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典型人物报道真实可感
——基于叙事学理论的探讨

2019-02-20 03:06恩浩
视听 2019年2期
关键词:雄关真实感典型人物

□恩浩

当前我国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新意等不足,使受众对此类报道的真实性产生疑问。为探究典型人物报道如何更加真实可感,运用叙事学理论对典型人物报道进行探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学界和业界探索改文风、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帮助。本文试将典型人物报道置于叙事学范畴内进行研究,以《人民日报》的一篇优秀报道案例为例,从叙事人称、叙事视角、叙事聚焦等方面进行分析,为改进典型人物报道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操作策略。

一、新闻真实与新闻真实感

(一)新闻真实性和新闻真实

从词性上讲,二者有所区别。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真实是形容词,“跟客观事实相符合,不假”;真实性是名词,“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程度”。其次,“真实是个认识论概念,是认识结果和认识对象的一种关系。”如果作为结果的认识和认识对象相符,就说它是真实的,反之则是不真实的。

(二)新闻真实和新闻真实感

新闻的真实性和真实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真实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指认识结果与认识对象间的一种关系。如果说真实性是指对新闻中陈述的事实真实程度的反映,是对记者、编辑的要求,是客观要求,那么真实感则是读者在阅读新闻时对新闻是否具有真实性的判断,是读者的感觉,是一种主观的判断。

二、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情境分析

在叙事学中,叙事情境指的是叙事角度,由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不同关系构成,相当于是关于叙事视角的分析。德语叙事学者弗兰茨·斯坦策尔提出叙事情景包括三个方面:叙事方式、叙事聚焦和叙事人称。

(一)叙事方式有讲述(Telling)和展示(Showing)两类

讲述是叙述者直接现身进行叙述,其主观色彩较为明显;展示是叙述者隐藏在展示的情景背后,叙述者是一个反映者,他只是实录了被采访对象的话,不插一言,几乎让我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在《人民日报》优秀人物报道《热血铸雄关》中,采用了讲述的方式。记者王慧敏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对军民戍边情况进行了长达半个月的实地采访。文章中,记者以自己的视角,记录和讲述了记者所了解到的、听到见到的多位克州军民的戍边经历和感人至深的鲜活故事。如文章中对大雪封山时,军民生活补给全靠战士用双手搬运,生活艰苦的情境描述:“在运最后一箱醋时,他脚下一滑人便朝悬崖下滚去。眼看就要跌下百丈悬崖,两个突起的冰柱子帮了大忙,把他卡在了中间。他虽然被撞得头昏眼花,那箱醋却仍被他牢牢抱在怀中。记者问他当时那么危急,‘你怎么不把醋扔了?’李运敬说:‘全是下意识的。你不知道,这里冬天解决吃的问题有多难……’”

这一段中,我们能够清晰感受到叙述者——记者的存在,以他的视角、所见所闻、对事实的挖掘和追问,向我们描绘出克州军民艰苦的生存环境,以及戍边战士的使命担当。这种叙述方式虽以记者主观的角度描写他的所见所闻,但这些细节的描述,扎根于记者的亲身经历,并通过鲜活生动的语言文字加以呈现,给受众身临其境的感觉,现场感的塑造极为真实。

(二)叙述聚焦

叙事聚焦是指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聚焦分为外部聚焦和内部聚焦。外部聚焦近似于叙述,其聚焦者通常就是叙述者。内部聚焦是指聚焦者存在于事件中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人物。在《热血铸雄关》中,则使用了内部聚焦的方式,将故事内容的叙述焦点落在记者选取的克州戍边军民身上。

由于叙述者可能是事件的参与者,也可能是目击者,所以内部聚焦一般有记者视角和当事人视角等方式。记者视角采用如“记者观察到”“记者了解到”“我”“我们”等表达方式;当事人视角是从新闻事件主人公的角度出发来叙述的,在大多数情况不是记者。这样的叙述一般显得很真实。

在《热血铸雄关》中,就使用了当事人视角的内部式聚焦,聚焦的落点是不同的克州军民。记者将自己十五天的亲身经历融会贯通,采用了镶嵌式写作方法,即以记者十五天来的经历为时间线索,穿插他所采访到的人物事迹。与一般的典型人物报道不同的是,记者没有对人物心理进行详尽描写,而是用大量记者亲自采访到的间接引语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和变化情况,如穿插了班长石磊的间接引语,讲述他在艰苦环境下坚守的理由,给人以一种“现场实录”的感觉,十分鲜活,具有真实感,却不失客观性。

(三)新闻叙事人称

在新闻作品中,新闻叙事主要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事有一种居高临下、俯瞰全局的效果,通常具有局外人的客观和冷静。而第一人称叙事由于自身的经验和历史构成叙述的基本对象,感情色彩和主观倾向是很明显的,因此从还原真实的角度来说,第三人称叙事显得更真实。

在《热血铸雄关》中,使用的是第三人称叙事方式。按叙事情境理论,第一人称的叙事在时间上是即时的,第三人称的叙事是滞后的。本通讯中,记者经历了十五天的采访周期,文章中写的人和事都是经他采访挖掘到的已经存在的事实信息,从叙事的时间上来说是滞后的,而不全是记者亲自参与、即时发生的。在文章中,记者若使用第一人称叙事方式,以记者的视角去讲述,也未尝不可,但难免会增添太多主观倾向和个人感情色彩,一定程度上会丧失客观性。

在《热血铸雄关》这篇人物通讯中,记者并没有就某一个典型人物进行突出的描写,而是将他一路采访历程中所挖掘到的真实故事进行有机串联,也就是说,这篇通讯是由多达十余个生动的小故事组成,而每个故事都采用了第三人称写作手法,并注重直接引语的使用,而没有出现一句记者的主观评论,这也是这篇通讯区别于其他典型人物通讯的一个方面。

因此,使用第三人称进行叙事,使文章跳脱出记者的主观判断和评价痕迹,使文章具有一种局外人的冷静与客观色彩,这是这篇通讯能够营造出强大真实感的一大原因。

三、结语

一篇优秀的长篇人物通讯,究其成功原因,来源于记者王慧敏提出的“七分跑,三分写”的采写原则。如《热血铸雄关》的作者就通过对边关军民戍边情况进行细致且深入的实地调研、扎实采访,掌握大量可靠、鲜活、真实的第一手信息,并且记者在长达十五天的采访过程中,其自身也经历了大量不平凡的事件,这些事件真实可感且极具戏剧张力。在这样的条件下,记者在写作前,其素材已然能够满足对于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如何将新闻写得真实可感,打动人、鼓舞人,便需要使用合适的写作和叙事手法。

第一,根据文章体裁选择合适的叙事情境。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事实信息后,记者应根据文章具体的体裁、要求选择合适的叙事情境。本文的叙事情境,虽然在理论上能够取得最大客观性,适用于要求客观冷静的现场新闻写作的“多展示、少讲述、采用限知视角、内部聚焦的方式、叙述多用第三人称”的叙事情境。但就典型人物通讯而言,《热血铸雄关》的叙事情境却能将对读者的感染力做到最大化,营造出很强的真实感,并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最大化地实现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更好地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第二,在人物通讯中写作中,采用讲述型叙事方式、第三人称视角以及当事人视角的内部式限知性聚焦的叙事情境,往往能够带来强烈的现场感,使读者深入其中。

第三,选择合适的叙事情境,应建立在记者扎实的现场采访基础之上,应与文学作品相区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没有扎实的采访带来的丰富素材,记者为获取新闻作品的真实感,只能依靠凭空想象,甚至杜撰,这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有违新闻真实性基本原则。因此,到现场去,从现场带回新闻,永远是新闻作品写作营造真实感的最好途径。

猜你喜欢
雄关真实感典型人物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回归真实感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细推物理重体验 表现人物贵专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专访千百辉董事长沈永健先生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南丰蜜桔造型
“雄关漫道真如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