级,3000多名学生在此项目模式中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的学习。
“浦江学堂”在全媒体时代下开展对传统文化进行教育和推广做出了尝试和探索,获得了各界的认可,取得了成效。在2015年,此项目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发起的“群众最喜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项目”评选中获第一名;2016年,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举办的“上海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作为唯一单项项目向全市推介;2017年2月,获得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节“百个优秀阅读推广组织”称号。
2.2.1 成熟的课程培训用书
“浦江学堂”经过实践,首先建构了完整的“浦江学堂”教材体系,每期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之际,我们会组织由老师和志愿者组成的骨干团队进行教学研讨工作,现已完成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内七篇)》等教材的编制,这些教材都已成为比较成熟的“浦江学堂”教师培训用书。
2.2.2 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
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浦东图书馆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每年对应聘教师进行相应培训,经培训后对师资进行选拔,择优录取,这样既确保了学堂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对社会进行回馈,为社会培养储备了一批善于讲授国学,善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师资力量。于2016年起先后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以及开放大学合作,成为了这两所院校的文学专业实践基地。
2.2.3 优秀的文化传播范本
接力公益力量,反馈社会,积极开展了“小手牵大手”活动,2017年12月“浦江学堂”成立由学生和家长志愿者组成的百人国学故事团,走向社区,走进学校,宣传传统美德,接力公益力量,向社会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在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带动家长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并把这种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力量辐射到各个社区。现在“浦江学堂”的班级在上海已经遍布浦东、黄浦、徐汇、闵行、宝山、嘉定、普陀、金山、松江等诸多地区,随着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参与,与学校、街镇、社区之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传递,促进了城市市民文明修身事业的发展。
浦东图书馆“浦江学堂”活动打造的是小班化精品化特色,每年每班招收30个二、三年级的小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突出的是传统经典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制是“3+2+N”,这与公共图书馆提供平等、免费、优质的服务的性质看起来相矛盾,但浦江学堂建构的是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鲍鹏山教授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说,浦江学堂是“小学堂,大格局”[7],作为上海市“市民修身行动”的特色项目,此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项目本身,因此“浦江学堂”要得以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在经费上进行相应的支持,还需要有优惠的政策进行保障。
浦东图书馆“浦江学堂”公益国学班得以实施和推广,不仅体现在项目本身,也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从开始计划的制定,到方案的落实、经费的使用,都有相应的制度做支撑,在管理上实行的是三级管理模式,即整体管理、班主任管理、家委会管理;以及在与鲍鹏山团队合作方式以合作协议的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立所遵循的规则等,并在活动实施中不断补充和修订,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这与浦东图书馆建立“制度+人文”的管理方式相吻合。在定位上,以特为本,打造与浦东未来城市相适应的示范性公共图书馆;在服务上,以品为本,高嫁接,横联谊,低辐射,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8]。
在实施“浦江学堂”活动中,浦东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心的团队既是活动的策划者、也是活动的操作者、执行者,这在需要从事阅读推广工作的馆员们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同时,还需具备教育心理学、管理学、媒体人等方面的能力,最后就是团队的协作能力,好的团队建设是项目实施的坚实基础。现在上海市对于文化系统开展了各类的学习,如文化系统的“万人培训计划”,虽然课程内容设置丰富,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文化系统一线员工的需求,项目的成长与我们馆员知识结构不能做到等比例增加,这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难题,要求做好基础服务工作的同时,怎样利用好图书馆这个社会教育的平台,汲取各类知识,丰富内涵,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创新工作意识、提升实践能力、更新服务观念,才能跟上新时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趋势。
浦东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心在与鲍鹏山教授的教育团队合作的“浦江学堂”公益国学项目,打造的是有设计、有课程、系列化的品牌读书活动,吸引例如鲍鹏山团队这样的优质合作方的加入,建构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承担起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这就说明了要体现公共图书馆承担的教育职能,这就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参与,进行跨界融合,倡导的是公益文明,打造的是传统文化教育品牌,与公共图书馆的初衷不谋而合,合作共赢。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走近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以图书馆搭建社会教育活动平台,进行深入合作,推广阅读活动,形成一个社会教育活动体,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教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