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分析

2019-02-20 03:32顾久青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抗凝肢体下肢

顾久青 王 燕 孙 蓬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江苏 22501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最常见的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其主要由于动脉硬化造成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供不足,引起的以下肢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疼痛,以及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1],常伴有全身动脉疾病表现。近年来,随着血管腔内治疗发展,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术成为治疗ASO主要手段[2-3]。本研究针对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实施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ASO患者,现将治疗后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诊断ASO并实施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患者病例资料,共纳入研究61例,男36例,女25例,年龄49~86岁,平均年龄(65±18)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病程(12.0±5.2)月。有长期吸烟史26例,均为男性。合并高血压32例,糖尿病19例,高脂血症20例,冠心病12例,心房颤动5例,陈旧性脑梗死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按Fontaine分期[4],Ⅱ期(间歇性跛行期)28例,跛行距离50~700 m;Ⅲ期(静息痛期)24例;Ⅳ期(组织溃疡坏疽期)9例,其中足趾坏疽4 例。全部患者具有下肢动脉缺血的典型症状和体征,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pressure index,ABI)0.16 ~0.94。术前均行下肢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参照ASO诊治指南[1]:(1)年龄>40岁;(2)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高危因素;(3)有下肢ASO的临床表现;(4)缺血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5)ABI≤0.9;(6)影像学检查显示相应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等病变。排除标准: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认知障碍导致无法配合手术,精神状态不稳定,有抗拒治疗行为或存在抗凝禁忌证。

1.3 手术指征及观察指标

手术指征[5]的选择,Fontaine分期在Ⅱ期以上,血管狭窄程度>70%,静息状态下跨压差>10 mm Hg(1 mm Hg=0.133 kPa),合并以下情形之一或更多者:(1)单处狭窄或闭塞<15 cm,未累及腘窝以下腘动脉;(2)单处或多处病变且流出道血流不连续而无法为血管旁路术改善血流;(3)严重钙化狭窄<5cm;(4)单处腘动脉狭窄。治疗前后采用疼痛数字量表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0分代表无痛,1~4分代表轻微疼痛,5~6分代表中度疼痛,7~10分代表重度疼痛。

1.4 方法

常规双侧腹股沟区皮肤准备,完成碘过敏试验。术前禁食、禁饮6 h。选择逆行或顺行股动脉入路,局部麻醉后Sledinger法穿刺股动脉。血管造影评估病情后,导丝与单弯导管配合,轻柔通过狭窄段后造影确认真腔,球囊扩张后再次造影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必要时置入自膨式支架。撤出腔内治疗系统,拔除动脉鞘管后穿刺点压迫30 min,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 h,期间嘱患者穿刺部位制动。术后予以抗凝、扩血管等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及并发症

61例患者均实施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其中1例因导丝无法通过狭窄段未能实现进一步治疗。57例患者术后肢体麻木、发凉和疼痛症状有所缓解,皮温和皮色较术前改善;3例患者术后肢体缺血症状改善不明显。9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穿刺点出血3例,其中2例经延长压迫时间后停止,1例出现假性动脉瘤手术缝合后痊愈;动脉栓塞1例,行Fogarty导管取栓后好转;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1例,置管溶栓效果不佳后截肢;心力衰竭2例,急性脑梗塞1例,对症治疗后均好转出院;1例突发心跳呼吸骤停死亡。

2.2 治疗前后NRS和ABI比较

治疗后,患者NRS(2.14±0.98)分低于治疗前(6.78±1.21)分;患者ABI(0.69±0.11)高于治疗前(0.41±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手术方法,有微创、安全、有效和恢复快等优点,治疗目的是开通狭窄闭塞的血管,增加局部血液供应,缓解下肢疼痛,延长行走距离。由于ASO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梗死等病史,需嘱托患者口服相关药物对基础疾病维持治疗。注意患肢保暖,对于患肢出现溃疡、坏疽者,需局部消毒并覆盖无菌敷料。患者术后需卧床24 h,禁食6 h,穿刺部位制动,沙袋压迫,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多活动踝关节,适当轴位翻身。密切观察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毛细血管充盈度及动脉搏动情况,并监测ABI与术前相对比,本研究中治疗后患者ABI较治疗前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57例患者术后肢体麻木、发凉、疼痛症状有所缓解,皮温、皮色较术前不同程度改善。

下肢ASO患者多伴有其他器官动脉硬化闭塞,基础病较多,术后易出现各类并发症,其中最为严重的为心脑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塞;其余包括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等[6]。本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心力衰竭,经对症治疗后缓解;1例出现急性脑梗塞,转神经内科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老龄患者突发心跳呼吸骤停死亡。对于多个危险因素的患者要认真观察,一旦出现病情变化,立即启动抢救程序。血管外科相关并发症发展急剧,若不能及时发现及处理会引起严重后果,因此,患者术后应需密切观察病情,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

血管腔内介入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微创优势,但穿刺点出血是其术后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穿刺处动脉壁损伤未能正常修复,常见原因有患者血管硬化严重,术后制动执行不到位,常年口服抗血小板和应用抗凝药物,以及穿刺和压迫技术缺陷等。如穿刺点出血不能停止,则形成假性动脉瘤。本组患者中共有3例出现穿刺点出血,2例经穿刺点再次压迫30 min,延长制动时间至48 h后停止;1例无效形成假性动脉瘤,经手术缝合穿刺点后愈合。此3例均为老年患者,配合程度差,术后穿刺部位制动不佳。因此,特别针对老年患者,术后应多交流沟通,取得其信任,使其配合治疗。对于配合能力差的患者,采用支具外固定穿刺侧下肢,确保其保持伸直位制动。术后6 h内,需每1 h观察穿刺部位一次,观察绷带有无渗血、皮下有无肿块,穿刺部位有无疼痛等,并调整沙袋位置,使其始终位于穿刺点正上方。

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是指支架植入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于术后1月内。支架大小不合适、植入部位血管受损、近端或远端残余狭窄、术后抗凝强度不够均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7]。本组1例患者出现急性动脉栓塞,急诊行Fogarty导管取栓+外周溶栓后血供改善满意;1例术后发生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置管溶栓后效果不佳,出现肢体坏死,转骨科截肢。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情况,注意皮肤颜色、温度及动脉搏动情况,严格执行医嘱,按时给予抗凝治疗,避免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

造影剂肾病是指经过放射学造影后发生的急性肾功能损害[8-9],其中肾功能不全和糖尿病是其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当患者危险因素越多,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的可能性越高,因其多发生于接触造影剂后72h内[9],术后应鼓励患者多饮水,记录24 h尿量,严格监测血糖及血压,观察患者是否有尿少、水肿、乏力等症状;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见于严重的下肢缺血患者,手术开通闭塞动脉,血供增加,远端肢体皮温高,局部肿胀,以小腿和足部最明显。本研究出现2例下肢一过性肿胀,予以观察后自行缓解,未出现张力增高、骨筋膜室综合征及死亡等并发症,术后应严密观察术肢情况,如出现胀痛明显,张力增高等情况,需立即给予止痛药,适度抬高下肢,以利肿胀消退、疼痛减轻。综上所述,下肢ASO腔内治疗具备安全、有效、微创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抗凝肢体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Mutually Beneficial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