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香/ 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需要看到的是,自2011 年以来,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后金融危机的影响越发明显,许多企业的市场需求因此而不断减小,许多重点行业因此而萎缩,许多企业的生产产能因此受到限制,大大降低了整个市场经济的活跃度,这些都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从而使经济社会实现健康平稳持续发展变得更加困难。因此以地方财政收入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找到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有效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地方财政收入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是“流”与“源”的关系,如果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地方财政收入要想有较高的水平是不可能实现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地方财政收入所产生的影响是一种基础性制约。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通常情况下意味着地方政府有着更加丰富的财源,只要国家相关财税政策不出现较大变化,地方政府在管理过程中不出现较大失误,那么就能够确保地方政府拥有相对较高的财政收入水平。所以,地方经济倘若能够实现持续稳定增长,那么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可以因此而实现持续增加。这一点从我国近20 年来的经济发展实际数据就可以得到证明,排除价格影响因素后,我国近20 年以来的GDP 平均增速达到了9.7%,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平均增速达到了15.2%。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对于地方财政收入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
地方产业结构与地方财政收入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现有研究成果也表明地方产业结构与地方财政收入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通常情况下,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将直接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一般情况下,第一产业对于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要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以一旦地方产业结构产生了变化,那么势必会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相应的影响。如果地方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会导致地方财政收入存在过于依赖某一单一财源,缺乏稳定的支柱财源等问题,从而导致地方可用财力与财政收入增长无法实现同步,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波动性。
财权、事权、财力的匹配是国家财政体制的核心。三者组合与搭配的不同,将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变化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从目前的国家财政体制来说,理论上分税制的实行能够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更好地调动起来,激励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有更大作为。然而事实上,自分税制改革1994 年实施以来,的确使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进而实现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但是与此同时,也由于体制设计方面的原因,当前的分配格局难以对事实上的“财政分权”予以体现。一方面,高度集中的税权,使地方政府的自行筹集税收能力较弱,存在着更多依赖转移支付的情况,导致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面临着预算紧约束情况;另一方面,高度分散的非税收入又使地方政府拥有较大的、相对灵活的自主权,这虽然使地方财力的需要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但是同时也造成地方财政收入存在非规范化的问题。此外国家颁布实施的相关财税政策也会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带来诸多较为明显的影响。比如“营改增”的实施,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起征点的提高,小微企业所得税的减半征收等。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又能够反作用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当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后,能够有更多财力来采取相关举措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要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推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无疑是一项有效对策。一是大力支持地方企业自主创新。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许多企业受限于各种影响因素,对自主创新重视不够,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地方政府应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比如对企业因研究开发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新产品所产生的研发经费,允许企业按照实际发生额150%于税前扣除。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如果需要进口科研仪器设备、关键设备等,可以对进口环节增值税和进口关税实行免征。二是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目前,小微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保障社会稳定及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地方政府应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简政放权的改革要求,降低企业登记门槛,放宽企业登记条件,减少前置审批程序,减免小微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建立小型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落实国家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风险投资市场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的小微企业,争取培育出一批小巨人企业,让小微企业为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各地政府应通过调研找到自身优势,将产业发展定位做好,立足于自身优势,将财政杠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比如对于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的地区,应适当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紧扣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三增”目标,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将自身农业优势尽快转化成为工业优势,最终使两者实现成功换位。全面提振优势特色产业,大力调减低效粮食作物,扎实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可以考虑让每个区县集中打造2—3 个重点产业,形成经营集约、区域集聚、产业集中的发展模式。大力支持各地新增特色产业整村、整乡集中连片推进,优先安排在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乡、村,使其达到基本产业规模,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带、产业集群和产业聚集功能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行业,将农产品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延长产业链条,使农产品加工行业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各地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予以进一步完善,尤其是服务外包行业、中介创意行业、信息技术行业、商贸物流行业以及文化旅游行业等现代服务业,应当引导其不断拓宽自身的服务领域,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层次,唯有如此才能够帮助地方政府获得更多新生财源,进而为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创造更多条件。
首先,要通过财税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的财力与事权得以匹配。改革财税体制,一个重要方面是适当下移中央财力,特别是税收与地方分配比例,地方比重应加大。其次,在国家统一税制的前提下,允许各地在一定范围内独立对税收的立法行使权力,积极构建地方税体系,从而促使地方政府在税收管理方面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不断提高自身税收调控能力,加强税源管理,实现应收尽收,使地方形成具有弹性的财力配属,进而实现地方财力的适度壮大。再次,对转移支付予以逐步规范,进一步强化转移支付的公开性,使地方政府的财政统筹能力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建立与上划收入相关联的调整机制、专项转移支付考核机制、税收返还机制等。通过归并、简化对现有转移支付结构进一步优化,并将专项转移支付逐步减少,适当增加基础设施专项、民生专项的转移支付补助。比如可以考虑将目前的结算补助、税收返还、体制补助都归并至一般性转移支付中,使转移支付资金的无谓双向流动因此而得到改变。对于西部落后地区有资源优势、有条件的地区,中央应当给予特殊政策,增加分类转移支付,使其将周边其他地区带动起来,充分发挥其“造血”功能。最后,对于非税收制度也应当加快改革,通过改费为税、透明消费、规范取消、分流归位、组建非税征收管理机构等诸多途径,将非税收项目的功能、目标、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助力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足够的财力保障。
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地方产业结构因素、国家财政体制因素三个方面着手分析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推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健全完善地方税制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地方政府实现财政收入增长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