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邹日红
每一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通过各种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对性别的认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性别观。如何看待性别,如何扮演自己的性别角色,如何处理不同性别人群之间的关系,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19世纪末,性别教育的概念也随着性别教育内容的增加而逐渐得到完善,从原来狭义的、单纯的性知识的传授,发展到现在的对性的全方位的教育。具体包括3个方面:1.性生理:生殖系统的解剖结构,妊娠过程,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卫生保健,性传播疾病(如艾滋病)的防治。2.性心理:性心理特征,性意识的发展,性心理的自我调节。3.性道德:性道德观念与性道德范畴,性道德规范的养成,性法制以及自我保护。
1.父母缺乏参与性别教育
家长是幼儿早期教育的最初实施者,家长的模范作用及性别态度对孩子人格形成起重要作用。但现实生活中,由于父母工作忙、缺乏性别教育意识等等各种原因,父母很少甚至从来不参与幼儿的性别教育工作。
2.家长没有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幼儿性别教育观
家长对孩子的性角色行为过分敏感亦是不必要的。比如不必禁止男孩从事艺术活动,逼迫他参加竞争性运动;也不必阻拦女孩玩枪弄棍,只让她抱着洋娃娃过家家。现代研究显示,通常社会适应力良好的人,拥有高度两性特质。
1.幼儿园教师男女比例失衡。如今,幼儿园女教师居大多数,男教师处于性别弱势的现状对学前儿童性别健康教育的影响非常明显。尽管女教师也可以模仿男性,或是部分女教师不乏男性的气质,但是在学前儿童善于模仿和观察学习的时期来讲这些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男性性别学习的期望,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学习和性别角色定位的关键时期,缺少男性性别影响将不利于学前儿童完整人格的发展。
2.部分教师没有在日常言行中做好榜样。性别教育主要是通过隐性教育使幼儿把符合社会发展的性别观念、价值取向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信念体系,从而自觉地影响自己的言行。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性别素质,并能在日常言行中为幼儿提供一个适宜的参照体系,以使教育发挥潜移默化的自然职能。
3.部分教师没有及时规范幼儿的不良行为。在幼儿园里,我们往往会发现小班内有些幼儿在日常表现中会出现拿东西摩擦腿部、夹腿以及玩弄生殖器的行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意观察幼儿,及时发现幼儿的不良行为,并要正确看待此项问题,不要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羞耻的行为。
1.日常生活中加强父母对幼儿性别教育的职能
在家庭生活当中,作为父母可以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从服饰、玩具的选择、适宜的游戏操作等方面对幼儿进行培养。首先在服饰的选择上要针对幼儿的性别来购买,比如:男孩要选择一些穿着起来比较帅气的衣物;女孩可选择一些颜色比较亮丽、感觉柔美的衣物,以此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性别意识。
2.避免个别家长对幼儿的性别错位
有些家庭希望要男孩子,就会故意把女宝宝打扮成男宝宝;另一些家庭认为男宝宝难带,打扮成女宝宝才宜于成长。但是宝宝往往是看着打扮而归队,打扮成女孩的男孩会模仿女孩的说话、动作,失去了男孩应有的阳刚之气;打扮成男孩的女孩会学男孩那样喊打喊杀,不利于人格的成长,也不利于将来长大后的社会交往。
1.教师方面
(1)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在语言交流中渗透性别教育。 语言作为一种主要的交流载体,在幼儿性别角色的认同过程中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夸奖男孩的时候,尽量地用勇敢、刚强、有抱负、帅气等描述男性的词汇,少用或不用可爱、漂亮等字眼。
(2)教师多跟家长沟通,加强家园合作。父母是幼儿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小班幼儿的性别教育爸爸妈妈一个都不能少,孩子是在与其父母的日常交流当中通过观察来获得最初的性别感念,因此父母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别认知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幼儿园环境方面
建议幼儿园男女分厕。幼儿园男女分厕很有必要,它能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男女生的不同,增强了幼儿的性别意识。幼儿入园第一天,认识厕所便是第一课。
幼儿能正确地进行性别定位,形成了他们初步的性别意识,这对他们以后性别角色的定位以及对社会角色的理解等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必须要树立科学的正确的性别教育观。幼儿园要协调男女教师比例,提高教师的性别教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